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媒体设计理论的微课设计研究*

时间:2024-08-31

刘立云,张丽萍,王永花

(山西大同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山西 大同037009)

基于媒体设计理论的微课设计研究*

刘立云,张丽萍,王永花

(山西大同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山西 大同037009)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开展,微课作为一种学习材料,具有时间短、内容精、针对性强、易于传播等优点,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混合式课堂中,对于微课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文章通过Mayer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信息可视化、双重编码等媒体设计理论,从媒体设计的角度探索微课,旨在推进微课设计研究的发展,为微课的设计和有效应用提供参考。

微课;媒体设计理论;知识可视化;双重编码理论

近年来,在互联网+教育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深度融合,混合式学习模式越来越多。而网易公开课、国家精品课程、可汗学院、慕课、TED等诸多开放教育资源,对于促进混合式学习、终身教育以及教育公平都起到一定的作用。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材料,以视频为载体,被广泛应用到教育领域。

一、微课

关于微课概念的界定,不同的学者关注点不同,给出了不同的概念。纵观国内学者对微课的各种认识,焦建利认为微课的目标是阐释某一知识点,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或是教学应用为目的的精简在线教学视频;黎加厚认为微课旨在针对具体的问题展开教学,且时间短小,控制在10分钟内;余胜泉等则认为微课是一个系统化的小型课程,有系统完善的结构和一整套功能,而不单单是一种分散的学习资源。

总的说来,不论是PPT式微课还是录屏式微课或者是拍摄式微课,其最终的呈现形式都是视频,微课以视频为载体,包括了图、文、声像等多种媒体表现形式,便于多感官刺激,加速了知识的传递。通过教学设计,将某个知识点设计成一套微型课程,包括导入、讲述、测试、反馈、评价等五部分。

微课具有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集中、以视频为载体,针对性强、易于传播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到教学平台中,成为混合式学习线上学习资源的一部分,为学生自定步调、反复学习提供了便利。

二、目前微课存在的问题

1.表现形式太单一

单调的使用一种媒体。要吸引学习者注意力,就要多感官刺激,转换不同媒体,尽量避免单一感官产生的疲劳、注意力失焦等问题。可以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声画同步等,多方位刺激学习者的感官,促进知识传播。

2.盲目使用技术

盲目追求时尚和技术。需要注意的是从来都是内容决定结构,传达意图决定传达形式,根据传达意图理性选择图片+文字+视频+音频+表格等传达媒体。

3.媒体设计不恰当

在技术层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采用手机、DV拍摄,画面不稳定;②制作粗糙,没有进行必要的裁剪;③转场特技太花哨、切换太快,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不足;④音画不同步,噪音大,音质差,气息不流畅,喷麦现象严重;⑤讲授与背景音乐选材不当、与讲授内容不匹配等,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在PPT设计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文本搬家,繁杂冗长(或照本宣科读PPT,不能有效引导思维);②模板选择不当,页面不清爽,过于花哨(无关教学内容的动画或图片干扰信息大);③排版布局传统臃肿(图片与文字相重叠、铺天盖地)、版式设计(字体字色、色彩搭配)欠妥等,挑战视觉美。

三、媒体设计理论

1.Mayer(迈耶)多媒体学习

Mayer(迈耶)的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包含三个假设、五个认知过程,还有若干个媒体元素设计方法。双通道理论与微课制作过程中有联系的一点是,微课制作时要求视觉与听觉统一步调,而这正印证了双通道理论。分割原则认为,当信息接收者接收各种内容时,相对于整块不间断的形式,按照划分知识点、小部分呈现更利于学习者接收,这正符合微课程中每个微课只针对一个知识点且控制在10分钟左右的要求。设计思想形象原则认为“在多媒体呈现信息时,讲解者的图像出现在屏幕上不一定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这正符合微课中以知识为中心,多以录屏或课件的表现形式为主,较少出现教师的设计思想。

2.认知理论和知识可视化、双重编码理论

知识可视化理论与双重编码理论指出人类习惯于从感知开始获取知识。研究表明,人类从外界获取信息83%来自于眼睛。戴尔曾经说过:“我们的教学应该从直观教学开始”。知识可视化意为用视觉化的标志表示知识点和内容。埃普尔认为,知识可视化是以数据可视化、科学计算可视化、信息可视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兴研究范畴,采用视觉化的表现途径,让学习者更好的接收知识。一般而言,知识可视化是在群体之间,应用视觉的表达手法来提高知识信息传递。教师可以创造性的借助知识可视化工具,对知识进行可视化设计,不仅能够将模糊不清的思想概念转化为清晰的外在形态,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微课上获取和运用知识的水平,促进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学习知识。流程图、概念图、思维导图、表格等都是可视化的工具。但是,知识可视化并没有联系到听觉系统,在表达方式上很有必要将视听二者结合。双重编码理论强调的是在信息的贮存、加工与提取中应用视觉和听觉两种形式同时呈现信息,两者相互辅助,用以高效传递信息。这一理论假设存在着两个认知子系统和两种不同的表征单元,一个子系统专门用于对非语词事物事件(即映像)的表征与处理,其适用于心理映像的图像单元;而另一个子系统则是用于语言的处理,适用于语言实体的语言单元。前者是根据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组织的,后者则是根据联想与层级组织的。记忆、问题解决、概念学习和语言习得等多种认知现象均可使用双重编码理论,更利于多媒体课件发挥优势。

