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哈尔滨日报,哈尔滨150010)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巨大,经济活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经济新闻也成为新闻媒介报道中的重点之一,在推动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转型等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经济新闻本身也面临着一些新挑战。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受众对媒体经济新闻的认知度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虽然现在很多媒体上的经济新闻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由于固有思维方式的影响,经济报道领域存在的受众意识不强的现状仍是不容乐观。经济新闻要从记者素质、采访主题等方面创新,使其更有贴近性和影响力。
现在的新闻,尤其是经济新闻,很多时候存在“内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的现象,由于记者没有抓住新闻报道中经济工作中关键问题,自己没有融入里面,没有弄懂,怎么可能把经济工作中的问题反映好,记者没有能从新闻传播的角度研究、消化经济报道的经济内容,自然“外行人看不懂”。
采写经济新闻,记者往往喜欢到发展快、效益好的地方去,认为这些地方才是出新闻的地方,这些地方的报道才有指导性,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虽然先进地方的探索、经验固然有示范作用,但记者不能因此束缚了自己的新闻视野,从普通人、老百姓身上挖出的新闻,从老百姓身边挖出的新闻,将会使新闻对广大普通读者更有接近性,更能引起广大普通读者的兴趣,对普通受众有更强的指导性,对他们更有用。
著名记者穆青曾经说过:“要在读者心目中立起一个形象,报道也必须是形象的。我们在新闻写作上需要有所突破,要善于把概念的表达诉诸充实具体的形象,使报道的内容可闻、可见、可触、可感。”
经济新闻本身行业性较强,经济新闻记者除了要具备从具体经济现象提炼出一般的经济学规律的“就实论虚”的能力外,还要能做到“深入浅出”。要把抽象的经济政策、经济理论与具体的经济行为联系起来,用受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象,帮助受众了解复杂经济学事理,从而使经济报道鲜活起来。
标题是新闻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首先进入受众视野的就是标题,标题的制作成为经济报道是否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新闻媒体的丰富,受众不可能详细阅读每份报纸上的每一条新闻,很多人都是 “先浏览一遍标题,再选感兴趣的看”。同时,由于经济新闻本身具有的一定抽象性、理论性,“标题受众”现象在经济新闻比较突出,只有改进标题的视角,增强受众意识,增强可读性和亲和力,将受众作为表述的出发点或落脚点,作为表述的重心的标题才能够激发受众的兴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其实写新闻也一样。经济新闻的开头不好写,这是不少经济报道记者都普遍认可的,报纸上关于经济报道开头也基本上固定为一个模式:“记者从***获悉,***取得了***样的好成绩,”千篇一律。只有写出和别人不一样的开头,才能抓住受众的心。
很多时候新闻报道都是抽象的经济学概念,普通人是很少有耐心去看完这种报道的,针对这种情况,不少媒体从结构上入手,出现了不少既讲清了报道,又吸引了普通受众阅读的好结构。
以经济新闻《辽宁大中型企业探索劳动力竞争流动新体制》为例,消息开头是:“作为本溪钢铁公司保卫科的管理人员,唐明福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被从铁交椅上撤下来,分配到勤杂部门当浴池厕所的清洁工。曾在电力机车班当了十几年工长的唐明福,4年前脱离一线岗位进入机关科室工作。能够坐上办公室管理人员的舒适椅子,唐明福着实高兴了一阵子。因为以往在中国的国有企业,只要不犯错误,就不会被调到车间去当工人。”从小人物导入,引起受众的兴趣,新闻主体部分引入引出 “本钢劳动制度改革方案”,进而将劳动制度改革的话题引入到新闻中去。记者分别分析了此次改革的远因、近因及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了与以往改革在范围、性质、深度上的区别。结尾部分回到人物在改革中应该改变自己的观念。
总之,经济新闻要发挥自身的作用,必须要用大众化的新闻语言,运用新闻鲜明、简洁、生动的处理手法和受众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来报道经济事件、经济动态、经济人物,扫描经济现象,解读经济政策、经济理论等,才能使枯燥专业的经济新闻为受众所喜欢,对受众有所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