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蒋东兴 ,顾 涛 ,宓 詠 ,郭清顺 ,种连荣
(1.清华大学,北京 100084;2.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3.复旦大学,上海 200433;4.中山大学,广东 广州 510275;5.北京大学,北京 100871)
“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信息化建设”(简称“小金教工程”)是为全面提高教育公共服务能力和教育管理水平,由教育部组织建设的教育信息化重大项目。建立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的信息化支撑平台,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提供管理决策支持和信息化技术保障,对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强化教育服务,加强教育监管、推进教育管理创新具有重大的意义。为做好小金教工程建设,教育部专门成立了小金教工程总体技术组,采用信息资源规划的工程化方法,对该项目进行顶层设计。
信息化顶层设计是从全局的视角出发,站在整体的高度,以信息化的思维,全面分析机构的各项业务,建立该机构的业务模型、组织模型、信息系统模型(功能模型、数据模型和用户模型),并结合该机构的信息化现状,设计出信息化总体技术方案与路线图。因此,总体技术组在开始顶层设计时,先确定了小金教工程顶层设计的目标:
1.梳理业务流程:从教育部教育服务与监管业务中梳理出部门内部流程及跨部门流程,并进行规范化的描述,特别是要对全域信息流以及主要业务的信息流进行全面分析,形成全域业务模型,为业务流程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2.建立信息系统模型:根据业务模型,建立能够支撑业务运转的信息系统模型,包括数据的产生、数据的组织(数据模型);管理这些数据及支撑业务运转的信息系统构成(功能模型);数据之间、信息系统之间、数据与信息系统之间的关联(体系结构模型)、信息系统与业务部门之间的关联(机构视图)、以及用户分类和用户能够访问的内容(用户模型)等,为建立较完备的国家级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以及覆盖教育质量、学生流动、资源配置和毕业生就业状况等监测分析系统的统一信息化支撑平台提供指导;
3.促进业务流程优化与服务整合:以教育服务的最终用户需求为中心进行服务整合,对相关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形成全局畅通的信息流,促进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的管理水平、管理效率与服务质量的提高;
4.设计统一的技术架构,规划统一的基础保障环境: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信息化建设需要有统一的技术架构为指导,需要有统一的基础保障环境为支撑,这是建成数据集中、应用集成、基础设施整合、标准规范、安全高效的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信息化支撑平台的技术基础,顶层设计要为项目设计统一的数据架构、应用架构、软件架构、安全架构和基础保障环境;
5.设计支持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与建设运行机制:信息系统建设一直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设计一套良好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机构、管理模式和建设运行机制,才能确保总体规划与顶层设计的落实与实施,才能保障教育电子政务平台的良好运转与可持续发展。
建立清晰合理的业务模型是信息系统建模的先导性工作。本次顶层设计首先基于对我国教育管理层次、业务职能以及主要业务信息流的分析,以学校、学生、教师三类主体为主线,对教育管理业务进行关联、归纳、整合,建立了教育事业管理的业务模型,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教育服务与监管业务模型
教育事业管理业务主要包括教育业务监管和公共服务两方面。业务监管包括对学校、学生、教师的三个业务主体的管理,教育统计与涉外管理两个涉及全局的业务管理,以及教育经费、科研、学位等若干专项业务管理。其中,学校管理是最基础的部分,它与教师和学生管理工作都有直接关联,包括标准设置、教育经费、教学与科研、学科专业、校舍仪器设备以及学校评估6个方面;教师管理包括教师培养机构管理、师资队伍培养、教师资格认证、教师管理与培训、师德建设、评审表彰等;学生管理包括招生计划、招生管理、学籍管理、资助管理、学历认证、就业管理;涉外管理与服务是业务工作中比较独立的一部分,它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管理与服务:出国留学、来华留学、外籍教师、涉外监管;教育统计与决策支持则是基于学校、学生、教师三个业务实体进行的各类统计与信息服务。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公共信息服务、学历学位认证服务、就业服务、招生服务、学生资助服务等方面。做好业务监管是做好社会公众服务的基础,而公共服务直接联系社会公众,又能促进教育业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具体地,业务模型可以采用“业务分类-业务过程-业务活动”三层结构来描述,每一类业务都由若干个关联的业务过程组成,每一个业务过程又由围绕着某一管理业务的多个业务活动构成。表1给出了小金教工程的部分业务模型描述。
稳定的数据模型是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基石,主题数据库设计是构建数据模型的关键。主题数据库面向业务主题组织数据,实现基础信息的共享(不是信息私有或部门所有),数据一次一处输入、多次多处使用,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通过主题数据库的划分,可以描述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信息化过程中涉及的主体数据对象,指导后续具体的信息系统开发设计。
依据小金教工程建设目标和对教育事业管理业务的分析,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的主题数据库分为基础信息主题数据库、业务管理主题数据库和统计主题数据库三类共14个主题数据库。
表1 业务模型描述(部分)
