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Web2.0、云计算的中国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公共支撑技术*

时间:2024-08-31

朱松林,徐小琪,潘 杰

(北京禾田雨橡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世界大学城],北京 100082)

一、国内外教育领域信息化技术应用特点

1.国外教育信息化技术应用特点

信息技术已经进入Web2.0、云计算、多媒体时代,传统Web1.0技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应用的需求。最近几年一些发达国家率先应用Web2.0和云技术来支撑功能强大的云服务,满足用户日益复杂的需求,信息技术支撑的创新服务模式越来越贴近现实社会真实的环境模式,如:Facebook、Myspace、Ning、Linkedin、Twitter等。 这些先进的技术和模式应用到教育领域正在引领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产生深刻变革。如:Linkedin、Ning in Education、We Are Teachers、edWeb.net等。

(1)国外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

1)网络虚拟化模式,贴近现实真实环境;

2)各种应用实现模块化集成,可以任意添加;

3)以师生为中心,自主建设,自主学习;

4)强调互动交流,形成泛在的沟通环境;

5)支持大并发量用户使用,支撑大数据量存储。

(2)国外教育信息化的不足

1)平台功能相对简单,各自独立,相互割裂,未能实现互联互通;

2)由于技术标准未统一,基础逻辑架构各异,没有形成创新的共建共享机制,因此未形成强大的教育资源云;

3)信息技术在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应用远远落后于商业领域的应用。

2.中国教育信息化需要解决的问题

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国内商业领域的使用,紧跟国际趋势,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互联网企业,如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新浪、搜狐等;与国外相比,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仍然十分薄弱,信息技术与教育学习各环节的结合基本处在Web1.0时代,主要存在的问题为:

1)现有网站的建设模式属于Web1.0方式;

2)现有网站功能固化、呆板,用户不能任意添减,无法参与功能拓展;

3)现有网站均是以专业建设者为中心,网民只能被动浏览,主动参与性弱;

4)现有网站互动沟通模式简单,渠道单一,效率很低;

5)现有网站资源建设主要是网站管理者发布内容,用户无法参与;资源固化老化,不能动态修改完善;用户体验不好,粘性不强;

6)现有网站不能支持大并发量用户,不易动态扩展网站容量;

7)现有网站多媒体处理技术落后,尤其是视频流处理技术相对较弱;

8)现有网站未采取真正的实名制,信息内容安全不易管控;

9)现有网站资源建设不能共建共享,网站之间不能互联互通;

10)网络用户没有属于自己的可自由拓展的网络空间,网站仅仅给网民提供一些访问网页的权限,把静态网页当空间;

11)网站不能深度支撑教育管理、教育学习、质量评测、后勤服务等应用,不能进行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深度互动。

二、世界大学城云技术支撑平台及全国教育云平台集群的技术特色

世界大学城云技术支撑平台及依托其构建的全国教育云平台集群,是近年来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一次突破性创新,已在湖南、新疆、山东、广东、浙江、北京、广西近200万实名师生中使用,游览学习用户最大并发量超过5000万。

1.世界大学城云技术支撑平台的技术创新特点

(1)大并发量、海量数据处理云技术

(2)大并发量视频流分发、搬迁、加速云技术

(3)云平台和云空间:拥有Web2.0典型特点

1)每个平台和空间均为中心;

2)网状的沟通环境和逻辑关联;

3)智能汇聚和整理独特数据资源体系;

4)用户自服务模式,长尾的力量。

(4)云平台和云空间: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1)共享基础逻辑架构,互联互通,形成网状整体;

2)共建共享型系统设计,全球资源智能汇聚与分享;

(5)云平台和云空间:自定义、个性化管理

1)风格自定义:自选式海量模板;应用代码个性化构建;

2)功能自定义:数百项基础功能自由选择;个性化应用功能自由创建;

3)展现层自定义:多形式展现按需选择;自编代码自创展示方式;

4)栏目设置自定义:自由增删、自我拟定栏目;

