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梁 波
新时期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意义
梁 波
新时期,如何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提高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科学概括和总结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探索形成的基本经验,秉承严谨的科学精神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认真研究和思考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性,进而做出符合时代发展和国情要求的科学分析,是执政党提高执政能力,实现政治发展目标的重要基础,是提高干部素质和实现科学决策的现实要求,是统一全党思想,培育社会发展内在精神动力的重要途径。
思想理论建设;重要意义;建设途径
在发展变革的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提高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决定》科学概括和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探索形成的基本经验,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决定》还鲜明地提出了“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强调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建设学习型组织。《决定》总结的基本经验和提出的重要部署,对于统一全党上下思想认识,提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必将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于当前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现实问题的科学回应,对此,学术界有责任也有义务进一步加深对于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秉承严谨的科学精神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认真研究和思考,进而做出符合时代发展和国情要求的科学分析。
在政治发展中,政治主体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因为政治理想和政治价值的确定来源于政治主体,政治体制的建构依赖于政治主体,民主政治的建设离不开政治主体。作为政治主体核心的执政党的发展主要不是指党的组织队伍及其机构的扩大,而是指党的政治行为能力的提高,即执政党的执政水平的提高。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在我国政治体系中处于核心与领导地位,担负着领导国家政权的重任。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积极探索政治发展规律,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既尊重历史与社会发展的规律,又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指导国家各方面的建设。
探索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规律,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这就注定了它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过去,我们对中国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存在着严重的误区,没有从我国现实的政治、社会和文化条件出发,没有从我国现实国情出发,而是理想化、教条化地理解社会主义。同时,对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足,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结果造成了十年动乱的产生,贻误了政治发展的时机,给我们留下惨痛的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及时总结了“文革”的教训,在充分认识国情的基础上,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对原有政治体制进行了切实有效的改革,但政治发展相对于经济发展仍有些滞后,还存在着许多束缚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发展进步的弊端。实现政治发展,探索政治发展的规律,依然是我国面临的头等大事。
为此,执政党的历史地位决定了党必须有科学和先进的政治理论作为指导并且不断有所创新,同时还要及时将科学理论应用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作为执政党,要积极引导社会政治理论的研究,吸取现代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组织与领导社会的政治传播,从而使国家与社会的政治生活更具自觉性和科学性,这是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的过程,就是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并用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领导人民不断成功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党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加强自身建设,包括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不断提高党的自身管理水平,从而保证党的领导能力不断提高。
政治持续发展的人才保障是干部队伍建设。“治国必先治吏”,我党历来强调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社会的发展也对各级党政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和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生明,廉生威”,公正廉明的干部队伍,才可能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因此,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必须提高干部的理论素质和科学决策的能力,培养干部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政绩观,时刻警醒自己,以饱满的爱国热情和为人民服务的赤子之心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如何才能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把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吸收进政治系统,关键在于建立、健全充满活力的干部管理机制、竞争激励机制、新陈代谢机制、勤政廉政保障机制等各项干部人事制度,营造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建立科学的干部人事制度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必将对当前的干部队伍建设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首先,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帮助党政干部树立正确的执政理念。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要求政府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纠纷的工作机制,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等手段,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各级党政干部建立依法执政的法制意识,制定严格的行政法规,通过奖优罚劣、奖惩分明,教育和督促广大干部自觉遵守法律,严格依法执政,并以此作为推动力量,积极营造遵纪守法、依法维权的良好环境,逐步形成与建设法制政府相适应的社会氛围。
其次,促进建立科学民主的政治机制,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政府对社会实施公共管理的重要途径是制定并实施公共政策。政府对社会实行公共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协调和平衡。公共利益是一切公共政策的出发点与归宿。政府公共政策的水平也具体表现在通过合理的政策设计既保证公众的一致性利益,又能顾及少数公众的特殊利益。决策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管理效率的优劣、影响到事业的成败。对于执政党来说,决策是执政的行为和结果,决策的形成过程如何,决策正确与否,是决策水平的体现,也从根本上体现着党的执政水平。过去,我们实行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以党代政,领导者一个人说了算,决策过程缺乏民主和法制的环节,往往会导致许多重大决策的失误。而实施科学的决策,要求从决策的产生途径上,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从决策的结果上,应该是经得住实践检验的正确决策,即反映客观实际,反映事物发展规律的要求,能够指导实践运动并取得相应的成果;从决策的现实存在形态上,就是制定出能指导社会发展的纲领、路线等大政方针。