基础信息主题数据库描述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信息,为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的管理业务和数据的统计分析与综合利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的基础信息数据库按照学校、学生、教师三条线索进行组织,考虑到各级教育的管理不同,又划分为基础教育、中职教育、高等教育三个层次。因此,形成基础教育学校、学生、教师,中职教育学校、学生、教师,高等教育学校、学生、教师九个教育基础信息主题数据库。
业务管理主题数据库描述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的专项业务信息,为各项专项业务的服务与监管提供数据支持。依据对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的业务分析,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管理、高等教育招生计划、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以及涉外管理作为专项业务,分别建立四个业务管理主题数据库。
统计主题数据库描述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的统计决策信息,具有以基础信息数据库为基础及为各项业务提供决策支持的特殊性,并涉及全局业务,因此单独建立了教育统计主题数据库。
主题数据库面向业务主题组织数据,业务的关联性决定了各个主题数据库之间存在着各种关联关系,正是这种关联关系,使得各主题数据库能够集成起来构成统一的主数据库,而不是一个个分离的“数据孤岛”。
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主题数据库覆盖教育服务与监管的核心业务数据,并且通过统一的学校、学生、教师代码的编码,各级各类学校、学生、教师的主题数据库分别构成了全局集成的学校、学生、教师基础信息数据库;同样,由于学校与学生、教师信息之间的关联,各级教育的基础信息主题数据库可以在逻辑上构成集成的基教基础信息数据库、中职基础信息数据库和高教基础信息数据库。图2描述了各主题数据库之间主要的数据关联。
图2 主题数据库关联关系
具体地,数据模型可以采用 “主题数据库-数据主题-数据实体”三层结构来描述,每一个主题数据库都由若干个关联的子数据库(数据主题)组成,每一个子数据库又由围绕着某一主题的多类业务信息 (数据实体)构成。表2描述了小金教工程部分主题数据库组成情况。
表2 主题数据库组成(部分)
功能模型是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依据。根据对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的业务需求分析,将小金教工程信息系统分为基础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业务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教育统计信息系统三类共18个信息系统,如表3所示。
表3 小金教工程信息系统列表
基础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学校、学生、教师等基础信息的管理,为教育服务与监管各类信息系统提供准确、全面、权威的统一基础数据,满足教育部各司局加强教育监管与服务的需求,其中,重点考虑了对于教育师资的统一管理。因此,形成基础教育学校管理、学生学籍管理,中职教育学校管理、学生管理,高等教育学校管理、学生学籍管理以及教育师资管理七个基础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
业务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实现对教育服务与监管业务的支撑,为教育部各职能部门加强业务监管提供有效的支持,同时满足教育公共服务的最终用户的需求,实现各类教育管理与服务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提升教育管理公共服务水平。结合“强化教育服务,加强教育监管”的目标,在信息系统设计中还重点考虑了对于学生资助的统一管理、对涉外管理信息系统的整合,并根据业务分析情况增加了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管理系统、中职教育教学实训管理系统。因此,形成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管理、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管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与教育评估管理、高等教育招生管理、学生资助管理、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学生学籍学历信息服务与认证、教育涉外管理、全国中小学校舍信息管理、中职教育教学实训管理等十个业务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
教育统计信息系统基于各级各类教育基础信息数据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与综合利用,从而掌握教育总体状况,因此,单独建立教育统计信息系统,为教育管理与宏观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具体地,功能模型可以采用以“系统-子系统-功能模块”三级结构来描述,每一个系统独立支撑完成一项管理业务,由若干个支持关联业务的子系统组成,每一个子系统又由围绕着支持某一管理业务的多个功能模块构成。表4描述了小金教工程部分功能模型组成情况。
信息化顶层设计的成果是后续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指南,各信息系统建设能否遵循顶层设计建立的系统模型与技术架构,是建立整合、集成的统一信息系统的关键。当然,顶层设计也需要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条件和需求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小金教工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后,为了进一步强调教育事业管理业务按照学校、学生、教师三条主线索进行组织的特点,对其功能模型进行了优化,调整为教育规划与决策支持、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学校管理、其他业务管理五类信息系统,各类信息系统再按照不同教育阶段或者业务特点划分为20个系统,并决定原则上不再增加,新增需求尽量作为某个信息系统的子系统出现,这对更好地发挥顶层设计成果的指导作用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表4 功能模型组成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