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时间:2024-08-31

陈慧文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高校教育者将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与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对在校大学生作有计划、有目的的影响和灌输,进而促使大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中积极进行参与,推动社会实践顺利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1]其包含两大组成部分,一是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二是针对大学生所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一)更强的参与性

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开展,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主动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做出积极能动的反应,如自我认知、自我驱动、自我调控、自我反省等,通过有选择性的吸收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形成良好习惯,主动践行思想道德的要求,完成外化的过程。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理解”,从“简单接收”到“主动汲取”,这一明显的转变也充分反映了其具有更高的参与性。

(二)更高的渗透性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展开方式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将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巧妙融合,避免大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愉悦感,使教育的空间得以延伸,使大学生主动接受并反映于实际行动中,达到入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更广的辐射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贯穿于整个实践过程之中,还延伸到宣传总结等一系列的后续活动中;不仅使参与其中的学生受益匪浅,通过进一步的宣传总结辐射到没有参与其中的学生身上。经历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实践的学生在相互的交流、宣传和总结中融会贯通,碰撞出火花。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使其辐射性更广。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存在的问题

1.覆盖面不够广。对于学校集中组织进行的志愿服务、实习工作等而言,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不存在“盲区”。但对于比如暑期返乡的社会调查、日常开展的帮困助残、义务家教以及在校外进行的勤工助学及自己联系单位进行的专业实习等相对分散开展的实践活动而言,虽然参与学生占大多数,但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存在盲区不能做到全覆盖。

2.针对性不够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最核心的内容、目的和任务是育人。然而在当下的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中,往往为了追求轰动效应或社会效益在设计的过程中并未有考虑育人的内容,反而是流于表面、走马观花,对学生而言也就仅仅是到校外走走看看,不会产生很大的触动效应。这种社会实践活动不但没有对学校、社会和学生产生积极作用反而会带来负面影响,这也是今后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应注意规避的。与此同时,大学生之间由于学科背景与年级的不同也存在差异。他们的擅长点不同、参加活动的能力也有高低之分,在社会实践中面临问题时的思考也不尽相同。对此多种状况笼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也就使得其教育效果大打折扣,针对性不强。

3.贯彻性不够好。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按要求贯穿其始终。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个由策划、发起、实施、总结、宣传五个环节组成的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然而,在实际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这些环节的设计衔接不够连贯,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走过场的现象,在最后的总结宣传阶段许多学院或学校把重点放在了评优环节而忽略了对学生的认识深化及升华,淡化或忽视了最重要的经验交流、总结,以提升和推广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效果。实践活动所具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被大大削弱了。

(二)形成的原因

1.认识不够明确。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关注度日益增强,但目前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研究多半是从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发展特点的方面展开,对其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也都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观点。但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论述不多。有些学者在研究中提及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一些问题,但也就仅仅是比较粗浅的论述。这显然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的正确认识和开展。[2]也就形成了现在很多高校习惯性地认为只要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实践,大学生必然就会从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胡乱画等号。

2.缺乏有力的组织。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由学校的不同部门进行管理与协调。勤工助学是由学工处负责组织实施,专业实习由教务处负责管理,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和“三下乡”是由高校团委组织实施的,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必然会涉及学校的其他管理部门。[3]所以,只有学校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才能确保社会实践工作的顺利开展。但目前存在的多口管理、领导协调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使其在实施开展的过程中要么一哄而上,要么撒手不管,不仅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力度也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3.指导力量薄弱。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指导教师严重缺乏的现象,这也直接影响了实践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覆盖全局,达到应有的效果。在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教师的参与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健康、顺利、有效地开展,更直接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问题。充足的指导教师配备,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从目前很多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指导教师的缺乏是较为普遍的一个现象。

四、对策与思考

(一)提高对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

各高校要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充分认识到实践育人的工作意义重大,它不仅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实践教育活动不仅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一环。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实践观,只有这样才能科学、理性地对待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才能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二)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们不仅能够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还在丰富的体验过程中主动地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获得了双重收益。[4]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些高校片面追求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在实践的过程中有选择性地运用社会实践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所以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学生为本,针对不同特点、不同时期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以解决学生面临的思想实际问题入手,来制定社会实践的主体,确定其内容与形式,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

(三)加强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教育中的主动性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要始终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与能力在一定范围内自主的选择实践的主体、选择实践的形式、制定实践的方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社会大舞台中锻炼自己的自主精神和独立人格。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积极主动投入其中,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增长才干、提高素质。与此同时,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勤动手、多思考,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地位,在实践中接受全方位的锻炼,提高活动的效率。

[1]赵彦.将荣辱观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1.

[2]李树和,李全,陈达光.深化实践育人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J].中国教育报,2004(10).

[4]游清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全面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6(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