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邱乐兴,刘 军,程学新
(南昌陆军学院 教育技术中心,江西 南昌 330103)
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邱乐兴,刘 军,程学新
(南昌陆军学院 教育技术中心,江西 南昌 330103)
本文详细分析了现阶段高校数字化校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试图从建设经历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思想,就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数字化校园;信息化;个性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高校都把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建设数字化校园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在数字信息时代的必然目标,将对中国高校教育改革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数字化校园是指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将现实校园的各项资源数字化形成一个数字空间,使得现实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开来。本文详细分析了现阶段高校数字化校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试图从建设经历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思想,就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宏观角度看,它涉及院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领域;从微观来说,它包括院校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等方方面面,这些方面密切相关、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数字化校园。如图1所示。[1]
从图1我们可清楚地了解,数字化校园的结构大致可分为五层:一是网络基础层,它是校园数字信息流动的物理平台;二是网络基本服务层,它是数字化信息流动的软件基础,主要包括身份认证、网络安全、目录服务、域名服务等;三是应用支撑层,它是数字校园的核心支持系统,主要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网络教学系统及数字图书馆系统等;四是信息服务层,它是校内用户的主要使用界面,为师生提供各种服务;五是个性化门户(虚拟大学),它是数字校园的总入口,为用户提供与其身份相对应的信息与服务。
从数字化校园建设体系结构来看,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基本内容包括信息化环境建设(含硬件、软件环境)、资源建设(含教育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和信息化制度建设三个部分。具体可分为网络基础设施、信息系统、信息资源体系、信息化人才队伍、标准规范体系五个方面。
近年来,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有了长足进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幅提升,网络应用进一步普及,信息资源比较丰富,教学工作取得新的成效。但是必须清楚地看到,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发展不平衡,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理解认识不够全面
一是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意义认识不够。目前,高校中有些领导认为学校信息化建设可有可无,建设了只是“锦上添花”,不建设也不会影响学校大局,按常规管理学校,按常规进行教学活动最为保险;有些领导认为数字化校园工程建设投入大,收效慢,短期内看不到效益,不愿过多投入建设经费;很显然,他们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给院校教学带来的推动和提升作用缺乏应有的认识,没有从战略高度去领会数字化校园建设在院校发展中的意义。
二是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内容了解不深。很多高校对数字化校园建设内容认识不是很全面,《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刊登了一组关于北京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内容的一组数据。[2]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各高校对网络建设和应用系统建设的认识形成共识,但对数字化校园建设内容应当包含教学平台、教学资源、电子资源等的认识均未达到80%,通过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出各高校对数字化校园认识的片面性,很多高校并没有把E-learning、E-management、信息化人才建设、信息化制度建设等考虑进去。
2.组织机构不够完善
伴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由独立建设阶段推进到全面发展阶段,建设机制上的矛盾必然会凸显出来,这是正常现象,也是必然规律。因为全面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跨业务、跨部门的建设,打破业务界限、突破部门利益,是数字化校园全面建设阶段必然遇到也必须解决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当前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组织机构与教育信息化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单一部门代替组织机构,导致缺乏统筹规划。没有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把数字化校园建设当作一项项目工程,其规划、管理和实施全部由教育技术中心(或网络中心)来进行,甚至最终决策都是由教育技术中心(或网络中心)决定,这种弊端显而易见。二是组织机构形式松散,缺乏行政决策权,导致职责不明、推动力度不够。虽然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但在实际过程中,由于人员组成不合理、整合难,加上组织机构行政职能弱,特别是缺乏跨部门行政决策权时,很容易出现决策难、协调难、“拍板”难等现象。
