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翻转教学模式研究*

时间:2024-08-31

张乐

(北方民族大学 基础教育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伴随新理念和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日渐深入,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也不断推陈出新,翻转课堂和网络学习空间成为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新浪潮,为教与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互联网+教育”的实施计划,要求“引领推动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在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教育管理、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的应用,使网络学习空间真正成为广大师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与学活动的主阵地”。[1]网络学习空间是通过新兴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交叉融合,聚合数字教育资源和智力资源,为学习者提供虚实融合的学习资源环境,实现智能个性化学习,建构信息化社会虚实一体教育新生态的教育云服务体系;具备动态性、进化性、聚合性、联通性、适应性等特征;分为知识存储与共享学习空间、交互与知识生成学习空间、个性化学习空间、智能化网络学习空间[2]。相关研究为数众多,郭绍青(2017)以系列论文的形式对网络学习空间内涵与学校发展展开系统研究,杨滨(2018)对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促进教与学深度变革开展实践反思,钟绍春(2014)讨论了教育云、智慧校园和网络学习空间的界定与关系,赵呈领(2016)对网络学习空间学习者知识共享影响因素深入探析。翻转课堂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了重新规划,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3]。其中最为典型的“Explore-Explain-Apply”和“Explore-Flip-Apply”模式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在先验知识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探索;二是概念引入和解释,学习者主要通过教师的解释来获取知识;三是学习者将概念应用到新的领域,扩展其适用范围,学习者通过重复练习来获得新的思想,思维方式得以稳定下来。

总体来看,翻转课堂和网络学习空间的研究已较为深入和广泛。翻转课堂强调学习者对于知识的自主学习以及提前掌握、利用网络或者自制的优质资源(主要为微课、微视频)有助于学习者自主学习掌握知识,课堂中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对内容进行深化和拓展,强调学习者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实用性、合作讨论探究活动的有效性。网络学习空间的研究从设计、结构、分类、功能、技术架构、应用案例、教学模式等方面已展开探索,但相比较每年各种统计报表中的“高注册率”,受制于实践环境和学习者学业评价政策的影响,深入、大规模、典型的有效教学应用较为少见。基于此,在探索利用网络学习空间支持翻转课堂教学,结合网络学习空间特点为翻转课堂恰当地提供资源、环境、工具促进教学活动质量提升等方面仍然还有很多值得深入思考的地方。

一、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翻转教学的优势

已有学者从模式流程、资源设计、空间设计等角度阐述了利用网络学习空间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苏明骜构建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模型,课前通过观看教学视频、网络学习空间交流、完成学习任务单完成知识获得,课中通过预习反馈明确问题、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成果展示、总结评价等环节完成知识内化,课后通过反思、提升、扩展完成知识的拓展[4]。王伟等人从主体、工具、客体、分工、共同体、规则等方面探讨了翻转课堂成功实施的策略因素,从学习者能力、教学法、沟通管理、学科内容、技术等方面分析了网络学习空间构建维度,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由学习空间、研训空间、管理空间、沟通空间、底层支持服务构成的翻转课堂模式网络学习空间模型[5]。吴忠良在分析了翻转课堂的特征及意义的基础上,对网络学习空间的功能及技术路线进行阐述,最后以特征为标准、以意义为导向,构建了依托于网络学习空间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参考[6]。纪慧蓉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探索使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教学,以“拆装计算机”为例,从教学内容、学习对象特征以及教学目标的分析等进行教学设计。肖志国探讨了网络空间支持的翻转课堂应用中的三个问题:什么情况下选择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翻转课堂,如何合理地分配课堂上有限的互动时间,如何将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有机结合,衔接三个教学环节等等[7]。

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建立二维矩阵,探索传统课堂、翻转课堂、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翻转教学之间在教师作用、学习者角色、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分配、教学方式选择、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的异同点,如表1所示。

表1 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比

二、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2018年4月,教育部出台《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南》,提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目标之一就是落实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观,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流程,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支持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促进教学方式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转变[8]。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的要求,基于以上分析和已有研究,本研究提出“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翻转教学模式”,在翻转课堂理念的指导下,强调利用网络学习空间进行学习环境建构、学习资源汇聚、学习活动多元实践、学习评价多维开展。利用网络学习空间的数据分析、教学支持、资源汇聚、管理服务等功能,教师和学习者分别在设计开发阶段、课前知识获取阶段、课中知识内化阶段、课后总结提升阶段开展基于“主导-主体”教学结构的“翻转式”教学,使学习者在 “自主知识获取—协作知识内化—自主知识巩固”的过程中促进知识的掌握和学习效果的提升,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翻转教学模式图

