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乔星峰,郝建江,徐晓雄
(宁波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宁波315211)
近10年我国教育技术研究主题的“变”与“不变”*
——基于八种教育技术期刊2006-2015年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乔星峰,郝建江,徐晓雄
(宁波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宁波315211)
学科发展是一个渐进演化的历程,其中既有相对稳定的研究主题,也有伴随时代变化的突现点。教育技术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领域,对其某个时期的文献计量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领域发展的基本特征和情境性的变化。基于此,本文以国内较有影响的八种教育技术期刊在2006-2015年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作为研究样本,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其高频关键词及突现词进行可视化分析,从中析出“变”与“不变”的部分。
教育技术;知识图谱;高频关键词;突现词
科学作为一个具有层次性的系统,其宏观层次的演化具有稳定性的特征,并且对具体科学活动具有规范性指向作用;其微观层次的演化具有不确定性的特征,科学实践是一个充满选择性的随机过程,科学发现的进程常常体现着非逻辑性的特征,科学成果表现出一定的情境性,从整体性的视角分析科学的演化,把科学的宏观特征和微观特征辩证统一在一个整体内研究,认识到科学中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联系,进而得出较为全面的科学演化图景。[1]教育技术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领域,也不例外地符合科学发展的演进历程,因此为了客观、较为全面地描述近期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的基本状况,不仅需要从宏观层次发现其稳定的方面,也需要从微观层次看到其急剧变化的部分。
近年来,已经有不少学者通过对我国教育技术核心期刊进行分析,描述了教育技术在某一时间段内的研究现状和热点等。如阿伦娜分析了《中国电化教育》和《电化教育研究》杂志1995-2000年所发表的文献,揭示了我国教育技术在这一时期的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2]张豪锋和李海龙对 《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中国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研究》这五种期刊2006-2010年所刊载论文进行研究,探讨了我国教育技术在这一时期的研究前沿问题;[3]万昆、兰国帅和叶冬连对国内教育技术领域八本CSSCI期刊在2010-2014年间收录的文献进行了深入探究,揭示了国内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现状、问题与趋势等。[4]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拟从“不变”与“变”两个维度进行文本挖掘与分析,以期获得近10年我国教育技术研究主题的基本概貌。
1.数据来源
本文检索期刊为我国教育技术业内较有影响的八种刊物,分别是《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开放教育研究》、《远程教育杂志》、《现代教育技术》、《现代远程教育研究》、《现代远距离教育》、《中国远程教育》,检索时间范围为2006-2015年,共检索出17790篇文章。依据其摘要进行甄别和筛选,剔除“会议通知”、“征文”、“简讯”、“投稿须知”等非学术性的文献2988篇,最终选取14802篇文献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
2.研究工具与分析方法
本文采用陈超美教授研发的信息可视化工具CiteSpaceIII,版本为CiteSpace3.8.R5,它是基于共引分析理论和寻径网络算法等,对特定领域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以探寻出学科领域演化的关键路径及知识转折点,并通过一系列可视化图谱的绘制来形成对学科演化潜在动力机制的分析和学科发展前沿的探测。[5]将中国知网(CNKI)导出的Refworks文本格式导入该软件的“Data”中进行数据转换后,再导入“Project”中,然后进行可视化分析。具体数据分析路径是利用词频分析法对文献中关键词出现的频次高低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教育技术的研究热点和发展动向;利用内容分析法对关键文献进行分析,综合得出近10年教育技术研究主题的演变过程。
1.近10年教育技术研究主题“不变”的方面
从文献计量学角度来说,这里的“不变”主要是指总频次较高、每年都会出现且每年数量稳定的关键词。这种“不变”反映了一个学科中内在的、稳定的研究内容,它们既是学科理智发展的表现,也是学术继承性的反映。[6]
在CiteSpace的参数设置中时间跨度选择 “2006-2015年”,每个时间切片的跨度为1年,选择网络节点Node Types为“Keyword(关键词)”,设置 TopN=50,即仅保留每个时间切片内出现频次排前50的关键词,阈值设为(2,2,20)、(4,3,20) 和 (4,3,20),选择“Minimum Spanning Tree(最小生成树)”算法和 “pruning merged networks(修剪合并网络)”以简化混合共现网络,运行软件后生成关键词图谱,如图1所示。其中,节点上的标签代表关键词;圆圈的颜色反映关键词出现的时间,颜色越浅出现的时间越近;节点的直径与关键词的频次成正相关;节点间连线的粗细反映关键词和关键词之间共现的强弱。由图1可以看到,近10年教育技术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献中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有 “远程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技术”、“教学设计”、“教育信息化”、“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移动学习”、“教育技术学”、“网络教育”等。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高频关键词每年出现的频次,在软件中通过对每个关键词右击菜单中的“Citation History(引证历史)”查看,获得关键词每年频次变化的折线图,依据逐年频次数据绘制出近10年相对稳定“不变”的五个高频关键词折线图,如图2所示,根据“不变”的界定,并结合图1得出,近10年来教育技术领域内研究主题中稳定不变的方面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信息技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教学设计”、“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
图1 关键词图谱
图2 近十年“不变”的关键词
