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张 颖
英汉时间的空间隐喻相似性分析
张 颖
英汉两种语言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基础,但是在时间隐喻的使用方面却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列出其相似性,并在大量例证的基础上分析发现人类的认知活动有很多相似性,在思维方式上也存在很多相同点。
时间;空间隐喻;相似性
时间语义范畴普遍存在于各民族的语言中,在人们的认知活动和交际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事物的发展变化、人们的行为动作都具有时间性。时间是人们交际活动中一个重要的语境因素,在话语理解和会话交流中有着重要的价值,但是时间作为抽象事物往往难以表述。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当遇到抽象或难以言说的概念、观点或体验时,往往不得不借助于熟悉的概念来对新事物进行描述。时间—空间隐喻是指用空间语义范畴里的概念、表达、关系映射于时间语义范畴中,从而帮助使用者更加清楚地理解和表征时间概念。通过研究发现,英汉时间的空间隐喻在使用和表达上存在很多的相似性。本文将运用语言学的基本隐喻理论,在大量实例的基础上对英汉时间的空间隐喻相似性进行分析。
Alverson对英语、中文、印度语和塞索拖语分别进分析后发现,人类的时间经验源于对空间的体验[1]。人总是最先学会描述可直接接触到的事物,然后才会描述抽象概念;人类可以通过熟知的、具体的概念去认识和理解相对复杂的、抽象的概念。因为空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概念,是人们较早接触的、可以直接理解的概念,所以空间概念在人类的认知系统中占主要地位。时间概念就是这样以空间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Gentner等也认为,语言中表示时间的部分通常是由空间隐喻来表述[2]。
Lakoff和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使世人对隐喻的重要性有了全新的理解。二人指出,我们之所以要在语言中使用隐喻,是因为人类思维具有想象性,它是人类认识所处环境的一种认知手段。在日常语言中“隐喻无所不在,人类的整个概念系统都是建立在隐喻基础之上的。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表达时间的隐喻”[3]。
莱考夫认为,概念隐喻“时间的经过是运动”,在水平层面上时间的空间隐喻有两种运动体系:“时间在动隐喻”(time-moving metaphor)和“自我在动隐喻”(ego-moving metaphor)。这两种运动体系也同样适用于汉语。“时间在动隐喻”是指在水平时间轴上的时间点或者是时间事件被定义为运动着的实体,他们从未来走向观察者并经过观察者走向过去。也就是说,认知主体面对的是将来时间,背后是过去时间,说话时间是现在。“时间在动隐喻”在英汉语言中都可以找到大量的实例。
表示现在:at present、at the moment;目前、现时、现在、眼下。在表示现在时间概念时,我们发现,现在时间被视作是与认知主体同时出现的时间点或时间段,也就是说话时间。
表示将来:the coming weeks、the coming season,look forward to;来生、来年、来季、以后。在表示将来时间的时候,时间点位于观察者的前方,正从遥远的未来走向观察者。
表示过去:in the past years、long time ago;历程、前尘、回顾、回忆。以上这些表示过去的词语,已经经过观察者,走向观察者的背后,离认知主体越来越远。
“自我在动隐喻”是指时间被视为不动的背景,时间轴上存在着许多由时间点和时间事件构成的固定点。观察者在以时间为背景的时间轴上从过去经过现在,走向未来。
表示现在:To these days、10 yearslater、The project runsover a period of5 years;进入新时代、走向明天。
表示将来:We are coming up on Christmas、I will be there in a minute;前途、前景。在表示将来时间的时候,时间点位于观察者的前方,正从遥远的未来走向观察者。
表示过去:We passed the time happily、recall、review;历程、前尘、回顾、回忆。
以上分析的是在水平层面上英汉“前后”时间定位。根据杨晓红、张志杰(2010) 的观点,除了“时间在动”和“自我在动”这两种“时间是空间”隐喻外,还有不涉及具体“时间在动”和“自我在动”的时间隐喻系统,叫做“时间序列”[4]。在这种时间隐喻系统中不存在静态观察者,只有一系列的时间事件按照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在时间轴上,他们之间存在“早于”和“晚于”的时间关系。较早的事件在较晚的事件前面,较晚的事件在较早的事件之后。这样的时间隐喻系统也适用于英汉两种语言。例如:New Year followsChristma;周一在周二之前。
