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左建林
辩证法思想在物流发展中的体现
左建林
摘 要:物流业是唯一入选我国十大振兴产业中的服务业,物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在分析物流概念演变基础上,认为物流业的发展体现出辩证法思想。辩证法作为物流发展的方法论,有助于指导我国未来物流业的发展与实践。
关键词:物流管理;辩证法;物流发展
左建林/景德镇陶瓷学院工商学院讲师,硕士(江西景德镇333403)。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总共经历了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与农业的分离;第二次是手工业与农业、畜牧业的分离;第三次是商业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分离。经过这三次大分工,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1]。在人类社会的大分工中,从流通的角度来看有两个关键观点:一是促进了商品交换和分工经济,二是促进了物流业的分离与独立。社会分工越细,商品交换量就越大,从而使得各行业(包括流通业)的专门化程度越高,这就要求有专业化的(类)物流活动来满足商品流通。随着流通业的迅速发展,社会分工的脚步并没有停止,而物流产业从商业中分离可以认为是在人类社会发展长河中的又一次新的社会大分工。
物流的概念正式出现于二战后的美国商界。虽然系统化的物流学科发展不到百年,但是物流实践却伴随着人类的活动和社会的进步而迅速发展。我国学界从20世纪80年代开展物流的研究。2009年3月国务院颁布《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标志着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根据我国2006年修订完成的《物流术语》国家标准,物流的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回收、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2]。
随着物流服务对象的拓展,物流学科出现了新的延伸概念。文献[3]对常规的物流服务按照物流的层次和作用、物流空间范围、物流构成成分、物流在供应链中的作用、物流活动的主体以及物流服务的产业进行了详细的划分。物流概念的延伸一方面是由于物流服务对象外部环境的延伸,另一方面是由于物流业自身增值服务能力的延伸。物流及其延伸概念反映出物流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客观存在性和需求多样性。
与此同时,物流概念的延伸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新经济模式出现而同步更新与完善。如与电子商务发展相配套的物流配送支持网络、供应链物流管理、绿色物流、应急物流与召回物流等等。这些新的商业模式与经济发展模式的出现,需要特定的物流服务功能与运作模式来满足新商业模式和经济模式发展的特定需求。
辩证法是关于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4]。物流随着社会交换的发展而发展,流通中的商流与物流之间、以及物流自身发展演变过程中都存在着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流通过程中,商品生产(供给)与消费(需求)二者在时间、空间、所有权、价值与使用价值等方面存在分离或差异。商流实现商品的价值交换运动,承担着流通的社会属性,消除商品供需双方的所有权间隔;物流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物质运动,承担着流通的自然属性,消除商品供需双方的场所间隔和时间间隔。商品流通中,存在着商流、物流未同时发生、未同步发生等多种情况。商品流通中,一方面,商流和物流二者的运行规律和运行渠道不同,需要流通中的商流与物流分离运行;另一方面,物流与商流发生普遍联系,商流发生的地方普遍存在物流需求,二者在功能上互相补充、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流通的商品交换功能。商品流通中,商流等经济活动是本源需求,运输等物流活动是商流的派生需求。商流是物流活动的动力,物流伴随商流的正常运动,并随着商流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商品流通中物流具有客观存在性,并体现商流与物流关系多样性以及商流对物流的约束性。
物流作为可以独立运行的经济活动,自身又由运输、仓储、装卸搬运等因素构成一个系统。物流系统内部各个功能要素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等联系。对立统一规律在物流系统中主要表现为物流内部的“效益背反”。一方面是物流各功能要素之间存在着损益的矛盾,即某一功能要素的优化和利益发生的同时,必然会存在着另一个或几个功能要素的利益损失,反之亦如此[5]。另一方面,物流系统中普遍存在物流服务成本与服务质量的矛盾。单一物流功能要素的物流成本增加会带来该功能的优质服务,同时降低其他物流功能要素的成本。这种情况也存在于物流整体服务成本和服务质量之间,这也是当前我国货主企业需要合理确定和选择适当的物流服务水准的首要原因。物流系统内部的对立统一可以通过物流标准化、物流协作来解决。物流标准化借助物流单元化(物流模数)这一基准做到物流各功能要素的无缝、有机连接,降低各功能要素的操作转接成本,同时提高操作转接效率。物流协作则通过物流外包、物流功能要素企业(或部门)合作等手段,发挥物流功能要素企业(或部门)的分工合作;满足货主企业物流服务需求的前提下,发挥物流内部系统思想追求物流内部合作,追求物流整体优化的领导地位[6]。