(1)信息技术:2006-2015年期间共出现544次,频次依次为 67、79、71、62、49、47、58、41、36、37, 整体上略有下降但幅度不大。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传递、存储、显示和应用教育信息是教育技术学者历来关注的重要课题。归纳起来,大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存在”的形式,比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建设及其教学法研究,有关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调查、问题及对策,课程的国际比较研究;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研究,包括有关信息技术接受模型的探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基于TPACK的教师专业发展、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等。二是利用信息技术力图变革与促进教育教学的途径与方法,包括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及深度融合的观念、目标、内容、方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探索,如基于问题或项目、支架式的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自主学习、协作探究等不同形式的教学模式及相关教学策略研究等。三是关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价值的探讨,包括信息技术对教育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和作用,信息技术影响教育发展的历史、成因及趋势,信息技术推进教学创新的有效性、局限性以及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原因的探析等。
(2)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是该学科的本体研究,2006-2015年期间依然表现出比较稳定的状态。“教育技术”共出现447次, 每年出现的频次分别为:51、53、72、65、59、38、30、31、16、32,“教育技术学”共出现 194 次,每年出现的频次分别为:22、21、29、23、22、27、19、13、9、9。 大体可以分为两类研究:第一类是从“技术”的视角审视新兴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这里的技术包括了硬、软件技术及其相应的策略与方法。第二类是从“学科”视野来研究教育技术学的相关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研究,包括学科定位及其变迁、有关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的探讨等,其中对学科更名的争论尤为显著,特别是2011年教育部公布的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一稿)》试图将“教育技术学”专业名称改为“教育信息技术”引起了众多学者的质疑和批判,认为这样的更名不利于学科的健康发展;二是关于我国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研究,包括试图晋升为一级学科的探讨、本硕课程的设置问题、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比较研究、对国际知名教育技术学专家的访谈以及学术人物的思想研究等,以期在借鉴国际教育技术学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促进我国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发展。
(3)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领域,2006-2015年期间共出现396次,每年出现的频次分别为:53、43、46、55、40、25、40、36、29、29,整体呈现较稳定的趋势。随着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如“整体论视域下的教学设计探讨”、“现代脑科学及其对教学设计的启示”、“混沌学基本理论应用于教学设计的若干思考”等成为教学设计发展研究新的生长点。此外,关注国外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式的新发展,以便增强对教学设计的本质和内涵的深度理解,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依然是这个主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4)教育信息化:2006-2015年期间共出现372次,每年出现的频次相对稳定,分别为:33、30、30、30、41、46、46、33、49、35。 这与我国政府对教育信息化的高度重视相关。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7]随后不断制定和出台有关政策: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的进程;2012年教育部颁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均从国家战略的层面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同时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行动纲领。关于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教育信息化基本理论的研究,包括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内涵及特征等。二是对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的研究,包括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及其发展过程中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三是对教育信息化面临的困境和挑战的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由于地区差异引起了一系列教育信息化不平衡的问题,如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的区域性差异、城乡差异等。四是对宏观政策和战略的研究,如“农远工程”在缩小教育信息化差异的实践研究、对相关教育信息化的政策解读等。
(5)教学模式:2006-2015年期间共出现273次,每年出现的频次分别为:27、51、33、25、21、16、33、18、21、28,虽然处在上下波动的状态,但基本上还是比较稳定。对教学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二是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探索;三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背景下的教学模式探究;四是对某一具体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其共同的特点是伴随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将技术有效地应用于教育教学的探索成为引发教学创新与重塑教学过程的原动力。
2.近10年教育技术研究主题“变”的方面
