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辽宁省高职院校智慧校园构建探析

时间:2024-08-31

王宏宇,陈冬梅

(辽宁行政学院信息中心,辽宁沈阳110161)

辽宁省高职院校智慧校园构建探析

王宏宇,陈冬梅

(辽宁行政学院信息中心,辽宁沈阳11016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职院校面临着如何实现从“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转变。本文通过对辽宁省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引入智慧校园的内涵,并详细介绍了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主要特点和特色,最后从顶层设计、资金筹措、人才培养三个方面,阐述了辽宁省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具体思路。

智慧校园;数据;顶层设计;融合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日益深入,教育信息化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已经进入到应用普及推广阶段。依托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不断涌现,教育信息化正从数字化时代步入智慧化时代。作为高校信息化的高级别呈现形态,构建一个泛在感知的个性化学习和教学环境,以应用服务为基本理念,将信息技术深入融合到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中的智慧型校园已成为各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主题。

二、辽宁省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现状

辽宁省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近年来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认识不足、资金缺乏、管理体制不顺、专业人才匮乏等原因,存在着诸多问题,同时面临着如何实现从“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转变。

1.信息化建设缺乏顶层设计、缺乏系统和全局视角

信息化建设主要是从处理部门具体业务或者解决局部问题着手,对学校各业务部门的业务流程不清楚且分析不深入,特别是很少从学院整体考虑出发,来设计跨部门的业务逻辑系统。这不但导致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而且由于人为地割裂了数字化的部门业务与现实学校其它关联业务流程的联系,从而造成工作效率的降低,不能实现学校相关业务的一站式服务。

2.应用系统建设水平不高,使用效率低

经过调研了解,各高职院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大部分资金都投入到了网络、机房等硬件设备的建设中,而对业务应用系统的投入较少,已建的业务应用系统整体应用水平还有待提高,开发或购置的实训类软件使用效率低,与学校的教育教学融合不全面和深入,致使其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有限。辽宁省目前50所高职院校中90%的学校无统一的数据标准和共享交换平台,已使用的业务应用系统产生的数据质量差、数据储备不足,数据共享交换和利用困难,信息孤岛现象日益突出。同时数字教学资源与科研资源建设滞后,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匮乏,共建共享机制还没有形成。

3.基础设施部分设备老化、陈旧,面临更新换代

各高职院校虽然已经实现有线网络全覆盖,但是网络互联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等都是运行在IPv4协议下的老设备,不支持下一代互联网的IPv6协议,面临着设备的更新换代。同时网络出口带宽较低,需要扩容。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无线网络建设基本上还是空白,另外网络安全设施欠缺,缺乏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安全状况堪忧。已有的网络安全设备主要是侧重于网络防护,已建的无线网络无安全认证,身份认证技术单一,现有的安全设备不能保证对发生的信息安全事件进行溯源、追查和审计等。

三、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主要特点和特色

智慧校园是以网络(包括计算机网络、移动互联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化的校园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一体化环境,通过运行在这个环境中的各种应用服务系统,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从而实现多域融合共享和泛在感知的智慧服务、多域间资源及其业务的融合和共享,实现无所不在的信息综合化服务和智慧化校园。尽管目前国内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智慧校园,但是已经有愈来愈多的高校开始认真思考和探讨智慧校园的建设方式及其应具备的特征,并积极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

1.智慧校园建设的主要特点

智慧校园和数字化校园的区别在于,数字化校园重在软硬件搭建,而智慧校园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重在应用,使信息技术和信息化应用逐渐深度融合到教学、科研、管理与校园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进而实现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智慧校园建设的主要特点:一是要完成院校网络从传统IP网络到智能感知网络的建设升级,从而实现人员的网络无缝连接,完成人员位置、活动及关系等的感知;二是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构建院校的数据平台,这里的平台强调的是数据,而不是硬件。这就需要各院校整合现有的各种数据,实现全校数据的共享交换、挖掘和分析,从而为师生提供精准、个性化的服务;三是要实现服务驱动,体现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服务理念。这就需要完成工作理念从管理为主向以服务为核心的转变,工作流程从面向业务部门到面向用户的优化和重设,教学方式从以老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我们认为现阶段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智能感知网络、云服务平台及运维保障平台。其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智慧校园总体框架

(1)智能感知网络

是智慧校园采集海量数据的物质基础,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RFID、视频监控、网络技术等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师生生活服务等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数据采集,以便实现对学校师生的活动状况和学习与生活环境的互动状态,以及学校各种设备的运行状态等全方面地感知。通过无线和有线网络技术实现有线网络、无线网络、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互联互通,为学校师生随时随地的接入、随需随意的应用服务提供安全、高速、泛在的智能网络环境。