5)管理权自定义:访问权、评论权、分享权、推送权等均可自主设定;

6)隐私权自定义:隐私及权益,可个性化管理;知识产权自主管理。

2.依托云技术支撑平台构建的全国教育云平台集群创新特色

1)特定加密算法和随机算法生成e2ID,通过用户唯一的与居民身份证号对应的教育身份号,锁定信息发布者的真实身份,明确资源出处,实现有效管理;

2)快速生成功能强大的云平台、云空间;

3)以自定义平台和空间为构建元素。云平台对云空间可进行智能化、个性化管理;

4)云平台与云空间互联互通、共建共享,资源自动汇聚,智慧融合;

5)运用Web2.0、云计算理念和技术;

6)融合 SNS、KNS、WNS 架构的优点;

7)集成各类应用:视频直播互动同步课堂、仿真实训、备课授课系统、课程资源库、作业管理、数字图书馆、在线考试、学习评价、博客、威客、播客、微博等数百项基础功能,可自由选择。个性化应用功能可自由拓展;

8)全面的云服务模式:软件即服务、自定义平台即服务、基础逻辑架构即服务、大数据自定义云存储即服务、全球协同通信管理即服务、物联网功能和资源智能汇聚即服务;

9)操作简单,非专业人员即可轻松构建云平台、云空间(方便用,用得起);

10)服务器集群随资源数量、访问并发量的增长自由添加,即插即用;

11)支持移动智能终端(如智能手机、pad等)登陆操作、视频播放等;

12)所有信息资源均分布式存储于云平台、云空间,克服了传统网站将及时通讯数据存储于用户个人的客户端,造成不能长期的、永久的保存及多终端随时调用等缺陷。

3.世界大学城云技术支撑平台在云技术、云服务模式方面的创新

1)软件即服务;

2)大规模服务器集群(硬件)即服务;

3)智能管理、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平台即服务;

4)同构异构基础逻辑架构即服务;

5)远程、大数据、个性化、分布式存储即服务;

6)全球协同通信管理即服务;

7)物联网功能和资源智能汇聚即服务。

4.基于Web2.0、云服务理念与技术的中国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的技术与应用特点

(1)“三通工程”中的“优质资源班班通”工程云服务特色(建议标准)

1)为每一个班级搭建一个班级集体空间,实现国内外优质资源智能汇聚;

2)支持开设本班管控、全国共享的“视频直播互动同步课堂”,共享全国所有学校班级开设的“视频直播互动同步课堂”;

3)为每位班主任(或辅导员)、任课老师开通一个功能强大的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依托云空间开展教育学习管理服务,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各环节的深度融合;

4)依托班级集体空间创新教育模式、学习模式。

(2)“三通工程”中的“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工程云服务特点(建议标准)

1)为每个老师、每个学生快速构建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

2)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实现全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且汇聚互联网领域的各种功能应用,与教育学习管理服务各环节全面深度融合;

3)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依托,优质资源、教学过程直达全体师生。“空间”可深度支持空间教学、空间学习、空间管理、空间服务等;

4)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构建实现完全自定义,教育管理者空间、教师空间、学生空间、主题空间、班级集体空间、教育服务空间功能各异、精彩纷呈。

(3)“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与“班班通”、“人人通”的逻辑关联

1)“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与各类院校的“云平台”、“班级集体空间”(班班通)、实名的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应互联互通,深度交互,智能融合;

2)全国教师、学生依托各自的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共建共享国家教育资源;教育管理部门依托“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按照一定的机制和标准遴选优质资源;教育管理部门依托云平台向教育参与者精准推送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全国师生按需订阅优质教育资源,开展自主学习、终身学习。

共享云技术支撑平台、共享基础逻辑架构,全国所有教育云平台、云空间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智能汇聚

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全国各院校云平台、全国老师和学生云空间互联互通逻辑关联图

我国实施的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观念新、技术新、模式新,切合教育深度需求,具备可持续发展动力,正在引领世界教育信息化新的发展趋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