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罗维源
(福建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福建福州350003)
互联网教育舆情服务实践探索
罗维源
(福建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福建福州350003)
本文通过介绍网络舆情的涵义及特征,讲述了网络舆情对教育系统群体性事件的影响,最后,主要论述了基于网络环境下教育舆情服务对策。
互联网;教育舆情;服务实践
所谓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国家管理者制定和推行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工作措施,以及影响民众利益及主客体利益关系变化的事件、人物等)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执政者及其所持有的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1]互联网诞生以后,随着人们向“互联网空间”的移民,舆情形成、发展的空间也开始拓展到互联网这个新的公共领域。网络舆情就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发生在互联网空间中,围绕一定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所引发的网民和其他社会公众社会政治态度重大变化及其舆情传播、影响的态势。
由于互联网本身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发散性、交互性、即时性、超时空性、渗透性等特点,网络舆情呈现出一些区别于现实舆情的特征:直接性、随意性、及时性、多元性、倾向性、突发性、隐蔽性、偏差性等。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教育系统师生尤其是广大学生成为网络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主体。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体制和教育体制变革转型的过程中,在信息传播网络化的背景下,网络舆情的发生和传播与教育系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呈现出相互影响、放大的严峻态势,网络舆情对教育系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扩散已经产生了普遍而重大的影响。而教育系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轻则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科研秩序,重则影响社会的稳定。研究表明,近年来,几乎所有的教育系统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网络信息的传播,网络舆情成为教育系统群体性事件屡屡产生和扩大的“导火索”和“催化剂”。准确把握网络舆情的内涵、特征以及探讨其对教育系统群体性事件的影响,积极展开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处置工作,对于维护教育系统的稳定,保障其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以及构建和谐校园都具有重要意义。
1.开发和应用互联网舆情监控系统,提升监测工作的有效性
对教育网络舆情进行监测分析是为准确把握教育系统网络舆情的内容、导向、发展趋势,将最新情况及时反映到有关部门和领导,提供网络舆情方面决策支持。面对网络舆论的海量信息,不能单纯、简单地依靠网络舆情监测工作人员人工浏览、搜索、处理信息,还应该积极开发和应用互联网舆情监控系统。通过信息系统来进行舆情的采集、存储、分析和处理,有效地做好不良网络舆情监测、处置、引导工作,从而极大地提高对不良网络舆情预警的效率,积极化解网络舆情危机。
(1)硬件平台规划与实现
为了构建一个安全性高、稳定性好、可扩展性强的全省教育舆情监测平台,我们硬件上采用了4台服务器完成舆情监测的基础平台搭建(图1),分别为1台采集监控服务器,1台内容分析服务器,1台数据库服务器,1台备份服务器,现有系统在规划设计上已为日后的扩容预留了接口。具体实现上我们采用了IBM Blade HS21刀片式服务器。
(2)系统规划与实现
互联网舆情监控系统,是一套综合利用信息采集技术、信息检索技术(互联网搜索技术)、网站内容管理技术、信息智能处理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基于关键字,通过对互联网信息自动采集抓取、分析聚合、分类管理,专题监测、热点事件追踪,关联分析,相似搜索与消重,网站数据库开放访问等,实现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处置等需求,形成与网络舆情相关的简报、专报、报告、图表等结果,为全面掌握网络舆情动态做出正确舆论引导,提供分析决策依据。
系统通过信息采集器完成信息采集,实现信息采集时效性、正确性、充分性、完整性。通过Web程序和关系型数据库存储、处理、展示信息。实现支持关键词采集并智能提取有效信息,全天候监控采集抓取,舆情编写、统计、分析、检索、反馈、批示等主要功能。覆盖舆情采集、舆情加工、舆情服务、评价反馈全生命周期过程,具备完备的舆情工作管理功能(图2)。
2.建立网络教育舆情处置网上协同办公、网下联动的应急处理机制
(1)网上协同办公
搭建舆情门户。舆情监控系统采集、分析、处理后的信息,通过Web程序和关系型数据库在页面展示出来,供最终舆情使用者访问。领导和综合、宣传(稳定)、安办、网络(信息)中心、业务处室等主要网络舆情处理部门可在同一网络平台上处理、分析舆情信息。不再依靠纸质材料传递信息,领导可直接在系统上批示,舆情信息流在办公网络上快速流转,提高了舆情利用的效率。
此外,对接政府网站政民互动模块,通过政府网站数据库开放访问,将网站上领导信箱、监督投诉、评议调查、网上咨询、民意征集、留言板等栏目中网民零碎、直接的舆情耦合到舆情门户,实现相关舆情统一平台分析、处理。
建立工作角色。根据组织和工作的需要,灵活建立工作角色(浏览、编写、管理、领导等角色),并设定用户和角色的对应关系。不同的用户和角色登录后访问的内容有所不同,灵活适应不同机构的复杂要求,满足机构授权的需要,构建舆情权限体系,保证其舆情工作的安全性和可管理性。
开通短信提示、个性化定制、邮件订阅功能。通过配置,将加工后的舆情及时用短信的形式发送给领导,必要时,通过教育手机快讯平台下发图片、图表等,满足移动办公需要,使领导可以第一时间直观获悉网络舆情。而个性化定制和邮件订阅,主要是根据部门及下属单位要求,分类定制舆情信息,通过订阅获取舆情邮件自动送达服务,实现个性化和及时便捷的舆情服务。
(2)网下联动的应急处理机制
在基于网络的舆情发生后,要快速反应,积极应对,尽可能遏制教育系统群体性事件的恶性蔓延,将其影响降到最低。网下联动的应急处理机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制定演练教育系统网络舆情应急预警方案。针对教育系统影响力重大的各种类型事件,制定周密的网络舆情应急预警方案。例如,《福建省校园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网络与信息安全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制定后,针对预案内容进行必要的演练,通过培训和演练,培养应急队伍协同能力,熟悉应急工作流程,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并改进预案。
分工合作,部门联动,主动做好网络舆情处置工作。在网络舆情的处置过程中,要整合内部相关资源,明确部门职责,形成合力,集中力量处理好网络舆情涉及的事件。建立并完善网络舆情通报机制,对于部分舆情有关教育部门还无法完全分析、处置,必要时,要与宣传、网安、工商、文化、网络运营商、媒体等部门沟通联系,提供相关网络舆情,发挥部门各自职能优势,为网络舆情处置争取宽松外部环境。网络舆情涉及事件处置后,首先要上网公布、反馈处理信息,开展评论和引导,消除事件对教育系统的影响。开展舆情评估,总结教训、完善预案。将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处理的细节、方法详细收录到应急预案中,并及时总结事件处理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从目前的实践来看,规划、应用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建立网络教育舆情处置网上协同办公、网下联动的应急处理机制,对主要新闻媒体,省内院校网站、论坛、贴吧、博客重点监控;对领导关注的大事、要事进行监控,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基本满足了进行舆情的采集、存储、舆情分析和处理需求,促进有效地做好不良网络舆情、分析、处置、引导工作。
[1]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9.
[2]吴明友.校园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08,(12).
[3]陶建杰.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初探[J].青年记者,2007,(15).
(编辑:刘轩)
book=76,ebook=92
G434
A
1673-8454(2010)08-0076-0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