1.网络学习空间功能支持

网络学习空间主要功能是提供虚实融合的学习环境,支持师生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开展,汇聚生成性学习资源,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智能个性化的学习和教学指导,具体包括学习者学习行为数据分析、生成性资源汇聚、教学活动支持和教学管理服务等功能。

通过对大量学习者学习行为数据的记录和分析,清晰掌握每个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和学习偏好、学习风格等特征,教师根据分析结果设计符合学习者特征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网络学习空间精准推送学习者所需的资源、工具、活动与服务,并利用数据分析结果提供个性化诊断与智能反馈。随着教学和学习活动的开展,产生了丰富的教学课件、学习者作品、作业练习题等碎片化、非结构化的生成性资源,网络学习空间智能遴选、汇聚到资源库中,并扩展应用到其他教学活动中。根据翻转教学实施需要,利用网络学习空间提供的交互工具进行互动、探究和网络探究,分享观点、知识和经验,促进知识的内化。

2.设计开发阶段

设计开发阶段,主要由教师进行教学准备,具体有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教学评价设计等活动。

(1)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即分析学习者的群体特点、已有知识经验、信息素养、学习环境等。学习者群体特点就是综合考虑学习者的年龄、兴趣、爱好等因素;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就是考虑学习者将要学习的内容和已有知识内容的联系,掌握学习者的学习出发点;学习者的信息素养是网络学习空间顺利开展的必要保证,主要考虑学习者网络学习空间操作水平、计算机应用水平等,学习者学习环境主要了解学习者家庭、学校是否具备网络条件和信息技术设备,家长及学校对于信息技术设备使用的态度。

(2)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是学习者在教学活动实施中应达到的学习结果。在教学目标设计时,整体考虑本节课在整体课程中的位置和与相近课程的关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

(3)教学方法设计。根据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设计,注重在网络学习空间支持的翻转过程中,利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情景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引导学生从问题中、情景中、案例中获取知识。

(4)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根据翻转课堂需要和网络学习空间的技术特点,选择或设计适宜的教学资源,包括各种视音频媒体、试题试卷、典型案例、相关文献资料、辅助工具等,支持教师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学习者利用相关资源进行学习。

(5)教学评价设计。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按照一定的规则对教学效果做出描述和评定的活动,其目的是检查和促进教与学[9]。在设计开发阶段,教师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空间评价功能,对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设计。评价内容包括学习者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和网络学习空间适切性,评价方法多元化,在实施过程中采用学习者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也可以是网络学习空间评价等。

3.课前知识获取阶段

课前知识获取阶段,教师主要进行课前知识的传递,完成微课设计与制作、设计学习导图、在线辅导、学习进度监测、学习问题汇总及分析等活动;学习者主要进行课前知识的获取,完成微课学习、学习效果自测练习、标记疑惑、交流讨论等活动。

(1)微课设计与制作。课前知识获取阶段,教师首先要将本节课需要自主学习的微课进行设计、制作并上传至网络学习空间(也可在网络学习空间中找寻可用的微课)。微课设计要针对具体的知识点或一系列有逻辑关系的知识点群,并且注重对其中重点、难点的剖析和讲解。在微课内容设计方面,要有一定的启发性、悬念性、趣味性,并且注重及时的反思;在美学设计方面,注重页面的布局合理搭配、文字清晰,切忌“花哨”和“呆板”两种极端。微课制作方面,可采用捕屏、视频录制、手机录制等多重方法进行录制,并采用专门的软件,保持足够的清晰度。

(2)设计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学习导图。基于网络学习空间设计本节课学习者学习导图,包括明确提出学习目标、学习环节、学习结果等内容。导学案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到学习者基于网络学习空间开展自主学习的需要,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体现知识的前后联系;在合作探究活动过程中,设计开放型问题或有认知冲突的问题,引起学习者的兴趣,引导学习者完成知识的获取。学习导图可采用LMS等形式,以任务的方式要求每位学习者在网络学习空间完成相应的任务后,才可进行后续的学习。

