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王玲玲,宋晓晴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财经学院,湖北 武汉430070)
国家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培养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先后出台了多项文件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2018年4月25日,教育部印发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并于同年7月批准宁夏为全国首个“互联网+教育”示范省(区)。教育信息化的号角再次吹响,要求新时代背景下的教师更新观念、重塑角色、提升素养,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具备较强的信息素养以适应教育信息化的今天与未来。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普通高等教育一样肩负着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国家提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无论是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层面,还是教育信息化和教师职业技能提升的中微观层面,新时代背景下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提升自身信息素养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进入新时代,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日渐广泛和深入,经济社会各行业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社会整体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服务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随着 AR(增强现实)、VR(虚拟仿真)、MOOC(在线开放课程)、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等新兴教育工具和方式方法不断涌入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无论是否做好准备,变革的浪潮已经席卷而来,势不可挡,高职教师的唯一选择便是迎头参与创造。教育信息化是加快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速度,缩小区域和城乡教育差距、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结构、促进教育公平,构建泛在学习环境、创建终身学习社会氛围、提升教育质量与效率的重要举措。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中教育教学实践和学科专业建设的主要执行人,高职教师的信息素养直接决定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质量和教育信息化的执行质量。目前我国对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光纤、宽带和无线网络、计算机设备等)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果显著。但将这些硬件应用于教学实践并真正成为推动教育信息化变革软实力的执行情况却并不尽如人意,教师信息素养水平整体偏低[1],距离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可以说提升高职教师信息素养,实现职业教育教学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变革与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只有将职业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升落到实处,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执行才能落到实处。
十八大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强国战略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新格局、新动力同样对现代教育体系提出了新要求。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个人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更是为国家发展开发和储备高素质人力资源。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推动了教育信息化要求的日益深化、细化。当前总领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全局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鼓励具备条件的学校和教师大力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利用信息技术扩大优质教育的覆盖范围,旨在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环境和氛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指出“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有效提高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水平。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在扎实自身教育教学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必须提升信息素养,提高自身应用信息技术水平,具备将自己积累和创造的教育教学资源数字化、信息化并利用网络进行传播的能力。可以说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被写进了教育部文件,是有明确文件精神和政策引领的教师能力新要求[2]。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如果缺乏必要的信息素养,就无法适应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的变化,可以说是违背了新时代背景下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发展规律,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发展的新要求,也就谈不上教育质量提升,高职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已是新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
