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刘久峰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我作为一名人民银行的党员干部,要站在金融改革的最前列,加强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深化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完善金融监管机制,为服务实体经济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金融改革面临的新问题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因素。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当前、中国金融改革已到了及其关键时刻,中国经济期待金融体制取得实质性的突破。金融改革棋到中局,管理层已有共识:此时无论悬停或者倒退都没有出路。中国金融改革者,要有风险意识和机遇意识,才能抓住改革最佳时机。眼下,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仍未达到预期目标,仍需继续推进;匯率改革应根据中国经济发展情况和国际风险逐步推出。同时应严防资金在金融体系空转,要切实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使金融脱虚向实,产融结合。
二、瞄准金融改革的主攻方向
1.注重金融质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的时代中,要有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努力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变,注重金融服务质量的提升。此外,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如果守不住这个底线,发展和创新的意义就不存在了。相反如果发展和创新会酿成比较大的金融风险甚至系统性的风险,那么这种发展和创新也就没有价值了。
2.强调金融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总书记曾提出:树不会长到天上去。党的十八大之后的历次会议以及今年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反复强调,金融不能脱离实体,要服务于实体经济,要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这就明确了本末,谁服务谁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开宗明义地强调了这一点。对此,我认为,当前需要有效发挥媒介资源配置功能,为实体经济提供好的服务,降低流通成本,提高金融中介效率和分配功率。
3.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双支柱”的表述首次在中央层面的报告文件当中出现。宏观审慎政策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使得中国金融体制必须朝着更高目标发展。中国的宏观审慎框架实际上是中国广泛吸收了国际经验并尊重本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强调了宏观审慎政策的重要性,将使得中国的金融机构要更加注重内源式的高质量增长,而不仅是外延式的规模试增长。
三、实现目标的保障措施
1.优化新常态下结构化调控政策,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新时代、新起点、必须处理好经济结构和宏观总量之间的矛盾,把握好宏观总量政策的取向和力度,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创新重点领域投资融资机制,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推进重点领域税制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防范化解财政风险,坚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货币政策取向,辅以小幅降息和降准,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提高实体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市场活力。
2.主动加快金融服务与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寻找区域经济发展新增长点。服务国家战略对接综合金融需求,助推经济转型升级,那是国家赋予金融机构的重要使命,也是金融机构适应新时代,寻找新动力,实现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3.加大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力度,切实解决实体经济发展困难问题。应加大力度、加快进程引入民营资本,大力发展中小(社区)银行,民营银行,大力支持小微企业,“三农”经济和县城实体经济发展,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同时,着重加强对企业创新发展阶段的金融服务功能,加大轻资产创新公司配套金融的扶持力度,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
4.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完善市场约束机制,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新时代、新思想、带来了新变化,提出了新要求,更需新业绩。我作为一名人民银行的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敢于担当,求真务实,切实将十九大对金融行业的改革部署落地生根,和本单位领导及员工共圆“中国梦”,共同走向美好明天。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