四、微课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

微课教学媒体设计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录屏模式,一般运用诸如Camtasia的软件录制电脑屏幕和声音。二是课堂实录模式,然而这种模式并没有提高知识的传递效率,也没有比传统课堂优化效果更明显,有的还耗时耗力。三是PPT视频模式,这种模式类似于出现在各类教学环节中使用的教学PPT,但又与以教师教学角度设计的PPT截然不同,这种PPT微课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得到满足,所以设计难度更大,所呈现的内容需要尽可能以形象的、可视化的方式出现,要求帮助学生进行更多的思考和互动,并且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最为适宜。

微课记录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以视频形式为载体。因此微课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做好媒体设计,让教学内容可视化,尽可能地呈现给学生一堂简洁、生动、高效的微课。首先要了解不同媒体的特点、效果及作用。根据双重编码理论,从视觉和听觉两种形式进行分析。

1.画面

媒体的合理选择可以提升信息传递效率。从画面讲,根据信息传递效率的排序,文<表<图<影,但它们又有各自不可替代的功能和适用场合,该怎么安排呢?

(1)文字

文字是最常用到的传达媒介,文字表达的信息可以让人发挥充分的想象空间,其主要用于对知识进行描述性介绍。文字要言简意赅,教学信息的表达要准确,建议用超大字呈现关键词,用不同的字体、颜色、位置变化等强化视觉冲击力,切忌满屏都是密密麻麻的文字,需要使用到以下五个排版的设计思路:

聚拢:将缭乱的文字内容更改为关联度高的内容聚拢在一起,相关度低的内容进行分离;文字与图片的设计要协调一致,段落层次间进行区隔。

对齐:首先注意各段落之间的距离必须一致;其次图片和文本排列是否对齐,居中对齐在图文并排的资料中表现效果稍好;第三,表格文本、页面标题是否对齐。

对比:即以颜色、字号差异较大的形式显示平淡的内容,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因此在对比效果之前还需将文本的重点抽取出来。另外在做颜色变化时尽量避免使用接近的颜色或夺目的颜色。

降噪:即删除掉过度的颜色、背景、文本和特效,从而使页面简明扼要。

留白:密密麻麻的编排很难让听讲者视野聚集,让大脑思考,设计时需要适当留白,可以让听众眼睛得到适当休息。

同步:采用“自定义动画”中“按字母形式向右擦除”,可以让文字与旁白一起出现。

(2)图片

图片也是微课最经常用到的,是决定微课视觉效果的关键因素。图片的使用要精心选择,合理、适度使用,多而杂乱反而影响学习效果。要注意图片的布局安排,画面和谐悦目,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恰当使用图片可以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但是太刻板的图片布局会显得没有新意。图片的排版和形式会对页面信息的传达产生很大影响。为了让图片更美观,可以适当做修饰,改变图片大小形状等。图片数量多时,要注意不要杂乱无章,尺寸要统一。当图文并茂时,可以灵活选择布局。选图时还需要一定的规则:选择真实有关联而且色调明朗的图片,卡通式灰色调无关图片坚决杜绝。为了和所做主题贴切,满足个性化需要,可以用PS等图像处理软件编辑图像直到满足需求。

(3)提升画面美感

要取得好的知识传达效果,首先要吸引学习者注意力,激发学习者求知欲,一堂好的微课首先要有美感,充分调动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让学习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升画面美感有两点需要注意:

第一点,合理安排信息量。根据目标和要传达内容的需要,在制作微课课件时,挑选重点信息,按重要性排序,然后合理安排组织每个页面的信息量。这样有利于突出重点,也避免信息繁杂使得学习者注意力失焦。如根据内容进行页面布局,每页横向安排1-2个图像,对应的文字说明简明扼要,图像清晰,使学习者一目了然。

第二点,配色原则。首先,内容决定配色,配色是为了更好的演示主题,所以要与内容相呼应。其次在具体的页面配色上要注重平衡感。颜色既不能太压抑,也不能太活泼。当偏向于某一个极端时,要用另外一种颜色去中和,以保持整体的平衡感。当然,如果有特殊需要,可以偏向于某个风格,突出某个主题特点,比如对于低龄学习者,整体风格可以偏活泼,色彩鲜艳。

(4)提升画面的动感

让学习者观察、思考和记忆的内容适合静态呈现,因为可以定格画面,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而适当增加动态元素,提升画面动感,可以缓和紧张压抑的氛围,调动学习者情绪。动静结合更有利于整体教学效果提升。

