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时间:2024-08-31

李守可,韩冬梅

(1.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社科教学部,江苏 南通 226010;2.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信息系,江苏 南通 226010)

0 引言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生态学研究以其新的视野、新的思路、新的方法,以系统论和整体观用联系、全面的理念对教育生态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系统生态分析,对教育在宏观、中观、微观等方面发展上的偏颇提供了解决的生态依据;用教育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视野全面分析了教育生态的结构和功能,一定程度上调控了教育内部与外部的生态失衡问题,促进了教育的协调、持续与和谐发展;借用教育生态的原理和规律,揭示了教育生态的本质和运行机制,将教育的多维超空间生态位进行了定位,并发挥出了不同层次的教育多维效益。用教育生态学已取得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理性审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一大趋势。尤其是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前所未的高度之时,用教育生态理念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内核,也日渐衍生出一个崭新的学科。从本质上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自然生态一样,也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任何一个生态因子的断裂或破损,都会引起生态链的“蝴蝶效应”,从而引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危机。因此,必须以整体观、系统论、协同论的视角将教育生态学的理念与观点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之中,构建符合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合理、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生态内涵

1.1 衍生走向多维:教育生态学概念

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首次提出了生态学的概念,即生态学是主要研究有机体同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1966年,美国教育家阿什比首次提出了关于高等教育生态学(ecology of education)的概念。在其著作《英国、印度和非洲的大学: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里,他围绕“适应”的主题,从生态学的视角对英国、印度和非洲的高等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976年,美国教育家、前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A.克雷明在其所著《公共教育(public education)》中率先全面分析了教育生态学(ecology of education)的概念,在其中的第二篇《教育生态学探讨》予以了专题论述。

70年代,国外教育生态学迎来了发展的黄金周期,且呈现两个发展趋向,一是众多学者着重从教育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如费恩的《公立学校的生态学》(The Ecology of the Public Schools),重点研究了学校与社区之间的生态关系;坦纳的《生态学:环境与教育》(Ecology,Environment and Education)和沙利文的《未来:人类生态学与教育》(The Future:Human Ecology and Education),重点研究了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视野下人类生存环境和教育的关系。二是一些学者重点研究了教育的格局、区域、资源分布等问题,如英国的埃格尔斯顿的专著《学校生态学》(The Ecology of the School),着重分析了教育的生态资源构成、分布与分配等问题。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向纵深发展,此时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为卢莱西和威廉斯、古德来德和鲍尔斯。卢莱西和威廉斯共同合著了《教育、生态学与发展》;古德来德首次提出学校是一个“文化生态系统”概念;鲍尔斯在较短时间内连续出版三本专著(含合著),他既研究了宏观层面的教育、文化等生态危机,也研究了微观领域的课堂生态问题,研究成果比较丰富。

我国教育生态学研究起步较晚。其中港台的研究早于大陆,如方炳林(台湾)的《生态环境与教育》、李聪明(香港)的《教育生态学导论》等。大陆已出版的偏重基础教育研究的有三本教育生态学专著。国外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思想研究大多结合了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等学科角度进行,形成了不少思想流派,提出了许多观点,这些蕴含着丰富生态理念的教育思想,为教育生态学视角下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思想资源。同时,在国内思想政治教育学者的努力探索下,通过赋予高等教育和其子系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生态特性,开辟了研究该领域的一条新途径,这种富有新意的思考具有很深的启发性,为在教育生态学视角下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总的来说,教育生态学是依据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的规律,揭示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概括地说,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1]

1.2 共生走向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概念

复旦大学邱柏生教授是我国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概念的先驱。他指出在生态分析的视野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处于一个由众多社会因素构成的、发生着广泛联系并具有整体综合效应的生态系统之中,而其本身又构成一种生态系统,同时这种生态系统又随时随地与教育系统其他要素(子系统)大量发生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关系和交互作用。在这种交互作用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追求着本系统运作的优化状态,更关注整个生态系统的“整体生态平衡。”[2]

