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也谈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异化及解决策略

时间:2024-08-31

殷敏

(镇江新区大港中学,江苏镇江 212132)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师教学中异化的具体表现

1.自动化、智能化的信息设施和巨量的媒体信息,使教师对其的依赖不断加深

现代科技的发展,导致教师被“合理化”的、便捷的信息和设施所控制和支配,离开了电脑、网络、多媒体就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教师变得前所未有的“弱智”;长期的电脑打字,偶然一次手写一段文章,会发现原本很熟悉的文字,头脑里似乎有这个字的大概印象,具体要写出这个字,却怎么也下不了笔。这种大脑里面似有似无的印象,却又记忆不清,实际上是我们人脑能力在某一方面的退化。

教师容易沉浸在便捷、智能化的信息设施的使用里面,容易投入于网络上对别人教学资料的挑选、复制、剪切、组织里面;长期地投入于信息设施的使用和网络信息的组合,容易丧失人的本来具有的备课和教学能力,而变得越发离不开信息设施和网络信息。

2.教师独立思考的能力逐渐丧失,拿来主义不断盛行

学校里经常能听见这样的对话:“你的课备好了没有?”“还没呢,没事,马上到网上搜一下,找几个课件和教案,整合一下!”结果是,有些教师就是搜索的网上觉得比较好的课件和教案,然后去按照那个样子上课;认真一些的就是找几个课件和教案,组合一下子,成为自己的东西。面对网络上的巨量、不乏优秀的信息资源,我们少部分教师很可能放弃自己的责任,放弃自己的思考,听凭专家、名师的教案和课件做主,而沦为信息的奴隶。

实际上,独立思考是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根本途径。只有独立思考,才能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的评价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才能不断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种否定之否定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3.教师对自身和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忽视

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了教师对新技术、新设施的使用,忽略了对自身内在情感、思想、欲望和动机的觉察;这种脱离对自身的感觉,会让人有一种自我疏离的感觉,感觉到自己是一个陌生人;对自身感知的淡薄,会导致人与自己的内在失去有效的链接,人变得机器化、僵硬化,容易被外界强大的信息技术环境所左右、控制和支配,而丧失自身的主体性。

教师对自身内在的情感关注越少,他也就越少关注于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沟通和交流,更多的是“超链接”化的信息呈现,对学生的强势的信息控制和灌输;长期以往,教师将逐渐忽视自身情感价值观的提升,也会忽视课堂上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

4.课堂僵化式的精巧设计,缺少灵动的变化

我们对比一下,这些年课堂教学的变化,会发现有些课堂学生主体的格局发生了变化。过去的课堂生动、自在,教师可以根据课堂中随时发现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的思路和内容,而现在的课堂某种程度上已经被多媒体投影中的左一个链接、右一个链接所设计和制约,越是精美和构思精巧的多媒体课堂,学生越是没有左右课堂进程的可能性。教师对自己选择的信息和呈现信息的方式深深陶醉,教师既舍不得自己的心血,对课堂中的变化也没有足够的准备;教师唯一做的就是施展好已经约定俗成的 “教学艺术”,把学生的思路和思想往自己的设计上靠。

5.多媒体的制作和使用成为教师异化的劳动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技术变化快、网络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掌握一种多媒体的制作技术需要耗费不少时间和精力,在网络上挑选自己满意的课件也需耗费不少的时间,很多课件的内容设计、布局不一定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下载的成形课件已经打包,重新解包修改、重组需要一定的技术水平。这对于技术一般的教师,往往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时间在课件的重新修改和制作上,教师疲于应对,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量;而有些技术水平比较高的教师,也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应对别的教师的求助,让人烦不胜烦,碍于面子,不得不帮忙,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长期以往,对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来说,由于没有太多的空闲时间来应对这些事务,长期机械化的劳动也毁灭了教师对制作多媒体的热情,只好让自己的技术衰落下去,免得因为自己的特长而陷于异化劳动的困境。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异化问题的解决

1.强化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技术的发展必须服务于人的需要,人是课堂的主体,工具只是工具,工具是为人使用的。因此,教育教学中,必须始终确立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为层出不穷的信息、新颖的呈现方式、智能化的设施所左右和支配。另外,现代智能技术和虚拟技术的发展,容易让人模糊虚拟和现实的界限,教师需要认清现实,投入现实的生活,积极关注内心,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对自己的主体意识有一个觉察,时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遵循自己的想法,勇敢坚守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艺术的运用。心理学表明,只有从内心里尊重自己的人,他才有能力尊重他人的思想、观点,也才会允许他的学生成为学生自己,而不是成为教师所期望的人。这样的课堂教师会营造出更多和谐、民主、自由的氛围,师生两个主体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相互改变、相互成长。

2.关注教学中师生的情感和智慧的交融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人的头脑装进另一个人的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教学活动是一种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师生双方在共同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交流师生间的人际情感。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教师过度地关注了新技术的发展、技巧的实现、信息的取舍,而忽略了人自身对一些内容的看法和见解,忽略了课堂教学中的对自己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感知和表达,而异化成一个僵化的教书机器。教师需要积极地感知和勇敢地表达自身的情感、愿望、想法,也需要积极地关注课堂上学生的观点、想法和情感,师生间的情感交融、观点碰撞,会让人感觉到生活的意义和学习的乐趣。

3.处理好现代信息技术与主体人的从属关系

自然规律的发现和科学技术的发明,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一个结果体现,但是人们发现的自然规律和科学技术不是自然本身,它只是人类对大自然某一方面的揭示。作为自然中客观存在的人类,需要尊重自己的客观存在,尊重自己的主体性,在此前提下,对现有揭示的规律和科学技术给予关注和运用。人只有对自己的存在和世界的存在给予同样的尊重,才能找到属于人类自己的幸福。教师也只有尊重自己的主体性,远离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的异化,才能找寻到属于自己的教学幸福。

不管现代信息技术如何发展,功能如何强大,信息量如何丰富,都不能模糊技术服务于人的这样一个准则。因此,教师需要处理好技术与主体人的关系,始终坚持人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坚持信息技术为教师和学生所主导,对异化机制保持清醒的觉察。

4.建立更宽容、科学的教学评课标准

推进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我们需要以一些约束标准来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在信息化推进的初期,这是必需的。当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我们需要建立更宽容、更科学、更灵活的评课标准,要体现出工具和手段服务于主体的基本规律。课堂教学的信息化和现代化,不单单体现在信息呈现如何的优美,教学设施的多么先进上,而更多的体现在更高层次的对人、人生、价值观的认识和尊重上,体现在对教育的终极意义的认识上。因此,我们的评课标准应该服务于教师的个人成长和学生对幸福的追求上,不能舍本逐末。

三、本文的初衷

信息技术对教师的异化现象,是无形之中的、很难为教师的意识所觉察,它潜移默化地融入意识之中。揭示这个问题,能够让我们教师保持更清醒的头脑来坚守人的主体性,远离病态异化的教育教学方式。

[1]埃里希·弗洛姆著.刘林海译.逃避自由[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19-2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