时间:2024-04-24
(哈尔滨日报,哈尔滨 150010)
一篇文章、一条新闻,能否第一时间打动读者,吸引读者看内容,标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题好文一半”已成为了新闻界的一个普遍共识。“标题是报纸的眼睛”,一个好的新闻标题,醒目传神,历经岁月洗礼而不衰,总是能够让人回味无穷。“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经济新闻报道也要有“眼”,那就是“新闻眼”。有了“新闻眼”经济报道才能使受众接受。所谓“新闻眼”指的是一则新闻的主题、红线、灵魂,它可以是简单的一个词组、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事例、一个观点。它是整个报道思路和整篇新闻文脉交织的枢纽,是新闻作品中的精气神和最为光彩照人的闪光点。作为经济战线记者,要善于寻找经济报道之“眼”。
有了 “新闻眼”,经济报道才会活起来。由于经济报道的专业性较强,目前许多媒体尤其是地方媒体的经济报道往往存在报道程式化、堆积材料、罗列数据、枯燥乏味、缺乏高度深度等问题。究其主要原因是这些经济报道缺少 “新闻眼”。那么,如何在经济报道的采写中寻找到“新闻眼”?
“新闻眼”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记者遵循“三贴近”原则,在深入基层的采访中形成的,是记者从大量繁杂的新闻素材中提炼出来的。这要求记者必须认真转变采访作风,深入实际、深入现场进行扎实细致的采访活动,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近年来,绍兴与全国一样进行了循环经济的尝试,并随着节能技术的推广,一大批已有的节能、环保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引进了一批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某媒体记者深入到这些企业进行了采访,并积累了大量的素材。绍兴在印染企业中推广的污水预处理、中水回用、淡碱回收、余热收集、定型机废气净化等清洁生产;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绍兴节能、环保产业,因全球性的节能环保经济的兴起带来了新的生机;在资源贫乏,但资金丰富的绍兴,产业资本纷纷向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新能源集聚。这些素材有的已经作了报道,但这些零星的报道缺少力度。绍兴产业经过改革开放的发展,已经意识到需要改变原有的经营方式了,像急行军一样在朝着低碳经济方向快速转变。该记者把“低碳急行军”作为这些素材的“新闻眼”,有了“新闻眼”,再把这些大量的采访素材分成“三高老企业,减排展新颜”、“节能环保业,乘势扩商机”、“新能源,吹向产业调整集结号”三方面内容来撰写,报道效果非常好,事实证明,在经济报道中许多原本毫不相干的素材,如果单独报道,成为一块块豆腐干的报道,影响不大,可听性也差。但经过提炼后,寻找到了“新闻眼”,这些零星的素材变成了一个个连在一起的小故事,像是散落一地的珍珠变成了串在一起的珍珠项链。
要在大题材中找到“新闻眼”,必须将记者的视角“下移”,从细小的生活和变化中寻找到 “新闻眼”,激起广大读者的共鸣。复杂的经济生产中细微之处往往能折射出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深刻提示变化中的时代意义。2010年下半年,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对高污染、高排放企业淘汰落后产能行动。淘汰落后产能,减少排放,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正常的经济行为。可是,不少企业主和经济学家将这种经济调整方式与2009年我国政府在歌本哈根向世界减排承诺联系在一起,认为这种减排的承诺不值。一时间,指责声四起。而某地产业结构中印染、化工又占了很大比例,成为该省关停企业最多的地区,怨言也最多。在这种背景下,有必要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要写好这篇经济报道,选择角度的切入点一定要小,从生活中的小事件中寻找“新闻眼”,这样才能取得好的宣传效果。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次去新昌采访时,记者发现新昌县空气质量好多了。而过去进入高速公路新昌段,一股刺鼻的臭气扑鼻而来,这股臭气就是新昌众多制药厂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气。这一变化引起了记者的关注,经过深入采访,这一现象正是减排后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大的事例在手,记者又深入到企业、环保部门、水利部门、居民家中,进行了采访。通过比较、筛选,最后从清水工程等减排故事入手,并采纳了专家对减排的述评和居民对此的感受,经过反复修改,终于成稿,获得了好评。新闻小角度,特别是对于地方媒体而言,更应该如此。新闻角度的选择,不仅是方法问题,而且是一个记者的职业敏感性问题。记者必须努力提高自身政治和业务素质,长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对生活不断有新的认识、新的理解、新的感受,只有这样才能透过现象揭示生活的本质,才能寻找到“新闻眼”,写出能够反映时代特点的好新闻。
运用新闻事件中的关联使读者对新闻产生联想,也就是根据新闻事件要素关联的道理由此及彼创造出鲜活的意象来,从而使读者看到标题就产生强烈的好奇心,非要对新闻内容一睹为快不可。在实践中,记者、编辑在制作一条新闻时,往往对所选择的新闻事实已经隐藏了一定的思想倾向性,所以如何通过标题让读者从一种情景或事物联系到另一种情景或事物,从具体的事实联系到抽象、思想、倾向,又从抽象到具体的事实(或形象)。如《大理日报》推荐的《"你是我的眼,我是你的腿"——对残疾人夫妻的搀扶人生》,笔者认为就是利用联想,把事实中的意向进行了优化整合,形象地把一对残疾人夫妻的搀扶人生用眼睛和腿来进行了比拟,让读者对“你是我的眼,我是你的腿”说法感到十分不解,便想看个究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