科学、正确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概念是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前提,也决定着研究的内容和方向。从教育生态学概念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学的概念出发,可以延伸阅读出高校思想教育的内涵,从不同的层面进行分析,其所包含的内涵也不同。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是社会生态的子系统,是社会生态的一个分支,主要承担着大学生和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社会生态的各种生态因子与环境会对其产生生态影响;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是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运行、变革将直接影响其生态系统的运行效果;再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又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内部所包括的诸如硬件设施、体制机制、考核评价等是否能够客观满足或适应自身的发展,也影响着其生态系统是否能够平衡。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顺畅运行,必须得益于系统内部的各生态要素的协调整合。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这种协调整合并不是一帆风顺,一马平川的,其也面临着冲突与缺失的生态危机,如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的恶化、体制机制的缺失、信息交流的不对称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失衡和生态运行机制的倾斜,从而最终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有不同序列,如以大小划分,可以分为宏观生态环境、中观生态环境和微观生态环境;以纵向影响划分,可以分为历史生态环境、现实生态环境和潜在生态环境;以横向影响划分,可以分为社会生态环境、家庭生态环境、学校生态环境和虚拟生态环境。本文主要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横向生态环境进行分析。

2.1 包容与镶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生态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置身于社会发展的宏观进程之中,社会变革的发展推动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生态环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宏观流动与扭转,这种外围的生态涌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跟步伐,与时俱进,在生态系统构建中要充分考虑社会生态的影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渗透社会生态因素。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逐步融入到了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格局之中,并逐渐进入一个深化改革和巨大的社会转型之中,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繁荣的同时,外来各种经济、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与我国的现实相互交织、冲击、碰撞,所带来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这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意识、思维方式和社会心理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这些消极的价值影响或多或少都会辐射到高校,甚至一定程度上会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引导与价值树立,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积极传导社会的主流价值倾向,另一方面要积极防御潜在的负面社会生态因素,以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有一个正常、有序的生态圈内。

2.2 沿袭与导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生态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生态环境是近年来被忽视的生态影响因素。更多人认为高校大学生入学后脱离了家庭教育的环境,其相应的影响作用也被隔离与弱化。但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运行过程分析,教育的影响作用有一个以小积大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方面,大学生在品德形成、价值观确立、社会认知、理论训化等方面成熟而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素质的形成长期以来伴随家庭教育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起到一个强化巩固、方向引导、宏观指导的作用,它的教育正效果的形成,离不开从家庭教育中传导下来的接力棒;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依然离不开家庭教育生态环境,因为大学生思想观念上的变化、社会道德认知、对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认识的潜在,最了解的人莫过于父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与家庭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形成足够的合力,才能真正将社会上普通存在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道德失范、对国家和社会的馄饨认识规避掉。

2.3 内生与凝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校生态环境

学校生态环境是指学校中各类人员进行以教与学为主的各种活动所依赖的种种物理因素与社会因素,学校生态环境也是复合生态环境,学校生态环境与生态主体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并以此构成学校生态系统,也就是说,学校生态系统是一个由人、活动、环境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构成来看,其主要包括校内思想政治教育软硬环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学生社会实践、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思想校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软硬环境主要是指校园内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校园自然环境整洁、和谐、优美,充满生机,品味高雅,能够充分体现现代化、特色化、人文化和生态化的特征的校园环境能够提升大学生的自然品味和环保意识,增强身心的愉悦感;能够体现历史厚重性、人文趣味性、品牌特色性等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够通过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影响学生的审美情况,帮助学生具备积极向上、乐观有为的正确思想观念和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的主客体、课堂内外环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境之间要保持交流的生态平衡,才能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具有“大思政”格局,学生的社会实践要融合到管理环境、班级环境、社团环境、宿舍环境和志愿活动环境之中,这是发挥大学生自我构建良性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运行的重要手段。心理健康教育则以内外结合的方式体现出环境的教育作用,外在主要是以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素质拓展、心理排解与引导为主,活动的效果要逐渐转化为学生的健康人格和符合社会需求的社会人与职业人。

2.4 外延与潜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生态环境

教育生态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在宏观上主要表现为径流,即比较明显的迁移;但在微观上表现为潜流,即不明显的潜移。教育生态的迁移和潜移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虚拟生态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伴随现代社会逐渐向网络化、信息化、虚拟化的发展,现代大学生以高度的参与、频繁的接触成为了虚拟生态环境的主力,它们的成长与成才已完全融入到了这样的生活之中。网络虚拟环境以其互动性、即时性、广泛参与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沉溺之中,但虚拟环境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负面影响,如网络群体事件、虚假新闻泛滥、道德陷落的典型放大,甚至世界上一些对我国怀有敌意的国家,在网络上进行的意识形态攻击等各种垃圾信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高度重视虚拟生态环境,在正确认识网络信息、及时进行信息处理、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构与平台等方面要加大力度,以保障虚拟生态环境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不但要正确分析所面临的各种层面的生态环境并加以优化,而且要以正确的方式解决其生态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问题、矛盾和冲突,从而从根本上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系统能够以和谐、协调和可持续的方式运行。