(3)在线辅导、学习进度监测、学习问题汇总及分析。通过在线试题完成情况、学习互动情况等,网络学习空间汇总分析学习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和困难,教师通过实时互动、异步讨论等方式进行在线辅导。借助网络学习空间学习监测功能,通过记录学习者发帖回帖率、在线时长、微课观看进展、登录频率、测试完成时长、测试完成正确率等动态监测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对于学习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和共性问题,及时梳理记录,在课中知识内化阶段进行及时解答。

(4)微课学习、学习效果自测练习、标记疑惑、交流讨论。在课前知识获取阶段,学习者主要完成微课学习、学习效果自测练习、标记疑惑、交流讨论等学习活动。在网络学习空间中完成学习导图中明确规定的学习活动,利用微课来解决知识点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习效果自测练习,将学习中的问题通过在线记录本的方式记录,并在讨论区和同伴、教师进行讨论。

4.课中知识内化阶段

课中知识内化阶段,教师主要进行课中问题解惑,组织学习开展共性问题集中解惑、协作探究任务布置、个性化指导、学习成果评价、课后任务布置等活动;学习者主要进行课中知识内化,确定共性问题、协作探究任务、学习成果交流、多元学习评价等活动。

(1)共性问题集中解惑。在课中知识内化阶段,教师首先要进行共性问题的集中解惑,解决在课前知识获取阶段学习者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解惑方法可以是启发式讲授、案例式分析,也可以是共同讨论与分享。

(2)协作探究任务布置、个性化指导、学习成果评价、课后任务布置。在共性问题解答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习者构建异质学习小组,开展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WebQuest网络探究活动。探究主题或任务来源于较为深奥、复杂或者具有较高实践性的、需要学习者进一步拓展的内容,主要解决知识的深度应用。探究过程中,针对学习者探究情况,开展个性化的指导,并组织学习者对不同小组之间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在课中知识内化阶段后期,教师应布置相应的课后任务,以巩固学习者知识的掌握和提升学习者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确定共性问题、协作探究任务、学习成果交流、多元学习评价。利用网络资源,组内明确分工,寻找与主题相关的资源内容,小组内讨论交流形成一致意见,并将结果制作为PPT、视频、课件等,上传至网络学习空间进行分享展示,查看其他小组对本作品的点评,并积极进行互动。通过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网络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进行多元评价。

5.课后总结反思阶段

课后总结反思阶段,教师主要进行课后总结提升,完成教学反思、修订教学方案、优化教学资源、进行学习指导;学习者主要进行课后知识巩固与补救,完成学习反思、巩固提升等活动。

(1)教学反思。网络学习空间具有教师网络研修的功能。因此在课后总结反思阶段,教师通过撰写针对课堂教学的反思日志、与校内外教师研讨等方式针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等进行研讨反思。教学内容方面主要考虑教学目标设置是否合理、是否达成、达成度多少;根据教学目标安排的教学内容是否合理,哪些教学内容学习者掌握较好,哪些内容掌握不佳等。教学过程方面回忆教学是如何开展的,在网络学习空间的支持下开展翻转课堂经过了哪些环节,每个环节组织是否顺畅,学习者是否积极参与了各个教学环节,并思考如何改进教学过程更加有效。教学策略方面,回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哪些策略引导学习者,每种策略在网络学习空间环境中或翻转课堂教学中是否有效果、效果如何,并思考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修订教学方案、优化教学资源。根据教学反思结果,进一步修订教学方案、优化教学资源。进一步修订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设计,尤其考虑在网络学习空间中更好进行教学的需要。教学资源方面,丰富网络学习空间中的教学资源,辅助学习者在翻转课堂中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

(3)进行学习指导。课后总结反思阶段的学习指导,主要是针对经过课前的自主学习和课中的协作学习仍然对知识点存在疑惑的学生,可以通过单独辅导、重点问题分析、学习问题解答等方式进行学习指导。

(4)学习反思和巩固提升。从课堂表现、知识获取、小组活动效果等方面撰写学习反思,重点记录本节课学到了哪些内容,区分哪些内容掌握较好、哪些内容掌握不清、哪些内容根本没有掌握。同时,对于没有掌握和掌握不清的内容继续找寻相关资料和练习,进一步巩固提升。

网络学习空间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丰富、全面、多样的网络支撑平台、资源、工具和环境,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使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指导并能够和学习同伴充分的交流和讨论。本研究中构建的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翻转教学模式,只是在已有研究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在理论层面构建的模式,尚需实践层面的检验与修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