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院校信息化能力提升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4-08-31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韩锡斌

一、院校信息化能力提升的背景

新技术对教育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引发了教育教学的一系列变革。不同的技术可能会在不同的时间点上应用到我们的教学当中。

技术对教育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相关方面的应用与研究,我国也陆续出台了有关教育信息化的一系列规划和指导意见。比如《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等。

二、院校信息化能力提升中存在的问题

1.技术应用与教育教学规律的背离

一方面,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掩盖了教育教学的真正目的;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对争荣誉的热衷和对日常教学的冷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于评这个奖、评那个奖,一些老师的兴趣很大,但让他们安下心来把每一堂课教好就很难。此外,对于经验欠缺的学习者来说,网络学习比课堂学习是否更有动机很难判断,许多沉浸式的交互式虚拟教学系统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有效性更低且代价很大。

2.政府导向与教育教学信息化实践的落差

一些教育信息化项目仅对老师和教学有所触动,但对学生的学习没有多少影响。一些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进退两难,上千万的资金投入后效果差强人意。

三、院校信息化能力提升的对策

1.破解技术应用与教育教学规律背离的对策

(1)回归技术的理性应用——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例如,增强真实学习环境技术应用,一方面实现了示范、操练、即时反馈一体化,形成高质量的学习循环过程;另一方面,由于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一体化,便于知识与技能的迁移。

再如,沉浸式学习环境的应用。一个球,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结果不同,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认识事物得多角度。多角度观察事物,使得沉浸式的环境能够呈现多样化。在情境当中学习,便于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对接。情景复现,便于知识记忆和运用,有利于学习迁移。

(2)基于内容讲授的教学模式与网络辅助教学(通用网络教学平台)

主要环节可分为:课程信息的组织与展示(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师信息等)、教学材料的组织与发布(讲稿、参考资料、教学录像等)、课前预习和课后拓展、学习交流、讨论与协作(网络答疑、讨论和教学博客等)、教学效果跟踪、评价与反馈(作业、测试、问卷和学习过程记录)。

(3)基于协作活动的研究型项目化教学模式

其面向协作活动的项目化教学平台可分为:教学情景创设、协作学习组织的创建、项目进展管理、项目资源和文档的积累与共享、小组交流沟通和教师指导、多元化和过程性评价等。

(4)扎根于日常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教育信息化要扎根日常教学才能可持续发展,展示是自然而然的,不要刻意为了展示而展示,不是说这个工程不好,而是在方式上是可以选择的。

2.破解政府导向与教育教学信息化实践落差的对策:整体规划—顶层设计—协同实施

首先,要正确认识数学校园与试点校的关系。

从宏观角度来讲,数字校园要与大学战略目标相匹配,一个是声誉,一个是就业指标。教学的有效性、管理反馈的速度以及非学术能力的发展,一定要有相关的技术与之匹配。

其次,技术系统与组织体系要均衡发展。技术系统的建设分为:数字资源建设,如仿真实训资源、数字图书馆等;业务应用建设,如教学、科研应用,管理与公共服务应用等;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校园网络、数据中心、网络信息服务等。组织体系的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体系,组织体系的建设包括:教育信息化领导力、信息化组织机构、信息化政策与规范、信息化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机制。两者应相辅相成、均衡发展。

此外,教学部门与技术部门应协同运作。要找准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点,统一规划、顶层设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