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泛在知识环境下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的构建与拓展

时间:2024-08-31

王中婧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图书馆,湖北 武汉430073)

一、引言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必备素养和重要技能。泛在知识环境下,信息资源无所不在的特点让人们充分享受到其带来的好处,但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信息超载、信息不对称和信息焦虑等负面影响。信息素养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广泛探索和深入研究。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第一次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他认为:“信息素养是指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能”。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布拉格宣言:走向信息素养社会》(The Prague Declaration),宣言指出,信息素养主要是人们在确定、查找、评估、组织和有效地生产、使用和交流信息等多个方面的能力,强调了信息素养是人们投身信息社会的先决条件[1]。2011年,英国国立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协会(SCONUL)发布新的《信息素养七支柱标准》(The Seven Pillar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为了应对全球化背景下信息素养培养的新问题,该标准建立了信息素养的七大支柱模型,分别为:识别、审视、评估、计划、收集、管理和发布,定义了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应具备的信息素养的核心技能、态度和行为[2]。2015年2月,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正式发布了 《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Higher Education,以下简称《框架》)[3],指出“信息素养”是“对信息的反思性发现,对信息如何产生和评价的理解,以及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并合理参与学习团体的一系列综合能力”[4]。

2015年12月,我国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对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作出明确规定,高校图书馆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应重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加强信息素质课程体系建设[5]。2016年3月,教育部高校图工委开始组织起草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标准和评价体系”,经过2年多的10余次会议讨论与意见征询,该标准修订稿于2018年6月呈报给高教司[6]。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以及教学研究支持中心,高校图书馆是承担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任务的关键力量,因此,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的构建及研究对我国信息素养教育改革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泛在知识环境与信息素养教育

1.泛在知识环境

“泛在知识环境”(Ubiquitous Knowledge Environment)是2003年6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布的著名研究报告《知识在信息中迷失》[7]中提出的新概念。该报告认为,可以将数字图书馆普及所创造的信息环境称为“信息以太”(Information Ether),“Ether”一词有以太、太空、气氛、大气等意思,数字图书馆的未来就是要构建一个“泛在知识环境”的图书馆,如同无所不在的以太一样,成为未来生活、学术研究和教育必不可少的信息基础设施。泛在知识环境是由知识资源、网络基础设施、设备终端和信息用户组成的新一代动态信息系统,系统强调以用户为中心,关注用户行为、用户能力和用户需求,能针对不同用户提供定制化和个性化的知识服务。

“泛在知识环境”也被一些学者翻译为“普遍存在的知识环境”,国内图书馆学界对“泛在知识环境”的研究始于2006年,陈维军、李亚坤在《图书馆杂志》上发表《泛在知识环境下的图书馆》一文,指出在泛在知识环境下,人们发现、存取、共享和创造知识的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8]。朱强、别立谦等人认为,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都是可存取的,这种新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方式,可以嵌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图书馆为用户提供的这种数字化信息服务是一种智能化的信息系统[9]。因此,图书馆需要摆脱传统物理空间的阵地限制,将服务战线延伸到一切用户所在的地方,在新的知识链中更加注重用户的兴趣和需求,使图书馆服务全方位地融入泛在知识环境。

2.信息素养教育改革是泛在知识环境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以及信息生态环境的迅猛发展,泛在知识环境下的信息资源类型是泛在的、信息提供者是泛在的、信息设备是泛在的、用户需求是泛在的、用户行为是泛在的、用户应用也是泛在的。泛在知识环境要求图书馆必须对读者服务内容和方式进行重新定位,加强与用户的交流互动,协同多层次、全方位的资源和人力,提供主动、专业、到身边、到桌面的泛在知识服务。因此,如何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创新,全面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以适应泛在知识环境多样化的情境需求,是泛在知识环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更高要求,也是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工作者不断在思考的问题。

三、泛在知识环境下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的构建与拓展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以一流学科建设和读者需求为导向,构建了涵盖新生入馆教育、信息素养通识课、数据库讲座、专题培训、预约培训和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等多层次、多维度、立体化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1.新生入馆教育

“新生入馆教育”是学校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图书馆组织的普及性的信息素养培训,旨在帮助新生尽快了解并利用好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新生入馆教育”培训时间一般为每年9月至10月,培训对象为全体本科新生及研究生新生,培训内容简单易懂,主要包括:图书馆概况、馆藏分布与借阅规则、移动图书馆、数据库的检索,以及图书馆提供的咨询、培训、文献传递等服务,力求让新生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图书馆,掌握基础的文献检索知识和信息技能。