(2)云服务平台

主要包括云计算、云存储、IDC机房等构成的应用服务支撑平台和运行在其上的各种应用服务系统等。其核心是云计算主要包括数据的存储、清洗、整合、交换和挖掘分析,它通过数据的收集、存储汇聚智慧校园的各种数据信息,形成数据质量佳、数据储备充足,并可以深度挖掘使用的数据池子,向学校各需求方提供大数据服务。虚拟化是云计算技术的核心,通过对服务器、存储和网络等资源的虚拟化,对多种信息资源的重组与优化,实现大范围、高效率的资源共享,进而解决教学资源分布不均、教学资源更新速度慢、教学资源共享程度低等问题;同时通过云平台和云终端,学生、老师、家长还可以构建个性化的网络交流、学习、协作空间,轻松地获取所需的知识。

应用服务系统主要包括教学、科研、学工、财务等应用系统,并通过对各业务流程的分析和梳理,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实现相关应用的整合,通过统一身份认证和统一门户平台为各类用户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服务,实现教育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包括了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进一步的精细化,有效的调动学校非常有限的优质资源。

(3)运维保障平台

运维保障平台主要包括网络和云服务平台的运行维护、信息安全保障及学校的信息标准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制度保障四个内容,它是智慧校园安全、高效、稳定运行的保障。其中学校的信息标准建设是智慧化校园建设的重点之一,对推进智慧化校园建设,保证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数据标准、信息子集建设、自定义编码规范、数据交换标准等。需注意的是,尽管每个学校具有各自的特殊性,但是在制定本校的信息标准时必须保证和国家以及教育部的信息标准相兼容。

2.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主要特色

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较差,加上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学生的到课率与教师的教学质量问题一直困扰着学校管理者。尤其是在民办高职院校,上述问题更为突出。另外高职教育更注重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这就需要我们在建设时,更应该突出教学的个性化,做到以学生为主,为学生提供“自助餐”式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并通过构建无缝学习平台,把校内校外、课内课外顺畅地联系起来,实现智慧教育。现阶段这方面的应用主要有视频微课、翻转课堂、幕课、电子书包、模拟/仿真类系统等,其中前三个在高职教学中有所应用,但应用范围较小。如在国际上,慕课运用最多的不是本科院校,而是职教院校。但我国的职教院校由于优质幕课资源匮乏,应用较少。电子书包作为目前智慧教育新技术,现主要在中小学中应用的较多,在高职院校的使用的更少。模拟/仿真类系统通过构建真实系统运作的仿真环境,让学在仿真环境中运用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相应的模拟演练,从而可以解决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学生在实际企业实习无法接触核心业务,对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模拟/仿真类系统在高职类院校有着广泛的应用。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现阶段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应主要着重于构建三个平台:分别是个性化教学平台、教学质量监控数据平台、综合服务平台。其中个性化教学平台建设的核心在于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目前在建设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教师积极性不高,缺少奖励,没有相应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另外,大部分学校没有明确的规划,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标准不健全,以致于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教学质量监控平台的建设旨在通过对本校教学状态数据的采集与治理,形成本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库,并通过对其中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找出薄弱点,规范教学行为,从而对本校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该平台还可以对本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考评和学校发展决策提供依据。

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就是整合各部门资源,打造一站式服务门户,使老师和学生通过这个门户获取一站式服务,不需要再进入各个系统就可以享受各种各样的服务。师生在获取服务时不需要具体知道该服务背后是由哪个部门实现的,但要让师生清楚知道自己参与的业务办理到哪里了,下一步应怎么做,并做到尽量让师生操作便捷。通过服务平台建设实现由之前通过统一认证进入信息门户再进入到各个系统,到实现之后的把这些服务从原有系统里面剥离出来汇聚到服务门户里面,使师生进入服务平台就可以获取服务,如图2所示。如以学生在校学习全过程为一周期设计业务应用系统,学生到校学习全周期角色包括考生、新生、在校生、毕业生、校友这些角色。以此为出发点整合学生相关业务,涉及招生、学籍、教学、财务、就业、离校、后勤、社会服务等业务。完成类似迎新、离校这样跨业务职能部门学生工作的业务整合一体化。从而实现从计划制定、运维与协同、事务处理,到师生服务、监督与分析改进的过程改善一体化,为师生的教学、科研和生活以及学校的各级管理人员提供一个一体化的综合服务平台,如图3所示。