3.技术与业务衔接不够紧密
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业务部门和技术部门的密切配合,是确保建设质量的关键环节。技术与业务融合不好就会带来应用系统设计不合理、用户操作繁琐、使用不方便、系统应用推广难等问题。当前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技术与业务的衔接不够紧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业务需求论证不充分,描述不够准确。建设中经常会出现技术人员抱怨院校需求“论不全、论不准、论不透”。二是技术支持方不了解高校需求特点。当前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大多采用合作建设模式,合作建设模式是高校与系统集成商、计算机软硬件公司合作,联合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很多技术支持方由于工作特点,常常将不同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经验照搬照抄,没能准确把握各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特点,研发适合其需求特点的软件或系统。另外,一些软件公司为竞争需要,保护自己的利益,往往不开放代码或接口,从而给学校系统集成、数据整合带来一定困难。三是业务人员与技术人员沟通不够。业务与技术是对立的统一体,双方均希望将项目做好,但由于双方对工程建设的理解往往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差异,而这种认识的差异与理解的不同往往在开发初期并没有表现出来。当系统开发结束时,双方才发现这种差异使开发出来的系统与实际需求偏差甚远,导致项目长期得不到验收,加上信息系统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测试、不断完善优化的过程,因此,迫切需要双方加强沟通,制定沟通计划,建立快速沟通渠道和沟通反馈机制。
4.个性化信息服务不够到位
当前,普通高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不约而同地提出要建立个性化门户,实现个性化信息服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提出了不少服务模式,但总的来说,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实践应用状况却并不令人满意,即应用不普遍,应用水平也很低,几乎找不到哪一所院校把个性化信息服务开展得真正到位。
表现在:一是服务对象细分不够。从登录调研的结果看,高校数字化校园的门户大多是四个模版,分为校领导、机关人员、教师、学生四个级别,登录进去的网页内容大体相同,只是个人信息有所不同。其实,校领导存在业务分工不同,机关人员存在岗位职能不同,教师存在学科、专业、研究方向之分;学员存在培训层次、专业不同。二是服务功能比较单一。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发展到现在还停留在公告推送、个性化页面定制为主阶段,服务功能比较单一。在个性化页面定制方面,用户只能根据系统提供的模版,选择不同的页面风格、收藏自己常用的链接,个性化页面内只有常用的信息资源链接,却没有网站提供的不断更新的个性化信息,这使得用户的个性化页面实际上只起到了方便用户访问的收藏夹的作用。由于信息缺乏有效的共享,经常会出现在涉及教师基本信息时,教师每次都需要重新填写,教师每个月的工资、学生饭卡消费情况都不能从校园网上及时查询。三是服务质量普遍不高。高校数字化校园提供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存在着服务质量不高的通病。检索或推送出来的信息大都是分散的、原始的信息,没有进行深层次加工,没有进行归纳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专指、深入的个性化专题信息提供给用户。
1.注重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1)提高对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和条件,是实现高校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教学的保障。一方面数字化校园可将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绝大部分业务纳入其中,将各项工作流程实现统一化、规范化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由于各种人为因素造成的工作延迟和工作失误,促进和提高教学和科研的计划、组织、协调、评价等方面的工作,从而真正实现“以服务为中心”的管理理念,真正实现为广大教职员工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管理目标;另一方面,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进一步须优化教学资源,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学改革,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提供有利条件。因此,各级人员要提高对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它当作一项推动高校信息化建设,促进教学改革的系统工程,统一部署,制定出总体规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
(2)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数字化校园
可以邀请一些著名高校或专业公司的教授、专家,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对学校各级领导及教职员工进行数字化校园知识专题讲座,宣传数字校园给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带来的深远影响,从而提高全校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认识,了解数字化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组织领导机关、院系等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到一些数字化校园建设较好的高校参观学习,让他们切身体验在数字校园环境下教师如何开展教学,学生如何自主学习,以及数字校园给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带来的便利和效益。
