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时间:2024-04-24

李琬

(哈尔滨医科大学生物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哈尔滨 150000)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李琬

(哈尔滨医科大学生物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哈尔滨 150000)

科学素养是建立在人的素质和科学素质上的高层次修养。科学素养是科技创新的根基。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素养,是高等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教师应将科学素养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尤其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科学素养;科技创新;课堂教学

一、科学素养的内涵

素养即一个人的修养,包含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及能力等要素。拓展开来,素养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科学素养及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诸多方面。科学素养是一个融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等多种因素为一体的复合概念,是建立在人的素质和科学素质上的一种高层次修养。我们这里所说的科学素养,指的是主体在从事学术科研活动时,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科学理论、科学概念、科学知识,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识别问题并根据证据得出结论,从而理解自然界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改变,以及做出相应的决策的内禀特质及能力。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尽快造就国家科技创新急需的栋梁之材的迫切需要,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客观要求。高等学校教师应遵循科学素养培养的规律,将其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引领学生自觉增强自身的科学素养,夯实科技创新的基础。

二、科学素养是科技创新的根基

1.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创新是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理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的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当今,全球创新浪潮给世界带来深刻变化,全面影响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乃至文明进程和国家兴衰。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将创新列为我国发展理念的首要,并将其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2.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泉。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实践空间和认知范围。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是人类的创造性活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动力。新的历史时期,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实力最关键的体现,是社会活力的标志和国家发展的关节点。正如***同志所指出的那样:“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因此,党的十八大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加快各领域科学创新。

3.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说到底,科技创新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性活动,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一切科技创新活动都是人做出来的。科技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必须倚仗人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科技创新的根本和基础。当今世界,是一个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需要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世界。没有全民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的科技创新大军,就难以创造出高水准的科技成果,就难以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科技竞争实力的重要体现。公众科学素养是评价一个国家国民综合素质、科技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直接关乎综合国力,关乎建设创新型国家。

三、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是高校教书育人题中应有之义

1.“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我们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国家需要当代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用人单位更需要创新型人才。

2.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高等学校作为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场所,具有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使其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得以全面发展的责任和义务。这其中,科学素养的培养乃题中应有之义。***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是高等学校教书育人的重要方面。

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以科学知识、技能的掌握和积累为基础。根据科学素养的经常修习性和平常养成性,科学素养的培养是长期的、缓慢的、全方位的,不可操之过急。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场所、重要阵地。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科学素养培育的有机结合、渗透,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科学素养的陶冶。高等学校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造就科技创新人才的重大使命。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自觉将教学内容与科学素养培养有机融合,并注意方法上的灵活性和形式上的多样性,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科学素养的培养。

2.在科学素养中,最核心部分是科学世界观。有了科学世界观的指引,人们才能在科技创新中找到正确的方向和正确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人们对一切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思维工具和行动指南。恩格斯深刻指出:“不管自然科学家们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坏的时髦哲学的支配,还是愿意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的支配。”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因为只有它才能为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发展进程,为自然界中的普遍联系,为从一个研究领域到另一个研究领域的过渡提供类比,并从而提供说明方法。”***同志也多次强调:“首先要学哲学,学习正确的观察问题的思想方法。如果对辩证唯物主义一窍不通,就总要犯错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这个基本点,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并用来指导科技创新实践。

3.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科技创新的基石和先决条件,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创新思维,是指人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进行有价值的求新探索,从某些事实中寻找新关系,提出新答案的过程。创新思维是人类独有的思维,是人类智力的核心。要想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中取得突破,有所建树,关键在于能够发现问题,而发现问题的基础则在于创新思维。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正是由于创新思维对科技创新所具有的独特的推动和加速作用,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其作为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中之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要着重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尽快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4.科技创新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在科学素养的构成要素中,知识的积累尤为重要。厚积方能薄发,知识积累的程度是科技创新的先决条件。如果一个人知识贫乏、单一、老化,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就很难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何谈改进和创新。科技创新是对前人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即对已有信息再加工的过程。只有汲取人类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知识精华,才能在继承中不断“否定”,推陈出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善于学习,不断扩展知识面,不但要宽,而且要厚,尽可能多地增加知识储备,并增强获取新知识的热情和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科学素养,不断地创新和突破,为中国科学技术占据世界科技前沿做出应有的贡献。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高等学校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培养大批卓越科技人才的客观需要,是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科学素养涉及的多种因素,说明了科学素养的养成、培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因而,高等学校教师要更好担起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自觉地、坚持不懈地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这一工程落到实处,收到显著效果。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

[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3]此书编写组.新思想 新观点 新论断 新要求[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 [4]张忠元,张强,向洪.创新人才学[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编辑/周洋)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