有效使用PPT的动作效果,可以给人动态感、空间感的美。PPT幻灯片切换时,应注意页与页信息间的关系,如果知识点是连续的,最好直接显示下一页,不要使用过渡技巧,如果是知识点的转换,可采用切换效果表达这种变化。而切换效果的选择也应注意,不要为了造成视觉感官上的新奇,而做一些飞来飞去、旋转跳跃的效果,这样会破坏课件的节奏感和流畅性,特别注意不要在切换时插入一些诸如刹车、打鼓等怪异的声音,那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课堂气氛。

当需要引起学习者注意时,可以以动画的形式呈现文字或图片等信息,比如做化学实验微课时,一些安全警告、注意事项等可以用动画特别强调。还要注意动画节奏的把握,要和整体课件协调。

2.声音

声音分讲解语音、背景音乐与效果音。

(1)讲解语音

讲解语音要求语音清晰,语速适中,有情境感和现场感,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就在身边与他对话,激发感情朗读。录制清晰,不要出现群授课的语言,如大家好等;录制现场安静,尽量降低,环境噪音;声音大小合理,话筒(耳麦)保持一定距离,注意不要出现“喷麦”现象。如何防“喷麦”?一是保持话筒的距离,可以事先录制一段听一听效果,声音是否清晰干净、高低是否合适悦耳;二是自己动手制作防止“喷麦”的设备,不妨可以学习一下网上各类简便易学的介绍。

(2)背景音乐

插入背景音乐的目的是创设情景,调节课堂气氛。比如在课堂开始播放一段音乐,提示学生从非学习状态进入学习状态。需升华情感和认识时适当加上背景音乐能让学生产生共鸣,增强信息传递的效果。但是,声音的添加切忌喧宾夺主和所加声音与教学内容无关。插入音乐就好比为一场演出配上一段优美的旋律,如果视听同步,节奏与动画设置的快慢相吻合,会更利于学生的阅读和思考。插入音乐时还要注意和主题匹配,节奏吻合。最好是纯音乐,这样可以避免喧宾夺主,干扰学习者。

(3)效果音

合理运用效果音能让学生注意力更集中,特别在重点知识的表达上提高信息传递效果。

3.结构设计

结构设计包括片头、主视频、片尾3个部分。片头是微课的“脸面”,包含教材版本、学科学段、章节、知识点与执教者等信息,建议一般定格5-10秒,伴随舒缓的背景音乐,开启微课的授课时段。片尾主要说明制作单位、人员、日期等。

从视频设计方法上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片头设计,时间为1分钟左右,简单介绍当前所学习的知识点和任务,并对上一个知识点做简单回顾。受各类微课大赛的影响,片头还增加了教师简介(教师出镜)——在课程化的微课设计中,可以将教师简介放在系列化的首片微课视频中。总体来说,片头要精炼、简短、引人入胜、快速引导切入主题。、

主视频内容设计。“一个微课,一个知识点”,知识点不仅要“精”选,其教学方式也要结合特点、合理设计。目前在高校专业课中,微课的教学方式主要有开门见山式、案例式、故事情景式、任务(项目)驱动式等。

片尾设计,时间为1分钟左右,对当前微课内容作概括性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部分教师采用了“本节课到此结束,谢谢”、“好,下课”、“以上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内容”等话语直接结束,未能对本节微课教学内容做一个总结,这是目前较为常见的错误结尾方式。

字幕设计,分为全局字幕、局部字幕和无字幕。通常,对摄像式和手写板式的微课视频一般都配置全局字幕,对重点内容、不易说得清楚的内容配置局部字幕,而PPT录屏式和动画式的内容中由于已包含了大量的文字信息,故一般不需配置字幕。

4.界面设计

界面设计的三个基本原则:一目了然要大气、引人入胜传鲜活、一脉相传显统一。

首页、内容页、尾页,所有正文文字、标题文字、底板界面要力求一致。在内容表述方面,以形象的图片和简练的文字,表达要传达知识的关键点,图文相互对应,一目了然。结束页与首页、内容页保持一致的风格。

本文基于媒体设计理论对微课的媒体设计进行了研究。针对微课的特点和目前微课媒体制作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知识可视化和双重编码等理论,从微课的设计思路出发,分为教学媒体设计(画面、声音)、结构设计和界面设计,从媒体表现的角度分别对这三部分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一些微课媒体设计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和方法,提出了建设性的见解和指导意见,为科学设计微课提供了一些可操作性的指南。

[1]吴慧慧.交互型微课件的设计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4.

[2]周新.微课程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设计和开发[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3]吴莎莎.小学语文识字类微课资源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4]舒昊.中小学教师微课技能水平现状与培训策略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

[5]张霞.微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4.

[6]熊开武.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14.

[7]许可.我国中小学微课发展现状分析[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4.

(编辑:鲁利瑞)

G434

A

1673-8454(2017)12-0056-04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国家青年课题:新媒体环境下乌大张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与教学资源协同发展研究(课题编号:CCA160192)的阶段性成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