图2 服务提供模式转变

图3 学生一体化业务框架

四、辽宁省高职院校智慧校园构建思路

1.加强顶层设计,做好规划

如今,各校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都在做信息化规划和顶层设计,各自的理解也有所不同。综合来看,学校在制定信息化规划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确定以服务为主的目标,即实现服务的信息化和数据化服务。比如构建学生迎新和离校服务平台等。这里的“服务”是信息化服务和业务流程的分离。如面向师生的服务主要包括填表、查询、申请这三项,而审核、数据处理、统计上报等都是具体业务部门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在规划设计时要把业务进行梳理,做出分类,然后进行流程优化,把用户所需的服务从业务中剥离出来,以“数据集中、信息整合、业务贯通和统一服务”为核心理念来建设云端服务。

二是以用户需求为核心,实现应用驱动。在规划制定过程中,必须要通过深入分析用户需求的“本质”来设计学校的应用服务。在需求收集和分析时,要重点加强与具体业务的操作人员之间的沟通,如学生辅导员、院系秘书、一线管理科长,优先满足他们的强需求,重点满足一般性需求,忽略弱需求,从而制定出满足用户、业务部门需求的规划。

三是注重数据的整合与共享。学校的业务千变万化,但数据却是相对稳定的,国家在十三五规划中也将“大数据”提升到国家创新战略高度,数据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通过调研发现,辽宁省已建数据整合共享平台的高职院校,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数据积累有限,真正可用的数据微乎其微。所以在制定规划时,就要从“工具、机制、人员”三方面着手,加强数据治理,提高数据质量,从而实现数据的挖掘和利用。

四是抓好规划的落实。要确保规划得到有效的执行,离不开学校领导层的重视和构建合理的信息化建设组织架构及适合本校的建设模式,在实施时,学校各部门要明确职责,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密切配合,形成整体合力。还需健全完善问责机制,实施有效的督促检查。同时,还要抓住数据和流程这两个当前信息化建设过程的难点,着力解决实施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规划的落实执行既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修改完善、丰富发展的过程。这就需要规划编制和执行部门及时跟踪信息化发展的动向,科学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补救措施。

2.拓展思路,多渠道筹措资金

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基础低、底子薄、办学经费紧张,致使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投入低,严重阻碍了学校的信息化发展。在经费的保障上,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是学校提供资金保证。学校须在每年的预算中规划出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以保证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二是寻求上级部门的经费支持。学校可以根据各自情况向上级部门如教育部、教育厅等申请一些特批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

三是加强学院与企业合作,探索合作共赢新模式。学校通过整理学校资源与移动、联通和电信等运营商进行合作建设,探索合作共赢新模式。吸收企业投资,共同建设,共同开发,共同受益。

四采用以网养网的形式。所谓以网养网,就是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向学生有偿开放有线网络及无线网络,收取一定的费用,既方便学生使用网络,又缓解了学院的资金压力。

3.加大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建设力度,提高全员信息化应用能力

当前高职院校信息化人才缺乏现象普遍,尤其是专业数据分析人才,如何加大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建设,以及人才引进、留任机制和信息化建设队伍的鼓励激励措施等,都需要重点考虑并在顶层设计和规划中体现。学校的数据服务尽管有了一些创新突破,但是大数据并没有很好地在高校得以应用,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拥有大数据的人、拥有大数据分析技术的人和拥有数据分析需求的人是分离的。另外加强全体人员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学校全员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意识和素质,对于成功建设智慧校园也至关重要。

五、结束语

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给各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带越来越多的挑战。面对愈加复杂的数据应用、持续不断的管理创新和迅速增加的带宽需求,如何依托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产品,提升校园网的应用价值,提升教育信息的智能化水平,成为现阶段智慧校园建设的主要问题。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要以人为本,面向服务,实现学校由传统应用系统以管理为核心,转向以服务为核心。并通过数据治理和流程梳理实现学校各类资源的整合和配置优化,提高学校服务师生的能力和水平,使学校的信息化应用达到较高水平。

[1]蒋东兴,付小龙等.新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探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 119-126.

[2]王燕.智慧校园建设总体架构模型及典型应用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4(9):88-92.

[3]叶家敏.中职智慧校园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7):60-63.

[4]操惊雷,熊爱海.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方法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6):94-96.

[5]胡钦太,郑凯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转型: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J].中国电化教育,2014(1):35-39.

[6]杨威,刘彦宏.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关键问题与对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23):39-42.

(编辑:王晓明)

TP399

A

1673-8454(2017)09-0069-0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