1.体验的相似性。莱考夫强调,意义来源于经验,尤其是人类自身的身体体验。人类知识的来源主要是因为与自身所处世界的互动。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空间会告诉我们对于我们来讲什么是有意义的和决定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处于与环境的互动中,所以,身体体验在人的价值观、理解和推断力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互动有助于帮助我们构想一种思维体系,这一体系对于我们每天对所处环境产生理解的同时也帮我们形成了自身的概念体系。从根本上讲,人类的认知基于体验。我们所处的环境不只是客观上给予体验,同时被我们的认知体验所构建。正如泰勒指出:正是语义学构建了世界。像哲学中的经验论一样,认知中的隐喻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了人类的隐喻能力。人类的概念系统包括从具体知识领域到抽象映射的推理模式。这种隐喻映射不是任意的,是人类经验的体现。换句话说,隐喻是被我们自身体验限定的,一种主动的与所在世界的互动。
人无论年龄和文化背景都具有相同的知觉天性,基于这种天性我们对于外界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这种刺激存在于所有生物中,尤其对于语言上的刺激。隐喻是语言的一部分,时间语义学是基于我们在空间的自然体验而产生的一门学科。地球上的人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分享同一个生存空间,因此在生活体验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2.思维方式的相似性。根据经验论的解释,思考是人类特有的能力,思考通过想象使我们能够描绘新的或者抽象的事物。莱考夫说想象可以使我们依据它事物看待本事物。人脑中的知识,不是对客观世界的事物进行简单的映像,而是对一系列的信息处理加工的过程,即对其进行分类和概念化的活动。我们可以推断,人脑中存有诸多相似的记忆模块。通过想象,我们依据经验的相似性和事物之间本身的相关性,可以找出实体之间新的关系。所以概念映射中,隐喻不是先于相似性而是基于内在联系。比如经历过比赛的人,会得到输或者赢的结果,这样的心理机制会使其把比赛和人生的输赢联系在一起。
想象不仅在于经验的相似,还有关联性。关联性对概念映射起着重要作用。思维的想象力不是直接基于经验,想象力有体现力,只不过是间接的。想象是在人脑中的概念隐喻,这种想象不是无约束的,它需要被置身于我们体内的经验来确定是否具有合理性。语言是社会掌握的思维工具,大脑中的概念系统、内部规则必然对人们的思维模式起着模式化、社会化的功能。思维的相似性是知识的概念化、系统化的基础,因此,人的思维从根本上讲具有相似性。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英汉虽然在文化背景上有很多差异,但是都使用空间概念来理解和阐释时间意义。莱考夫提出的“时间在动隐喻”和“自我在动隐喻”不仅适用于英语,在汉语中也可以找出同样的例子。对这种共性进行分析有利于全面掌握时间隐喻这个概念。
[1]Alverson H.Semantics and Experience:Universal metaphors of time in English,Mandarin,Hindi,and Sesotho [M].Baltimore:The JohnsHopkinsUniversity Press,1994.
[2]Gentner D,Imai M,Boroditsky L.As time goes by:Evidence for two systemsin processing space→time metaphors.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2002,17(5):537~565.
[3]Lakoff,G.&Johnson,M.1980.MetaphorsWe Live By,University ofChicago Press,Chicago.
[4]杨晓红,张志杰.时间隐喻中的空间参照框架 [J].心理科学进展,2010,(1):1-9.
责任编辑:贺春健
H03
A
1671-6531(2012)06-0022-02
张颖/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外语学院讲师,硕士(吉林长春130021)。
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1]第154号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