相对以上“不变”的方面,近10年来教育技术研究主题“变”的方面可以从两种数据来间接地反映,一是总频次很高但每年出现频次相对不稳定的关键词;二是只在某一两年出现,而在其他年份基本上未出现的关键词,或是在某年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但自某年起就一直出现或持续了几年的关键词。显然,这种“变”反映了学科中那些情境性的、跳跃性的、突发性的研究内容,它们主要是学科因受到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所做出的回应,当然也包含学科自身变革和发展所体现出“变”的一面。[6]
对上述图1中的关键词进行 “引用历史(Citation History)”查看,获得关键词每年频次变化的折线图。整理这些数据后,绘制出“变”的四个高频关键词近10年频次变化的折线图,如图3和图4所示,可以看出在近10年间,远程教育、网络课程、网络教育出现的频次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远程教育是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且下降趋势极其明显,因此单独绘制其变化的折线图),而移动学习在前四年有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后六年研究文献数量相对趋于稳定。结合“变”的界定,我们首先可以总结出近10年教育技术研究主题中高频但 “变”的四个方面——“远程教育”、“网络课程”、“移动学习”、“网络教育”。
(1)远程教育:2006-2015年期间共出现882次,是频次最高的关键词,每年出现的频次依次为:154、138、129、104、96、74、71、52、36、27, 远程教育的研究在 2006年出现次数最多,达到154次,此后逐渐下降,到了2015年仅为27次。上世纪末,在我国政府大力支持和引导下,远程教育取得了飞速发展,教育技术人扮演着关键角色,为远程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如对远程教育专业人才能力结构、主干课程开发、资源设计、学习过程实施及结果评价等,但随着近期慕课的兴起与热潮的全面袭来,日益成为热门课题,以至于近些年,远程教育这一术语的提法锐减,也有学者提出慕课的研究忽视了多年来远程教育的经验,应尽快将其纳入远程教育的范畴体系中。
图3 近十年“远程教育”频次变化折线图
图4 近十年“网络课程”、“移动学习”、“网络教育”频次变化折线图
(2)网络课程:2006-2015年期间共出现300次,每年出现的频次分别为:46、38、50、37、39、34、22、14、14、6,其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网络课程或网络课程平台的设计与研发,包括对网络课程的学习活动、教学管理、监督与评价体系的设计以及对课程资源、答疑系统的开发等;二是对提升网络课程质量的研究及其设计缺失的问题,研究者提出要通过内容设计来提高网络课程的可用性,同时也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三是探究网络课程中学习者学习动机的激发和保持策略等。网络课程词频之所以发生剧降,其原因也与近几年慕课热潮有关,大多数文章开始使用“慕课”一词,而对网络课程这一术语的提法逐渐减少。
(3)移动学习:2006-2015年期间共出现249次,每年出现的频次分别为:0、13、18、36、35、37、28、28、33、19,移动学习作为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早期由于移动设备技术本身的限制,相关研究很少,2007年数量开始增多,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和技术门槛的降低,对移动学习的研究一直处于上涨趋势,随后基本保持稳定的状态。其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移动学习的技术设计和开发,如基于JAVA技术的移动学习系统的研究等;二是移动学习资源和平台的设计与构建;三是移动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四是移动设备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模式研究,包括移动学习的课堂设计和学习活动设计等;五是移动学习中的用户体验研究。移动学习的出现使教育开放化、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民主化等教育理念的实现成为可能,使开展教育的手段和方式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中,便携式的移动终端可以使学习者方便快捷地开展学习。[8]同时基于移动学习自身特点(如移动性、片段性、及时性等)以及终端设备的自身限制 (如网络限制、屏幕大小限制等)等因素,对学习资源的设计、平台的搭建等提出了新的要求,继而将会引起更加深入和广泛的研究。
(4)网络教育:2006-2015年期间共出现192次,每年出现的频次分别为:36、33、28、30、20、13、8、13、8、3,整体呈明显下降的趋势,其原因与远程教育、网络课程出现的情况相似。此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网络教育模式和教学法的研究;二是精品课程的特征分析和评价研究;三是网络资源的建设和共享研究;四是网络教育中存在的伦理问题与对策探析;五是辅导教师的角色和职责的研究。
除了上述总频次很高但不稳定的关键词以外,对只在某一两年出现,而在其他年份基本上未出现的关键词,或是在某年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但自某年起就出现或持续几年的关键词进行分析,也可以反映出近10年教育技术研究主题中“变”的方面。
在上述关键词图谱(见图1)的基础上,通过点击“引文突显历史(Citation Burst History)”菜单,生成突现最强的前20个关键词图谱,如表1所示(这里将相似的关键词进行合并,如MOOC、MOOCs、慕课等),表中深黑色区域表示该关键词突现的时间范围,以下是对研究主题中每年“变”的方面的简要概述:
2006-2008年,值得关注的是“现代远程教育(远程教育)”和“Blog”。现代远程教育属于远程教育发展的一个新兴阶段,是依托于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形式,其文献主要反映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教学模式、教学质量、管理体制、支持服务、双向交互等方面。Blog作为一种社交媒体工具,由于其本身具有资源共享和交互便利的特点,因此在教师专业发展、学习者的交流、共享和反思、自主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其他新型社会性软件的发展和丰富,Blog在教学中的应用也逐渐被其他软件(如微博、QQ、微信等)所充实。
表1 排名前20的突现关键词
2011年,最值得一提的研究主题是“开放大学”,这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密切相关。该主题自2011年开始一直延续至2015年,涉及开放大学的内涵、国外开放大学的建设以及对我国开放大学建设的启示、开放大学的建设路径等,提出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性、强调选择适合中国国情和地方发展水平建设开放大学、促进广播电视大学转型为开放大学等。