2.信息素养通识课

信息素养通识课是高校图书馆面向全校本科生、研究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一般为16或32学时,即1至2学分,课程内容包括信息素养概论、图书馆资源与文献保障体系、中外文数据库的检索及利用、文献管理、论文写作规范、学术道德与学术评价以及信息检索在生活中的应用等。信息素养通识课教学体系完整,教学内容丰富实用,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学术道德规范,增强学生的信息检索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

3.数据库讲座及培训

数据库讲座及专题培训是面向全校师生的普及型教育,为了帮助师生读者提高信息素养,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图书馆资源及服务的利用方法,图书馆会定期举办数据库培训及专题讲座。数据库培训一般由各数据库商培训师主讲,专题培训一般由文献检索课教师或信息专家主讲,课程内容涉及各类学科文献资源检索、电子图书使用指南、全文型数据库的检索与利用、事实型数据库资源检索及使用、外文学术资源荐购指南、如何获取校外文献资源、文献管理软件的使用、如何利用图书馆多媒体资源学习外语、Word论文排版技巧及硕博论文网上提交系统的使用、Excel表格和PowerPoint的制作、数码的魅力Photoshop与数码照片的处理、大学生活与图书馆等等。

4.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的拓展——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

总体上看,新生入馆教育、信息素养通识课、数据库讲座及培训这三种形式的信息素养教育已经覆盖了新生、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等不同层次的读者群体,虽然课程内容丰富、教学体系完整,但笔者发现,在不同信息素养水平读者的教学和实践中还是出现了诸多问题和不足。

(1)新生入馆教育的受众为刚入校的大一新生,虽然他们对图书馆丰富的学术资源充满向往和渴望,但他们信息意识薄弱、信息技能不强,而这些知识和技能无法在一次新生培训课里让他们全部吸收。

(2)信息素养通识课的受众最广,覆盖全校各年级学生,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一般由图书馆文献检索课教研室制定,教学内容覆盖面广,可以让读者接受较为完整的信息素养教育,提高他们的基本信息技能,但在实践中许多学生在完成常规的课程后,面对具体的研究课题或检索任务时仍然会感到茫然,在海量信息资源中无法快速定位自己所需的信息,或无法正确地评估信息的价值。

(3)数据库讲座和专题培训的受众较为分散,他们关注讲座中单个数据库的特色资源和利用方法,但他们信息素养水平差异较大,受教学形式所限制,信息素养教育无法以连续性的方式融入日常学习和科研中。

由此可见,以上这三种教学目的、内容、形式等各异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泛在知识环境下读者个性化、多元化的情境需求,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应根据不同受众的信息素养水平、知识需求和学术情境来设计更为契合的信息素养教学方案,而能将信息素养与学术研究、专业学习、应用情境相融合的最佳教学实践模式就是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

作为常规信息素养教育的拓展,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的主体不再是图书馆,而是由教师、学习者、馆员来共同承担。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根据学习者个性化的信息需求,由教师与馆员共同制定课程方案、合作开展教学实践,在专业课教学体系中融入信息素养教育,使学习者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信息技能。目前,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已经成为众多高校图书馆提供泛在知识服务的主要途径[10]。

四、泛在知识环境下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的构建策略

1.重视馆员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信息素养教育师资力量

高校图书馆馆员是信息素养教育的关键角色,信息素养教学团队的教师素质是影响信息素养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图书馆应该重视馆员人才队伍的建设,大力培养信息素养教育师资力量,优化信息素养教学团队配置,形成学科背景多元化、资历及年龄层次化、专兼职结合的教学队伍。同时,馆员也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学习研究,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服务能力,从而提高信息素养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2.重视用户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素养教育

泛在知识环境下用户信息需求的多样化使得信息的获取方式、信息的交流方式和信息存储的载体都随之发生了改变,同时社会对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人才培养目标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图书馆应重视学习者普遍关注和关心的热点问题,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学术情境来确定个性化的信息素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激发学习者深层次的学习兴趣,从而全面提升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增强信息素养教育的针对性、层次性、时效性和主动性。

3.重视教学模式创新,助力“双一流”建设与发展

泛在知识环境赋予了馆员新的角色,除了提供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馆员通过嵌入式服务模式支持教学和学术研究全过程,从而建立起图书馆与用户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校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和创新,鼓励教师利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创新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实践,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馆员将作为信息专家参与学校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发展。

五、结束语

在当今“互联网+”的浪潮中,“智慧城市”、“智慧校园”和“智慧图书馆”建设打造了更加智能、移动、互联的泛在知识环境,信息无所不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能较好地发现、辨别,合理合法地获取、使用和创造信息,将成为人们的基本生存之道。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担负着教育与服务的双重职能,有责任在大学生进入社会前对他们进行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本文力图构建以读者需求为核心的多层次、多形式、多维立体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创新泛在知识环境下的知识服务模式,从而更好地发挥高校图书馆的育人作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