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质量调查分析

时间:2024-08-31

龙银成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质量调查分析

龙银成

摘 要:高职教育在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应从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劳动力市场需求入手,整合资源,构建现代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体系,培养合格人才。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职;就业质量;调查

龙银成/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江苏南京210046)。

一、引言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它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风险性和动态性等特征[1]。《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以下简称《决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工作分工方案》、《关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江苏省“十二五”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以及节能环保等七大领域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导目录等政策文件的陆续出台,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体系,也是明确阐述我国及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方向及任务的纲领性文件,是适应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是世界各国抢占新一轮经济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其对社会、管理、经济、教育等均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也必将在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孕育和发展浪潮中[2],掀起新的一轮改革、发展的高潮。占据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教育[3],如何在新的一轮发展中抢先一步、立于不败之地,构建现代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体系,培养合格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高职教育在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为了真实、全面、适时地了解当代高职学生的就业现状,本文通过对江苏省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质量的跟踪调查,从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两个纬度,从专业体系和社会评价两个经度,探索现代社会、企业对大学生的有效需求标准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有效对接,构建现代职业素养培育体系,实现招生、教育、管理和就业联动,整合社会、政府、企业、学校、家庭及个人资源,并倡导在和谐社会背景下[4],以人为本,全面、可持续地培养大学生、塑造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早日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将为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就业以及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为主要样本,同时,涉及全省主要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同一种问卷,连续4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根据随机抽样的原则,通过到泛长三角地区企业单位的走访和调研、毕业生返校、网络问卷等方式,现场发放和收回问卷,然后集中对数据进行系统、科学、周密地处理,以确保调查结果的可靠性、代表性。

(二)调查方法

文献研究、问卷调研、座谈、访谈、经验总结、实证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调查方法。

(三)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科专业体系应用性,有专业课程、基础课程、素质拓展课程、实践实训、心理健康教育5个调查项目,60个调查内容指标因子;二是市场、用人单位逆向调研,有市场需求、社会评价2个调查项目,40个调查内容指标因子。(详见表1)

表1 就业质量跟踪调查指标

三、就业质量跟踪调查结果与分析

关于数据处理的几点说明:一是数据统计分析过程中发现2009、2010、2011、2012年各指标的总体趋势一致,所以文章中的数据均指所有调查样本的百分比(选此项者与被调查者之比),未对数据进行年度间等的分类比较分析;二是考虑到初中起点五年制在4年中调查样本只有142人,且在江苏地区五年制大专招生日趋紧缩,所以没有进行学制类型间的比较分析;三是因学生专业数据填写不全,所以没有进行专业间的分类比较分析。

(一)学科专业体系应用性评估

学生本人从专业课程、基本课程、素质拓展课程、实践实训、心理健康教育5个方面,通过60个指标,选出认为重要的曾学课程、实训、证书、学习方式等。

调查显示,在基础课程方面,各课程之间重要性的差异较大,普遍认为相对更重要的课程是电子产品调试与检验(44.82%)、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35.06%),而有利于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增强自己我基本素质、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则普遍认可度比较高,分别占43.90%、42.22%、37.96%;在技能证书方面,普遍都认为比较重要,最高达45.88%,最低为12.04%,这可能与社会对技能证书的认可度或与自身的工作紧密度有关;在实践实训方面,不管是工学结合,还是实训课程,学生们都普遍认为比较重要,最高42.23%,最低21.34%;在校期间的学习、提高途径,更多的学生都希望跟老师一直做项目(49.24%),选择自学(28.96%) 的方式甚至超过了课堂教学(26.98%),此外,还有参加兴趣小组(16.46%)、竞赛(8.84%)等,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成长成材。

(二)市场、用人单位逆向评估

被调研单位的人力资源负责人从对招聘学生的要求、现有毕业生的评价两个方面,通过40个指标因子,对大学生进行评估。

1.市场需求方面。被调研的企业单位均参加过毕业生招聘工作,以往主要通过校园招聘会(84.62%)、人才市场(53.85%)及学生上门求职(10.26%)方式招聘毕业生,而且强调专业的对口(78.79%),看重学生可提升的潜质(89.74%)、专业技能(74.36)、忠诚度(64.10%)、身体和心理素质(56.41%)、工作经历 (48.74%)、原则性与灵活性 (46.15%)、理论知识(20.51%)、文体方面的特长(2.56%);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依次为实际操作能力(82.05%)、专业知识能力(76.92%)、组织协调能力(58.97%)、基础知识能力(28.21%)、外语应用能力(17.95%)、管理能力(15.38%)、计算机应用能力(7.69%)。对毕业生的跳槽现象,56.41%的认为是一种正常的人才流动,35.92%的认为是可以接受跳槽的。可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职业教育只有顺应潮流,及时改革创新,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调查显示,对毕业生求职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有社会实践能力(97.44%)、专业(92.31%)、学习成绩(89.74%)、相关技能等级证书(66.67%)、荣誉证书(58.98%) 及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53.85%),而性别(12.82%)、生源地(20.51%) 在一定程度上并不重要。可见,学生还是要以学习为主,同时,也要关注自身的全面发展,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要。

2.社会评价方面。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总体上对高职学生还是很满意的,特别是专业知识能力(94.87%)、总体评价/认可度(92.31%)、综合素质(89.74%)、综合素质及敬业精神(82.05%)、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79.49%),而创新能力(51.28%)、计算机应用能力(35.90%)、英语能力(30.78%)、组织管理能力(28.21%)明显和单位的期望有差距。可见,学校就在保持优势的基础上,应适时调整专业和办学模式,学生应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定位,接受未来的挑战。

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2011年欧洲债务危机至今,以美国、日本、欧洲为主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争夺新兴产业的话语权,抢占竞争制高点,纷纷制定新的国家发展战略,积极培育和发展后危机时代引领世界经济前进方向和人类社会未来潮流的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技术、宽带网络等新兴产业,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和发展[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6],这也是我国长期保持现有经济社会良好发展势头以及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优势所面临的迫切需要[7]。所以,后金融危机时代,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就必须着力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此,从中央到地方均提出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推进,势必要求职业院校学生在教育、管理、就业、专业等方面做出相应改革,构建现代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体系,培养合格人才,实现招生、教育、管理和就业联动,整合社会、政府、企业、学校、家庭及个人资源,以人为本,全面、可持续地培养大学生、塑造大学生,早日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将为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就业以及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

[1][6]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 10]32号)[R].2010-10

[2][5][7]于新东等.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分析、国际比较与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1,(16)

[3]龙银成.新时期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刍议[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

[4]龙银成.“两型社会”构建与职业院校学生管理[J].江苏社会科学,2011,(12):113-115

2011年度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 “十二五”规划课题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有效对接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项目编号:GZYLX2011016);2011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 “十二五”规划课题 “基于就业质量跟踪调研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研究”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项目编号:C-c/2011/01/100)

中图分类号:G710

B

1671-6531(2012)11-0136-02

:贺春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