2012年,值得关注的研究主题有三个:一是“云计算”。其文献在2012年到2013年突现强度较大,主要是探索基于云计算下的教育资源平台的设计与开发、教育教学资源的构建、多媒体教学环境的设计以及云计算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等。二是 “TPA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2012-2015年期间,TPACK获得较多的关注与研究,尤其是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及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背景下,TPACK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依据。三是“学分银行”,它是在终身学习的理念下提出的,目前相关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国外学分银行的机制、模式的分析,对国内学分银行模式的构建、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方法与策略等,旨在探索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分银行。
2013年新兴起的热点有“微课程(微课)”、“MOOCs(或 MOOC 或慕课)”、“翻转课堂”、“大数据”、“学习分析”、“电子书包”、“在线教育”等。互联网进入“微时代”,产生了一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小型课程——微课,研究者主要关注于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微课的教学设计及其应用模式等。MOOCs,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从2013年到2015年,研究者对MOOCs的研究一直保持着相当的热度,主要集中在MOOCs环境下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MOOCs的教学设计研究、MOOCs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等。不管是MOOCs还是微课,都可以作为翻转课堂的学习资源,为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持。另外两个热门关键词是“大数据”和“学习分析”。新技术的深入应用带来了教育“大数据”的高速增长,挖掘这些教育数据潜在价值的迫切需求,使学习分析应运而生。[9]此外,研究者对电子书包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模式进行了探索。
2014年,有两个值得关注的新兴研究主题——“智慧教育”和“创客教育”。智慧教育是信息时代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2014-2015年,智慧教育的研究一直升温,特别是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以后,更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互联网+教育”,而智慧教育就是“互联网+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互联网+”的时代,智慧教育要求优质资源得到更广泛的开放共享,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创客教育是一种融合信息技术,秉承“开放创新、探究体验”的教育理念,以“创造中学”为主要学习方式和以培养各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的新型教育模式。[10]目前在我国发达地区开展创客教育正处火热之中,它有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众创文化”的形成。
通过对近10年较有影响的八种教育技术期刊文献的计量分析,本文从“不变”与“变”两个维度对该学科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其中“不变”的方面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教学设计、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变”的方面体现了学科研究的情境性与时间性,从高频关键词的变化来看,体现在远程教育、网络课程、移动学习、网络教育等方面,从突现词来看,“变”的方面主要是由于新兴技术的发展带动着教育教学的创新,并已构成当下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热点,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大数据、学习分析、电子书包等。
当然这种“不变”与“变”是相对而言的划分,从上述分析不难发现,在教育技术研究中也存在着 “不变”中“变”的主题,即这些研究主题既包含不变的持续特征,也包含变化的情境性的内容,这些“不变”中“变”的主题,一方面强调了教育技术学科中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研究范畴,另一方面紧扣教育技术学科与信息技术发展之密切联系。与此同时,对于学科发展中的变化,要善于接受与创新,促成“变”的主题向未来“不变”主题的转换,以丰富学科的知识图谱。总之,深刻理解教育技术研究主题中“不变”与“变”的辩证关系,对促进教育技术未来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1]卫郭敏.宏观和微观辩证统一的科学整体演化图景——论科学中的稳定性和不确定性[J].科学学研究,2011(12):1775-1779.
[2]阿伦娜.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1995年~2000年教育技术文献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00(12):14-17.
[3]张豪锋,李海龙.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前沿探讨——基于核心期刊关键词的共词网络与聚类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26-29,39.
[4]万昆,兰国帅,叶冬连.国内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现状、问题与前瞻[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5(5):68-75.
[5]陈悦,陈超美,胡志刚,王贤文等.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CiteSpace实用指南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12.
[6]范笑仙,汤建民.近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主题的“变”与“不变”——以《中国高教研究》刊发的论文为样本[J].中国高教研究,2012(6):1-7.
[7]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J].中国电化教育,2001(2):5-8.
[8]余胜泉.移动学习——当代E-Learning的新领域[J].中国远程教育,2003(22):76-78.
[9]吴永和,陈丹,马晓玲,曹盼,冯翔,祝智庭.学习分析:教育信息化的新浪潮[J].远程教育杂志,2013(4):11-19.
[10]杨现民,李冀红.创客教育的价值潜能及其争议[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2):23-34.
(编辑:王天鹏)
G40-057
A
1673-8454(2017)13-0011-06
2017年宁波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教育技术学可视化研究”(编号:G1704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