量变质变规律在物流系统中体现为物流规模量变与物流运作水平的质变关系。在物流产业发展初期,物流总量呈现粗放型增长,这时对应是分散的物流各功能服务,同时物流总体协作水平不高。随着物流规模、运输量、储存量的异常增长促进了物流各环节的协作,总体运作效率水平的改善,量变促动了质变的发生[7]。在物流量剧增的过程中,运输技术和通讯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改进,确保了在时间和数量方面的运输准确性。大量精准性运输服务使得运输两头终端节点的存储量不断减少,从而促进了物流总体服务的质变。同时,上个世纪70年代,以海上运输为主导的国际集装箱运输发展迅速;海运的量变促进海运的质变,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了统一的集装箱规格标准——20TEU(20英尺换算单位,Twenty Equivalent Unit)作为集装箱计量标准单位。至此运输进入多式联运和“门到门”运输阶段,并为未来的综合运输体系奠定了基础。此外,第三方物流通过整合物流资源、发挥专业化分工、实现规模经济,从而获得新价值,这也是物流服务专业化外包的量化到质变的体现。
否定之否定规律直接体现在物流概念与我国物流业的发展过程。物流的概念经历了PD物流、Logistics物流和供应链(Supply Chain)物流三个阶段。在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的初期(1910年代),美国亟需解决市场需求与物资流通的协调问题,“PD”管理学说与运营模式也就应运而生。1935年,美国消费协会定义了PD物流,“市场营销活动中所伴随的物质资料,从产地到消费地的种种企业活动,包括服务过程”[8]。本文认为此阶段的PD物流概念等同于产成品销售物流。二战之后军事后勤学理论实践于商业,出现了Logistics物流概念。198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对物流定义作了调整和修改,物流服务于企业采购、生产和销售全过程。至此世界各国的物流概念都相应作了改变,放弃使用Physical Distribution,转而使用Logistics。20世纪末企业上下游之间的协作关系愈加密切,供应链管理思想引起许多企业高级管理层的注意。于是CLM重新定义物流的概念,认为“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9],至此物流概念发展到供应链物流管理阶段。物流概念的两次演进和改变都否定并扩大了物流的服务对象,同时将前一个概念中有用的部分部分保留下来。物流概念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拓展了物流内涵与外延,体现出物流概念螺旋式上升与发展过程。同物流概念的发展一样,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也体现出否定之否定的规律。1979年前,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我国尚未引进物流的概念。此间存在与物流业相关的运输业、仓储业、包装业、装卸搬运业等,但是其仅仅是依附于国家指令计划,缺乏自觉性,同时这些业务之间未形成系统性。此后十年,我国经济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运输业等类物流业逐步成为市场主体。此时物流的概念引入国内,物流活动不再局限于被动的运输、仓储,物流系统化运作初见端倪[10]。90年代后,由于物流研究的高涨与政府的引导,我国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也初现端倪。2009年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出台明确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方向。
1.同分工与人类的进步是辨证的关系一样,物流与社会经济发展也是辩证的关系。在人类社会,物流是客观存在的。需求引导消费,消费带动生产,物流的本质是一种满足货主企业正常运作的支持性服务产业,物流服务保障物资的合理流动。
2.物流的定义与内涵至今还在修改、演变。物流定义在各个经济发展阶段,适应不同的经济活动目的,不断地进化、调整和完善。物流定义的演变过程也恰恰反映了不同时期物流理论、物流管理以及物流技术的进步轨迹。
3.物流是一个系统,其发展具有自身的规律。现代物流的发展是辩证的,需要用科学的方法论去指导物流实践。商物分离是商品流通的分工,也是物流学科赖以生存的前提,当前我国学界和政府需要强化物流服务外包思想,壮大物流发展市场空间。
4.物流是一种派生需求,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货主企业、供应链、国民经济乃至生态环境对物流实践提出约束。物流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面对低碳经济和突发事件等,我国应加强低碳物流、应急物流等专项物流研究。
:
[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GB/T 18354-2006物流术语[S].
[3]汝宜红等.物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杨博文等.自然辩证法新编:复杂性科学理论及其哲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
[5][8]王之泰.现代物流学[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5
[6]乌杰等.经济全球化下的“现代物流系统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18(6):52~54
[7][10]李红启.中美现代物流发展阶段比较分析[J].物流技术,2008,184(1):121~123
[9]鲍尔索克斯.供应链物流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中图分类号:F270
B
1671-6531(2012)11-0130-02
:贺春健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