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李宇峰
(沈阳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110034)
雅克·德洛尔任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时,于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文中提出教育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以及学会生存。在谈到学会做事中指出“信息和交流活动都是及其重要的,在这方面重点是以个性化的方式为某个确切的项目捕捉和处理特定的信息。”[1]由此可见他把教育应该培养人的信息素养放在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
教育技术专业师范类本科生毕业大部分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及相关研究工作,而IT教育的目的正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他们在对中小学生最初接触信息技术过程中信息素养的形成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可见,教育技术专业的师范生不但要拥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更要具备信息素养有效指导的能力。那么对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范生职前信息素养培养尤为重要。
信息素养的定义是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轲斯基首次提出“信息素养是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2]其后,随着信息素养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信息素养的界定也说法不一。其中比较权威的是美国图书馆协会于1989年下的定义,即“认为信息素养是个体能够认识到需要信息,并且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估和有效利用的能力。”[3]
在已有的对信息素养构成的研究中有多种说法。从理性上说,信息素养应该包括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和信息伦理三方面。[4]本文的研究是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和已有研究为基础进行分析。笔者认为信息素养的构成要素应该包括知识、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协作精神、自我评价和信息伦理道德几个方面。
知识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我们这里所提到的知识具体包括基础知识和信息知识。信息素养所具备的基础知识是指学习者平日所积累的学习、生活知识。基础知识看似与信息素养没多大关系,但是它却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根据建构主义,我们所具有的基础知识越丰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的视角就会越开阔,搜索信息的角度就会越灵活,这样无形之中减少了受误导性信息的影响。
信息素养所涉及到的信息知识是指与信息技术有关知识的了解。包括信息技术基本常识、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了解相关的信息技术新发展问题。
有了以上两种信息素养的知识层次的积累,能够有效地为后续信息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信息意识指个人平时具备的自我知识积累的意识,具有信息需求的意念,对信息价值有敏感性,有寻求信息的兴趣,具有利用信息为个人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愿望并具有一定创新的意识。
(1)自我知识积累的意识。从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了解知识在信息素养中起到了基础性作用。那么对知识的积累也就变得十分的重要。具备这方面素质的人会有意识的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多积累各方面感兴趣的知识,丰富自己的视野和头脑。以备在真正解决问题时不至于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烦恼。
(2)有意识地运用身边的信息技术手段与资源。信息的不完全性决定了我们对信息的认识只能是从某个侧面或多个侧面的去认识,要想对信息了解更加全面及时就要有意识的去运用身边的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辅助我们对周边事物的认识。往往在这方面欠缺的人经常会将身边的许多优质的资源与技术闲置,甚至浪费。
(3)具备创新意识,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一些新技术、新产品的更新速度也在不断的加快。掌握一种信息技术已经不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这就要求学习者要创造性的尝试应用一些新技术、新软件、新方法来辅助自己问题的解决。
信息素养中的信息能力隐含着对问题的解决能力。无论我们如何研究信息素养最终的落脚点都应该是使学习者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对问题的解决能力,这才是最实实在在的目的。所以,我们将这种问题解决能力也就是信息能力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这种能力具体包括:
(1)信息技术使用能力。信息技术使用能力指善于利用身边的信息技术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于1999年在名为《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的报告中提出“数字鸿沟”的概念。无论是国家之间还是某一国家内的地区之间,总有一些人拥有社会提供的最好的信息技术,而另外一些人他们出于各种原因不能接受最新的或最好的计算机、最可靠的电话服务或最快最方便的网络服务。[5]这两部分人之间的差别,就形成了所谓的“数字鸿沟”。这种“数字鸿沟”必然导致人们信息技术能力上的差异。
(2)信息获取能力。这一方面的信息素养要求学习者有对信息资源查找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而在这方面具备不同知识背景的人所具有的这种能力是不同的。通常情况下,与计算机技术相关专业的学习者要比文科专业的学习者在信息获取上的能力更为突出。
(3)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分析能力要求学习者能够确定问题的结构化程度,将问题分解为各个相互联系的结构化要素。首先它包括能够理解判断哪些信息是有价值的,而哪些信息有时存在误导。其次就是能够利用相关的分析处理性软件对信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信息综合表达。当学习者具备上述能力后,下一步就需要将收集分析后的信息进行综合,形成报告,进而向他人有效表述成果。
信息技术的存在价值还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正是这种社会性要求有信息素养的个体要具备协作精神,要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能够恰当利用工具参与到协作中去,能够吸收他人正确观点丰富创新自己的信息。
信息素养评价反思的过程是判定信息作品的效果和评价信息问题解决过程的效率。不仅要对信息的评价,还是对学习者本人的这个学习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信息伦理是指个人在信息活动中的道德表现,能够合法、合情、合理地利用信息解决个人和社会所关心的问题,使信息产生合理的价值。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使他们能够遵循信息应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不从事非法活动,也知道如何防止计算机病毒和其他计算机犯罪活动。这都是有没有信息伦理修养的问题。
下面就以教育技术师范生为例进行分析。
就目前研究分析来看,对信息素养的研究很多。但从培养层次看,目前对信息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小学生和大学生本科层次;从学科专业看,除了泛泛讨论大学生信息素养问题外,几乎没有专门的研究文章对如何加强某一专业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的研究。经过调查,教育技术专业师范生使用网络、媒体等资源获取学习及其他知识要高于其他师范类专业(除计算机专业)。由于专业性质的原因,他们获取知识的方式相对多样化,如网络课程平台、数字媒体资源、网络社区、社会性软件等等,如图1。但对各师范类专业学生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师范生对获取知识进行系统整理的人数并不占多数,如图2。大部分教育技术师范生未来的工作将针对基础教育的学生、各个学科的教师以及研究者。他们信息素养的形成将大大影响着未来工作的开展,例如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对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形成的有效指导问题,辅助各个学科教师相互协作进行课程整合设计问题等等。因此教育技术师范专业职前信息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
在对教育技术专业师范生的职前信息素养培养中,既要考虑专业本身具有的优势,即对新技术、新理论的接触与研究,也要考虑如何将信息素养的培养更为恰当地整合到各类专业课程中,那么笔者根据以上对信息素养的理解,结合教育技术师范生职前教育的特点,对教育技术师范生的信息素养进行详细解读,如表1。
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依靠平时的积累和日常的不断实践。特别是教育技术专业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更应有较高的要求,这都需要对该专业的师范生建立动态更新、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培训。从职前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改革,到对其信息素养的考核认证、再到职后的进一步的专业化培训,都要有系统化的设计与研究。
(1)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在课程之中相互渗透,包括在课程体系的制定,都要有意识的考虑信息素养的培养。在个体课程的设计中要制定出具体实施方案,特别是在日常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可以设计培养信息素养的专题研究活动。让专业课很自然的融入信息素养的培养。
(2)制定信息素养认证政策,相关教育部门将信息素养的考察结果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资格认证的一部分,将这种技能作为从事信息技术教师从业资格的一个评价指标。
(3)职后培训更需重视,目前国家制定了政策,中小学教师晋级需要通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以及考核认证,从初级、中级到高级。针对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以及研究人员的培训也不乏,但系列化的培训、认证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建立长效机制。
[1]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Final Report[EB/OL].http://www.ala.org/ala/acrl/acrlpubs/whitepapers/presidential.htm,2006-3-5.
[4]祝智庭,顾小清.信息素养的构成要素[J].中小学电教,2002(8).
[5][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95170.htm.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