3.1 遵循教育生态的社会可控性,提升教育主体的能动性

教育的生态系统具有社会可控性,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优化要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性,加强教育主体的生态建设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切实掌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循环再生、协调共生、持续稳生”的教育生态规律,并在不违背该基本生态规律的前提下,利用规律,创造性地制造积极有利的条件,协调、控制系统内外的各种生态因子,以实现系统内外各因子的合理化、最优化整合。[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作为一个人工系统,它的构建与运行需要教育主体功能的充分发挥,总的来说,一是要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领导体制与管理机制。高校党委不但要建立相关的领导机构,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划、执行、监督、评价,而且要充分调动系统内各生态主体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增强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逐步形成条块结合、网状运行的全员参与、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二是要按照合理的比例编制选拔、配备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遵循“精心选择,强化培训,严格管理,放手使用”的原则,创造性的开展班主任、辅导员选聘、培养和考评机制,建设了政治素质好、精通业务、热爱思想政治工作的朝气蓬勃的班主任、辅导员队伍。三是要提高高校党团组织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和广度,整合党团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他们与大学生接触最多、了解最透的工作优势,从大学生入校起就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

3.2 遵循教育生态协同进化性,注重教育客体培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协同进化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优化应遵从协同性原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树立以教育客体为中心的生态理念,充分调动和激发教育客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中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及系统之间的协调共生。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要转变过去权威或霸权意识,以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将大学生视为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中最活跃、最具有个性化的变量,采取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又能够被被大学生群体所接受的教育生态行为。二是要充分尊重教育客体的独立性、选择性,由给高校提供生硬、晦涩的理论灌输转变为“指导学生在对各种道德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社会价值进行分析、比较和鉴别的基础上,结合个人道德现状,自主、合理地选择个人的道德取向及遵从或拒斥的道德规范”。[4]三是要尊重教育客体的差异性,从大学生的智情商水平、思维方式、认知水平、社会经验、专业差别等诸多生态因子上的微观差别着手,充分考虑他们的实际生态位、潜在生态位和意愿生态位的现实,对不同的大学生群体实施不同的教育方式,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态链的上下贯通。

3.3 遵循教育生态的生态链法则,改善教育介体功能

与自然界的生态链不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链不仅有基于能量流传递摄取的关系,更多的是知能的富集与情能的汇聚,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优化要遵从生态链的法则,在教育过程中要建构合理的载体,不断改善介体的生态功能。但在长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由于衡量教育的评价体系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介体与大学生的“零缝隙”衔接及有效应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需要警惕。一是要科学规划与设计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材。作为承担着主渠道作用的思政课教材,其编撰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接受性直接影响着教学体系能否转化为价值体系,要充分尊重广大高校的教师意见与建议,从大学生的实际理论认知的实际出发,设计出既能涵盖我国的基本历史与理论体系,又能够被广大大学生接受、爱学、乐学的教材体系。二是发挥高校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广大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意愿为着重点,将大学生的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与课堂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贯通教育生态的渠道,形成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教育的综合力。三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一方面要继续发挥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作用如宣传栏、校园网、社团组织、志愿服务队、校园文化活动等,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的利用新媒介,如QQ群、微博、微信、飞信等,从而不断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附着力。

3.4 遵循教育生态的动态平衡性,完善教育环体配套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性,要求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优化应遵从平衡性原则,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注重保持其结构与功能、物质与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动态地寻求该系统的综合平衡、运行高效、功能优异及其与社会环境的良好协同,最终实现系统的全面、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体配套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处于生态上游,它的影响是即时性与潜移默化结合在一起的。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部门与管理者要内化和培植教育生态理念,形成新颖而又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观念,并以先进的生态理念作为先导,确立科学、规范、有效的生态方法与形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坚定的予以执行;二是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财、物的充足投入,为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提供单列的发展序列和宽裕的发展空间,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系统运行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和人力资源;三是新型多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嫁接与导入,不断将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既符合国家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又能够体现大学生价值和成长要求的价值理念引入到高校,以引起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共鸣,并认可其时代价值和个人成长价值。

4 结束语

教育生态学学科介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进行研究,交叉学科研究的深化和细化将能够逐步发现并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困难。但要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体系建构起来并应用于实践,这还需要学者同仁给予更多的关注与研究,以最终推动建立和谐、可持续和可再生的生态系统。

[1]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邱柏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王春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研究—以合肥地区为例[D].合肥:安徽大学,2010.

[4]吴康宁.教会选择—面向21世纪的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基于社会学的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3):10-1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