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哈尔滨日报,哈尔滨 150000)
在传统的新闻媒体中,无论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介的新闻版面还是电视节目的新闻栏目,都是各自有各自的阵地,相互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几乎可以用互不相干来形容彼此之间的关系。即使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因为某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做出的连续报道,也一定是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上,以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文本表述,不同的版面样式,不同的视觉构成,不同的图片语言的运用及栏目结构来呈现给目标受众,这样的表达形式,无论是从时间流演还是在空间布局的两个维度上,都存在与生俱来的天然的割裂性。这就无可避免地造成了新闻本身的某些内在的联系被割断,动态的线性的新闻事件不得不以静态表达的方式来讲述和展现,这是传统媒体命定的无奈。
也正是由于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养成的这种线性的表达,造成了习惯性的更重视新闻事件及新闻作品自身内部的组织结构,强调新闻要素的完整。
在网络新闻中,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成为网络的主流,手机已经“进化”成了人体的外置器官,新媒体为代表的各种超级APP,成了伴随式媒体,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和崛起,在时间和空间相互统一的节点上,各种新闻与评论的信息同时爆发,不断汇集,新闻事件的报道和表述,已经成为一个在不断变化中的动态生成的过程。新闻表述已经成为一种生态。
这个生态的生成,伴随着新闻事件的整个发展,新媒体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在网络语境中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
短小精炼是其主要特征,选取的是一个短暂的片段或侧面,以情绪化、短语句等具有“网感”的语言,在新闻中追踪报道当前发生的事件,已经成为新闻表述的不二法门。
所报道的某一个片段,与其他报道和片段,汇总联系起来互相支撑,互相渲染,成为互为新闻的呼应,这其中的每一个报道、评论、事件片段等等节点,都已经成为新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彭兰在《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中曾经提到过,网络新闻在报道手法上表现为 “为追求时效性而进行频繁的动态更新,容易形成新闻的‘瞬时化’或‘碎片化’:一些新闻在网站中转瞬即逝,事后很难查证;一些新闻只能支离破碎地展示新闻事件的各个片断,很难全面深入地体现新闻事件的本质”。
正是这样的“碎片化”表达,使得记者对新闻的掌控大大地下降了,每一个受众其实都成了制作新闻作品的参与者,成了新闻事件的传播者。
在这样的动态的报道的过程里,受众在建立对新闻事件的理解结构上有了更大更多更广泛的发言权,从这一个层面上来理解,受众的参与,既是对新闻作品的解构,又是对新闻作品的丰富。
在比较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语言表达和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媒体话语的表述特征时会发现,网络赋予了人们更多的话语权、解构权。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受众成了新闻报道的参与者,众多的人数使得其话语的表述也更加自由、丰富、多样。
正如前文所述,网络话语在新闻报道中生产突破了法律、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在事实层面上,无论从话题的选择,新闻片段的展示还是具体报道话语的具体表述,都更充分地表现出了更自由、更大胆的特征。
在我们接触到的各大网络媒体中,无论是“传统”PC端,还是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主流的新媒体矩阵们,形式上都可以继续的开设专题,对热点事件进行追踪报道。“海量信息”“海量的文字”,是成千上万的受众参与者,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文字习惯,语言顺序和结构,把相同的新闻片段表述出来,体现出表述的自由。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报道现象,对相同的新闻片段或新闻事件的报道,以不同的标题呈现出来,并且可以相安无事在一个专题里面共存,这样的重复报道,在报纸等传统媒体中是不允许存在的。但是,在网络新闻报道中,显得理所当然,并且更能突出强化这一新闻的力度。
即使是在新闻话题和报道语言的选择上,网络形式也可以说无所不包,形式各异,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更为宽松的自由度。
往往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新闻事件有高雅、严谨的阳春白雪的书面语言报道和评论,也充斥着是低俗、下里巴人的口语表达。这些形态,在网络报道中都可以被集中地、完整的、完全的呈现出来,这更是传统媒体的报道中所不可能出现的。
面对这种网络的“自由”,人们各抒己见,相互之间平等对话,百家争鸣。
一言以蔽之,网络新闻报道中呈现的报道话语的形态,其种种特征形成了网络的独特文化、独特生态。这种生态,是网络文化和现实中文化的种种碰撞产生的耀眼的火花,是事实上的传媒话语的再生产、再实践与再控制。这种再生产、再实践与再控制与其他形式的话语如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宗教、科学、文学、艺术等有着密切关系,同时,具有自身的独一无二的独特性。
[1]彭兰.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新华出版社,2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