2.健全组织机构,增强组织力度
(1)注重健全组织机构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涉及高校各个方面的全方位工作,必须建立一个跨部门的具有高度权威的稳定组织机构。这一权威机构的形成,一方面需要由院领导担任机构的领导职务,同时要赋予机构相应的权利,实现责权统一。应建立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小组、项目实施小组三级组织,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应有常设办事机构,如信息化办公室(通常设在教育技术中心),承担日常的事务性工作,赋予办公室一定行政职能,办公室领导由主管教学的院长兼任,人员构成要注意业务与技术融合。
(2)注重加强行政领导
实践证明,行政手段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具有强制性特点,以行政手段对相关工作进行调节和干预,比使用其他手段更为有效,要使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实施具有权威性,必须运用行政手段。通过强有力的行政规划、组织、检查、协调等工作,依靠各级行政领导来抓,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保证数字化校园建设有序推进,在实施中不受其他干扰。其中“一把手”的工作态度起到主导作用,他们落实工作的意识、能力、效果如何,直接影响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效果。因此,上一级的“一把手”要抓下一级的“一把手”,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的良好局面。
(3)注重完善监控评价
数字化建设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小组、机关业务部门每隔一段时间都应对照建设方案,逐项检查,掌握建设落实情况,寻找差距,实施有效的监督、控制。各部门对有关建设情况要及时反馈,通过组织渠道汇总分析,报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导小组,使其掌握了解全局工作进展,分析进度和质量,找出薄弱环节,并及时找到改进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3.抓好技术与业务衔接,确保建设质量
(1)实施项目管理建设模式
项目管理是信息系统建设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在深入调研、分析现状、明确理念的基础上,要打破职能部门之间的界限,合理利用资源,抽调不同人员成立项目建设与管理控制组,形成统一的团队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工作。技术人员要协助业务人员展开系统分析,主要内容可以分为目标分析、需求分析和功能分析。在此基础上技术人员应撰写相应的需求文档,尽最大努力使需求文档能够正确无误地反映军事人员的真实意愿,在需求调研与需求分析结束后,应通过需求评审方可进入系统设计与系统开发阶段。
(2)把好技术力量支持关
在选择合作公司时,不但要明确以教学信息化为核心,选择先进的面向服务技术方案,还要选择熟悉高校业务、具有雄厚技术力量、拥有丰富成功案例的公司。软硬件要从先进实用性、安全可靠性、开放灵活性、标准规范性、易管理维护性等方面加以考虑。
(3)加强业务人员与技术人员密切配合
业务人员与技术人员要理清项目建设不同阶段的配合关系,强化相互配合意识,建立多种沟通方式。
4.瞄准个性化需求,拓展信息功能
(1)对象区分突出个性化
网络环境下,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服务模式,个性化信息服务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就必须得到用户支持,即能够吸引用户接受个性化信息服务,使用个性化信息服务功能。而吸引用户接受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第一步就是细分不同用户,增强对用户的信息需求分析,突出个性化,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学校领导应按业务分工来进一步加强个性化信息服务,因为业务分工不同其信息需求不一样。机关首先按部门来提供信息服务,同一部门按岗位来分,因为不同的岗位需求不同,各自所需信息服务内容关注点不一样。教师和学生应按学科、专业、研究方向进一步细分。只有把人员细分到位,有针对性地主动提供不同信息,才会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个性化信息服务建设中来,个性化信息服务才会为教学科研提供强大的支持。
(2)信息门户展示个性化
内容上,门户应集成更多更好的功能,这些功能不但可以分类管理,而且可以按需组合;形式上,应提供更好的个性化支持,不但要有更丰富的页面模版,而且用户还能自定义页面内容,调整页面显示风格;交互模式上,应提供可定制的信息推送和自主服务;访问方式上,应提供更多类型的客户端支持,具体而言,就是要实现单点登录、统一身份认证,个性化使用环境,信息发布与推送,实现信息的综合高效检索等功能。
(3)信息资源满足个性化
信息资源是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基础,应该从强化信息资源内容建设、改进信息资源的整合与组织两个方面着手。具体而言,就是要以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为契机,加大高校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特色数字信息资源库以及专业导航数据库等建设;根据本校的学科专业特点、教员、学员反馈的信息需求,采取相应的技术、管理方式和措施,将分散、无序、相对独立、不同标准的资源进行规范科学的整理、类聚、融合和重组,使其形成一个功能完备、结构科学的新的有机整体,建构一个效能更好、功能更高的资源体系,实现1+1>2的系统功能。[3]为师生提供全面深入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支撑系统、信息资源建设以及保障机制建设等多个方面,不仅要认识到位、技术到位、措施到位,而且要不断创新发展,只有这样数字化校园建设才能步入可持续发展之路。
[1]陈云昌,郭振安,冯锐.军队院校教育信息化基础研究[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5:26.
[2]李春兰,周增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7).
[3]顾瑞,李爱英,卢加元.高校信息资源整合的必要性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5).
TP315
A
1673-8454(2011)21-0022-04
(编辑:隗爽)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