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祝嫦鹤
祝嫦鹤/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广东东莞523808)。
外语学习者,尤其是成年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受到母语的影响。换言之,母语会对第二外语的学习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作用。笔者对其所在学校的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101名同学就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其中有15名同学认为母语在他们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29名同学认为起到了阻碍作用;46名同学认为既有促进作用又有阻碍作用;11名同学认为没有什么影响。可见,绝大多数同学还是认为母语会影响他们的英语学习(无论是积极的消极的还是同时存在的)。因此,笔者希望再次探讨母语对英语学习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并进行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以期为高效的英语学习提供一点参考性意见。
“迁移”这一概念源于心理学,是指头脑中原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影响,后来被广泛应用到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研究中来,即研究母语在目标语习得过程中施加的影响。
Terence Odlin(1989)认为:“迁移是来自母语与其他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差异产生的影响。”根据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大致可以分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如果母语对第二外语产生积极促进作用的话,即为正迁移;如果母语对第二外语产生消极阻碍作用的话,即为负迁移。这就是在上个世纪广泛研究的“语言迁移假说”。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正、负迁移呢?R.Lado(1957)认为:“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会觉得有些特征很容易掌握,有些则掌握起来很困难。与自己的母语相似的特征就觉得简单易学,不同的就感到困难。”换句话说,母语与目标语相似,产生正迁移;母语与目标语相异,产生负迁移。
在承认母语和目标语之间存在正、负两种影响的前提下,Lado在20世纪40至60年代初创设了对比分析理论。
Lado的对比分析理论强调如果两种语言的某些特征是相似的,母语对目标语产生正迁移,如果是相异的,产生负迁移。
在进行英汉对比中,会发现很多这样的情况。笔者工作的学校是一所职业专科学校,虽然学习英语多年,但是很多学生(包括英语专业学生和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输出的过程中仍然习惯运用汉语的思维模式和方法。例如,汉字没有词形上的变化,而英语单词在词形上却富含变化。汉语中的“说”可以对应英语中的“speak”,“speaking”,“spoke”,“spoken”多种形式,它们应用在不同的时态和搭配中。英语中一个词的不同词性之间也有各种形式上的变化。有些学生深受汉语影响,即汉语对英语学习中就词形和词性变化这一特征产生负迁移,致使他们有时候不根据具体语境变化单词的词形或者乱用词性。再如,汉语里是允许动词连用的,“我喜欢踢足球”;“他关门出去了。”都是符合汉语语法的句子。因此,学生同样受汉语的影响,即使是学了“英语里不能把两个动词直接连用,而需要用连词或者动词不定式连接”的规则,他们仍有可能输出这样的句子:“I like play football.”(正确形式:I like to play football.);“He closed the door went outside.”(正确形式:He closed the door and went outside.)
但是,在这里笔者还想讨论一种情况,就是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相似特征有时候也会起到阻碍作用,产生负迁移。例如:有些初学英语的学生觉得英语音标中的/b/,/d/,/g/很好发音,是因为他们认为汉语中就有这些音,如b(波),d(的),g(哥),于是在没有仔细区别下,把汉语里相似的音直接拿来替代。事实上,英语的三个音是浊辅音,是需要声带振动发音;而汉语的三个音是清辅音,是气流爆破成声,不是由于声带振动引起的。汉语和英语中还有很多类似的音,如果不加以细致区分,直接用汉语的发音替代英语音标,久而久之,造成发音不到位,出现语音不准确、不纯正的现象。因此,笔者在这里想强调母语在目标语学习的过程中发生正迁移和负迁移的情况可能更加复杂,英语教师更应该明确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正迁移和负迁移,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法。
在中英对比和比较中,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笔者曾经和一名通过大学英语6级的学生及一位外教一起吃西餐,那位学生很自然的用右手拿起了叉子,经过提点后才意识到并改正过来。可见,会讲英语固然重要,但不是全部。文化是语言的土壤,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只有语言和背后的文化相结合才能成功完成一次跨文化交流。因此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在英语学习中至关重要。
语言迁移是客观存在的,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因此,教师和学生就要考虑到汉语对英语学习所产生的积极和消极的作用。
首先,英语教师要对汉语有一定的研究,加强自身的汉语修养,掌握哪些汉语的特征可能会给英语学习造成消极的影响,哪些特征能起到辅助作用。
其次,老师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在语言的不同层面,如语音、语法、词汇、语篇和文化等方面有的放矢地进行中英对比和比较,促进正迁移,抑制负迁移。
再次,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模拟真实的交流场景。正是因为母语经常对目标语施加各种影响,所以尽量让学生“忘记”母语,形成英语思维,在自然的状态下脱口讲英语。
另外,文化是语言的载体。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从文化的角度理解、把握语言;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注意到两种语言背后文化上的差异,把握各自的文化价值体系,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辨析度。这样,学生就不会对西方文化一头雾水,同时也防止其全盘西化。在对比和比较中,他们从容应对,选择性地吸收和融合。
最后,鼓励学生“走出去、引进来”。笔者院校的学生有机会参加一年一度的广交会和东莞国际家具展览会,可以在国际这个大环境中感受中英语言和文化的碰撞;另外,随着中国日益强大,很多外国人对汉语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和平台去进行这种国际性的交流,在我们的英语学习和他们的汉语学习中寻找更灵活、有效的方法。
本文主要研究了语言迁移理论并进行了中、英语言特征的比较。笔者在赞同R.Lado(1957:2)提出的产生语言正迁移和负迁移的情况外,还着重提出了相似有时候也会给学生带来困扰。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不同的情况并区别对待,在目标语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促进正迁移,抑制负迁移;在汉英对比中真正掌握这两种语言和背后的文化,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
[1] Rod Ellis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2] Odlin T.Language Transfer[M].Cambridge:CUP,1989.
[3] 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
[5] 许余龙.对比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