因为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出现,以及新零售、新金融、新制造、新技术、新能源等由企业主导的“新”战略的推动与助力,我国的教育体系也正悄然经历着一场翻天覆地的创新变革。无论这场变革是持续性创新还是颠覆式创新,它都值得引起高等教育领域的教师群体的高度重视。从持续性创新的角度来看,现代信息化教学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融合新的教学技术工具和手段,发展新的教学技能来开展课堂。以往教学以教师为主体,以讲授为主要手段,现代教育则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角色由主体转变为主导,通过引导、激发和拓展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全局化合理布局以及全程化记录与管理,为学生提供适合的个性化教育方案,这些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这使得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必须提升信息素养,努力学习和掌握教学信息化手段,主动迎接教育创新改革新挑战。从颠覆式创新的角度而言,现代信息化教学不仅仅是现有教育体系内的变革,更是一场由外而内的社会变革。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持终端的普及,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和途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利用便利的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持终端随时随地获取知识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已经悄然形成一定规模[3],“互联网+”的教育模式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采纳。未来受教育者在线学习行为习惯和学习模式一旦养成,在不远的将来将直逼未来的职业教育必须顺应这样的模式,产生对职业教育的颠覆式影响。这也迫使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必须在当下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即将来到的教育时代新变革。
通过调查了解到高职教师群体目前的教学信息素养整体现状是:教师群体对教学资源具有较高的敏感度,能紧跟行业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同时还积极参与教育教学学习与培训活动,努力提升个人职业素养,可以说高校教师群体对自身教学能力普遍有着较高的自我要求。对教学能力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无论是在传统教学时代还是在信息化教学的现在,都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获取意识和能力,即教师需要能从教材、教学及实训软件、教学研讨会和交流群、相关专业的门户网站或论坛等教学资源中汲取营养,作为个人教学素材的来源。但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信息获取能力,更需具备将这部分资源数字化利用的能力,将采集到的信息转换为数字化存储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再通过现代化、信息化的教学辅助手段进行教学设计和信息化教学实践。目前,教师的教学实践素养还不尽如人意,就调查情况来看,教学资源库的使用和共享效果并不理想,仅有不足10%的教师做到了积极参与建设(调查数据原始报告可通过https://pan.baidu.com/s/1jkm1m2xx7JmKvB-MmpqA3g下载,数据使用请务必注明出处:湖北省职教学会2016年度科学研究课题(ZJGB20166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究其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方面,教学信息处理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将搜集到的各类教学资源以数字化的方式组织和存储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技能[4],包括对数字化硬件设备的使用(如使用电脑、数码相机、打印机、扫描仪等记录和存储教学资源)和对电脑辅助教学软件的使用(如使用Premiere、Photoshop、Camtasia Studio 等处理获取的教学资源),每一个软、硬件的掌握都需要教师投入时间精力去学习和实践,而对于年长的教师而言,这类工具的掌握和使用更是困难。另一方面,信息化教学技术和工具与各类课程的融合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所有的课程也不能以固定的形式开展信息化教学,现有的信息化教学工具和方法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科的需求。不同的学科各有其特点,现有的信息化教学工具和手段仅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需要完善、改进甚至是革新的地方,这就需要教学手段和新技术之间的不断磨合直至融合。可以说,教师从具备信息意识到具备信息能力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简单过程,需要有计划、有组织、有条件地逐步推进和引导落实。
数据库、期刊资源是深加工知识的存储空间,是高校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必不可少的信息资源[5]。但调查显示高职教师对这类资源的使用并不频繁,教师们更习惯于使用获取便利的互联网资源,期刊和数据库在使用过程中会耗费教师更多的认知精力,虽然此类资源有着较高的价值,但目前未能在高职教师心中呈现出较高的认可度。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教师将教研、科研的目标仅定位在达到学校基本要求这一级别。钱伟长院士说:“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都需要教师付出极大的认知努力,将现有的、零散的、他人的观点经过内在的分析、判断、筛选和整理后形成自己的观点,可以说教研科研是教师对信息和知识进行深加工能力的直接体现,是教师具备较高层次信息素养的外在表现,众多学者也因此将教研、科研视为教学可持续发展的不竭源动力。高职教师目前普遍缺乏信息加工素养,缺乏对已掌握的教学信息进行深加工的内在动力和意识,停留在简单的将知识搬入课堂的知识搬运阶段,其潜意识仍是重教授而忽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传统教育理念,只有教师真正能意识到知识的获取是由知识创造的过程所推动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是被教师教学过程中所呈现的知识创造魅力激发的,才能从根本上帮助教师树立信息加工意识,提升为更高层级的信息素养。