第三,促进权力监督机制的程序化和法治化建设,使权力制约监督有序运行。权力监督的民主价值取向是法治,对法治的内在需求体现在现代民主突出程序民主,而程序民主必须依托法治得以实现。程序化的民主对权力制约监督意义重大。程序是从动态的、运作的角度来对民主予以规范,要求民主按照法定的逻辑、步骤、方式来运行,通过这些法定的程序,一方面把民主的价值体现出来,另一方面也把权力的运行规范在其中。法定的程序不能被随意地抛弃,否则就难以避免错误的决策,难以起到权力制约监督的作用。特别是不能认为有了正确的价值评判后就可以超越程序、任意地处置程序。历史事实证明,错误的酿成、权力的出轨往往就是在这一情况下出现的。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仅要有经济的发展、政治制度的创新,还要有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公民素质的提升,这是推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在的精神动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衡量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应从物质和文化两个方面来看,生产力除了物质资料的丰富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生产社会化、商品化、现代化程度等因素,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即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世界各国不断发展经济的过程,也是各个民族素质不断提升和竞争的过程。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表明,一个国家人民的整体素质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当前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
新时期将是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正确处理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新形势下,执政党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现代的民族精神,将它作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深层的精神动力。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中华民族迎来了百年期盼的发展盛世,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社会发展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转型期,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引发了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深刻变革,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分化与重组。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出现,社会利益结构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伴随着市场化和民主化的进程,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主体利益意识的复苏,各阶层自主意识、法治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的觉醒,都推动着中国政治文化向现代公民文化的演进。不同的利益主体在社会分配过程中必然提出不同的利益诉求,各阶层成员在经济、社会地位上的变化必然引起社会成员对正在生成中的新的经济、社会、政治体制产生支持、抗拒、疏离等不同的反应,从而对转型期的政治体系形成压力。执政党必须适应新的社会结构状况,认识到不同社会阶层具有不同的阶层利益和相应的价值诉求,政治系统既要保证各个阶层的基本利益和价值诉求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合理的满足,也要做到对社会整体利益和价值诉求的科学整合和积极引导。如何整合和引导合理的利益和价值诉求以合法的方式提出,如何对待和处理不符合传统伦理以及现代文明的一些利益和价值诉求,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性质和时代特点的指导思想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国家的过程中,如何培植符合科学发展理念的公民文化,从而形成公民合法有序的政治参与,都是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性问题。
当前,要科学应对国内外的各种挑战,必须高度重视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值得重视的思想建设和道德建设问题。例如,在人民群众中间甚至在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中间存在的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视不够的问题,甚至在部分人群中存在的道德失范、价值虚无主义等错误的思想倾向。针对这种情况,当前最为要紧的是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全民族的文化自觉。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了切实提高全体国民的整体素质,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面对着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必须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首先,先进性与人民性的关系。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必须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毫无疑义的。在坚持先进性的同时,也必须注意人民性,离开了人民性和群众性而盲目追求先进性,就会使思想理论建设失去活力、失去对象,必须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与愿望,这是思想理论建设的根本要求和出发点。
其次,主导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主导性,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中国思想理论建设的主旋律。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主导性并不排斥多样性,相反,只有在多样性中体现的主导性,才能有说服力和感召力,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和繁荣。而离开了多样性的主导性,很有可能成为空洞的说教和僵死的教条。
第三,开放性与自主性的关系。当今时代是开放的时代,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与当代中国的发展一样离不开世界。当然,讲开放决不等于放弃自主性和自主权。任何时候,维护国家利益,反对文化霸权,维护文化安全,都是不应忘却的。现阶段执政党有责任和义务大力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化主导思想价值的指导作用和强势地位。在社会主义中国,必须明确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界限,旗帜鲜明地表明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旗帜鲜明地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加强对思想理论建设的宏观指导是十分必要的。
第四,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关系。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中,继承与创新是统一的。继承是基础,创新是生命,两者不可偏废。作为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树立一种正确的态度,继承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决不能停留在经典文献的一些具体结论与见解上,而要从当代世界历史发展的总格局和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角度,结合马克思以往思想的基本原则,从中吸取具有普遍理论意义和方法论意义的东西。社会主义是一个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科学体系,一个总是面向未来、不断发展完善的体系。它有能力接受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它没有结束真理,而是为人们认识真理开辟了无限广阔的道路。这就是后人不断解除既有的理论模式束缚的辩证扬弃的过程,从而使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不断迎接时代挑战的过程中获得理论上的新的生命力、新的生长点,在新的实践中愈加全面、丰富、完善。
[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2.
[2]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李路路.制度转型与分层结构的变迁——阶层相对关系的双重再生产[J].中国社会科学,2002,(6).
[4]谷书堂.我国当前社会问题透视与治理方略[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5]何建章.当代社会阶级结构和社会分层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6](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贺春健
D26
A
1671-6531(2012)06-0001-03
梁波/中共中央党校科社教研部教授,法学博士(北京10009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