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因为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对自身实践技能的提升显示出高于教学和科研的最高热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非常注重从实践工作中获取职业素养,通过下企业锻炼、参与校企合作、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提升实践技能。尽管如此,这些技能并未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提供实质性的直接帮助。很少有教师将实践技能有效地转换成教学成果,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校本教材编写率偏低。职业技能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但作为教师更核心的职业素养是要有将从职业岗位中获取的实践经验和技能转化为有效教学的教学素养,要有将职业技能进行分析、分解、归纳和提炼,通过自身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功底将这些职业技能分解成有框架结构的职业技能知识体系,以文字化、素材化的教学资源组织和呈现,形成具备可复制性和传播力的职业技能教学指导材料,促进高职课程建设,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
高职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并不是一件简单容易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根本上提升高职教师信息素养,就需要从宏观到微观的各层面、各环节的配合,通过整体推进,逐级渗透,层层递进直至最终落实。
国家层面通过教育部已经连续颁布了多项关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纲要、规划和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可以说从精神框架上为广大高校教师群体勾勒了一副美好的未来教育画卷。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校教师群体,尤其是高职教师群体对这样的未来还并未形成充分的认识,并没有对这样的教育改革趋势与自身教学之间的关系有清晰明确的认识,也没有对教师角色的转变形成深刻的理解。这就需要在政策文件出台的同时,有畅通的渠道将文件精神有针对性地逐级传递并扩散开去,传播的同时需要明确:传播不是目的,让被传递到的教师群体能够理解和认同才是根本。
首先,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信息化沟通平台[6]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借助信息化理念聚拢首批敢于实践和勇于接受信息化教学挑战的教师群体,增加群体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心理支持,同时形成集群示范效应,吸引更多的教师群体加入、参与。其次,设立最高级别的信息化教学竞赛,通过赛制向广大教师群体传递教育信息化精神内涵,从国家层面营造以赛促改的教育改革氛围,促进教师群体信息化教学理念的塑造。最后,周期性地推广信息化教学成功案例,以教师群体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案例引导教师敢于信息化、乐于信息化和易于信息化,帮助教师群体克服畏难情绪,使教师群体在实践信息化过程中学习模仿有对象,追赶竞争有力量。
中观层面主要是指来自省、市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管理机构对政策文件的具体落实、推进与支持。重视科研与教师信息技能双提升,设立专项经费支持教学与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扩大。一“推”一“拉”将政策支持落到实处:一方面,将教育信息化和科研成果作为高职教师职称评定的重要考评依据,提高教学信息化和科研成果在职称评定中的权重,将国家战略通过与教师群体切身利益相关的考评晋级紧密联系在一起,以一种迫使被推动的方式将这两项相辅相成的教育信息化改革措施呈现在教师面前,引起教师群体的高度重视,形成“不得不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强大正面推力。另一方面,为愿意参与教育信息化和追求科研成就的行为提供必要的甚至是诱人的经费支持和技术支持,鼓励具备信息化实践能力的社会企业参与到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中来,为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提供技术支持,巧妙地将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教师利益融合到统一方向,使政策文件的落实与执行具备强大吸引力,拉动教师群体自觉加入和主动参与。中观层面可以说是高职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直接推动力,是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主要动力源泉,也是政策文件是否能真正促进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关键所在。
高职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微观层面即教师自身要通过努力使自身具备信息意识的同时兼具信息能力。知道并不等同于运用,能运用也不代表能发挥教育信息化的最大优势。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中观层面,最大的力量都只是将信息素养提升的信念植入教师的自我意识中去,但将这样的意识转换为相应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并不是有意识就能够自然生成的,需要广大教师付出努力去学习相关的技能和他人经验,在实践过程中将外在习得的技能转化为信息化教学实践的自有技巧[7],需要时间的积累。所以将信息意识落到信息能力是当前高职教师最需要具备的能力,具体而言就是要提升教师信息获取[8]和信息化教学资源两大信息应用技能。目前,高职教师主要是通过参加信息化教学相关的培训来习得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基本技能,这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具体的信息化课程建设将学到的技能转换为实际应用,固化为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和内在的信息素养,同时要投身教研、科研来开阔视野,提升信息获取的质量。可以说,高职教师敢于实践信息化教学是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根本所在。
高职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势在必行,是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教学能力成长的必然。在“互联网+”教育和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背景下,从国家到地方到教师群体已经在这一道路上扬帆起航,有了一起努力共同进步的意识,还需要政策支持、行动引导和自我实践将这一教育改革探索落到实处。广大高职教师群体要具备自我提升、自我追求的内在动力,掌握将国家宏观政策落实到课堂教学的能力,主动适应我国教育大环境的新形势、新变化,为我国教育改革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