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朱有祥, 李丽娇
(昭通学院 a.马克思主义学院;b.党政办,云南 昭通 657000)
清代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1]1“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1]53治学之道在得入学之门径,门径得当,则读书相对较宜;门径不得当,则读书相对较难,而目录之学即入学之门径。传统经史子集等经典文献的研究,离不开目录学的引导;现代文史哲、理工医等学科的学术研究,开宗必有文献综述,实亦为简要目录之学。学习《周易》,首先要从源溯流,对易学史有一个基本了解,这就需要我们对历史上的易学人物、易学文献、易学文化有全面的掌握。其中,有一项最为基本的功课是梳理周易文献的版本目录,即《周易》目录学。只有对所有周易文献进行“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理其版本书目,条其源流变化,明其思想派别,方能治好易学及易学史。
《易经》被称为群经之首、三玄之冠、大道之源,产生于殷周之际。东汉班固认为它经历了“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汉书·艺文志》)三个阶段三个时期,现代哲学史家、易学家朱伯崑先生也认为它经历了三个阶段:《周易》《易传》和易学[2]585。《周易》主要包括64个卦象、64条卦辞和386条爻辞。《易传》,又称“十翼”,是最早最系统解释《周易》文字系统和符号系统[3]11-20的专门著作,包括《彖传(上、下)》 《象传》(《大象传》和《小象传》)《文言传》《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七种十篇。自西汉武帝立《五经》博士后,《周易》被儒家奉为圭臬,成为一项专门研治的学问,即为易学。易学就是汉代以后对《周易》经传作出种种研究和诠释、再研究和再诠释而形成的观点和学说,包含所有注疏解说《周易》的人物、著作和理论体系。若从立《易学》博士开始算起,易学已经产生了二千多年了。每一阶段、每一时期的知识分子根据当时面临的时代问题,用不同范式注解《周易》,试图用《易》解释世界,改造世界,相应地也产生魏王弼《周易注》《周易略例》,唐孔颖达《周易正义》、李鼎祚《周易集解》,宋邵雍《皇极经世》、朱熹《周易本义》,清王夫之《周易内传》、李光地《周易折中》、焦循《易学三书》等易学著作。历史上的易学著作汗牛充栋、不计其数。据周玉山先生对古今各种史志、藏书及专题目录的统计,历代易学著述多达6 000~7 000种,其中现存于世近3 000种[4]。晚清以来,随着社会制度的嬗变、思想观念的革新、治学方法的创新,以及出版报刊行业的快速发展,每年出版易学方面的理论专著和发表的学术期刊更是不胜枚举。吕绍纲先生收录了民国初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80年间140余部易学著作,1 230余篇期刊论文[5]108-110、1224-1283。王雪撰写的研究生论文《当代易学研究文献论》,统计了从1949~2009年新中国60年间出版的易学书籍742部,发表论文9 000余篇[6]1。刘大钧主编《易学菁华集成初编》收集了1900~2009年易学论文目录13 100条,辑集到手文章9700篇,已审阅6 500余篇,甄选审定1 500余篇文章作为初编内容[7]11。台湾学者郑吉雄在《易图象与易诠释》一书中曾统计过1912~1987年的易学论著(含专著、期刊论文)有2 536种,1988~1992年的易学论著有1 986种[8]10。而对于这些文献,“质量的参差不齐、鱼龙混杂也是有目共睹的。总的来说有见解的少,重复的多;严谨的少,信口开河的多;平允的少,走极端的多;重考据的少,空谈大道理的多。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自学往往难上正道,以致多有‘歧路亡羊’之叹”[9]19。“正确的引导”其前提就是全面了解历史上的易学人物、易学文献版本目录、易学思想,述其所由,明其所宗,知其所以然。
周易文献就是对《周易》经传学研究、解释的所有著作和期刊论文。周玉山在《易学文献原论》中区分了易学文献和易学相关文献。易学文献是“对《易经》进行诠释、论述、考证,及相关专门问题研究的文字著述;是对易学史、易学文献学、易学研究方法论、应用易学等方面的外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著述。在文献形态上,包括书籍、报刊文章、契文刻辞和综合性著作中涉及《易》的部分。易学相关文献包括《太玄》《转位十二神》等易占、易纬、拟易、术数者流等方面的著作。”[4]而本文的周易文献在内涵上只包括易学文献,不包含易学相关文献和“《易》外别传”,但在外延上要大得多。周易文献不仅包括古代知识分子注解《周易》的古籍,也包括近现代学者对《周易》作出各种探讨的著作、论文,还包括国人用外语翻译和外国人用外语翻译的各种译注。
廖名春等人认为易学史研究应包括易学文献史、易学哲学史、易学人物史、应用易学史等四个方面。易学文献学史是“研究历史上易学著作的流传、传授的世系、注疏的情况以及对易学著作的校勘、辨伪、文字训诂的考证”;易学人物史是“研究历史上易学家的情况,包括他们的易学观点,易学著作,在易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其易学的渊源,其易学研究与其思想、学术的关系”[10]2。而本文《周易》目录学研究只包括廖名春先生提出的易学文献史和易学人物史两方面的研究。所谓《周易》目录学,是指研究《周易》书目产生、发展情况,以所有周易文献、人物及其基本思想为研究对象,以文献、人物的历史演变过程为研究范围,以揭示文献和人物思想的流派及易学史发展规律为基本任务。
一直以来我国都非常注重文献的整理、分门别类和考镜源流。春秋战国时期《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篇》《韩非子·显学篇》、秦汉时期《论六家要旨》《淮南子·要略》等著作都对当时的学术流派做过分类、考镜和评价。西汉刘歆在其父刘向《别录》基础上撰成第一部目录学著作《七略》,整理、考辩了各种书籍优劣真伪,梳理总结了各种学术派别和思想体系。从东汉班固撰《汉书》始,历代史书继承了刘向的分类法,不断创新其体例,梳理、分类、考辨和总结上一朝代的学术思潮、人物派别及文献流传等情况。就周易文献来说,《汉书·艺文志》把相关文献分在《六艺略·易类》《术数略·蓍龟类》中,其余史书则分在易类或谶纬类、五行类、道家类、天文类、蓍龟类中。具体为:《汉书·艺文志》收录《易类》13家22部294篇,《蓍龟类》15家7部。《隋书·经籍志》收录《易类》105部、《谶纬类》1部8卷,《五行类》74部。《旧唐书·经籍志》收录《易类》77部、《谶纬类》1部,《五行类》31部。《新唐书·艺文志》收录《易类》92部、《谶纬类》1部,《五行类》43部。《宋史·艺文志》收录《易类》213部,《五行类》61部、《蓍龟类》32部、《道家类》7部13卷。《明史·艺文志》收录《易类》268部,《五行类》14部、《道家类》3部。时至清代,更加注重易学目录学。朱彝尊《经义考》收入《易类》《易纬》1904部。清永瑢等人撰写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收录《易类》484部、《术数类》15部、《道家类》6部15卷。阮元《皇清经解》收录16部,王先谦《皇清经解续编》收录22部。民国赵尔巽等人撰写的《清史稿·艺文志》收录《易类》334部、《术数类》4部、《道家类》8部31卷。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编《续修四库全书总目》[11]收录《经部》:《易类》712部、《石经类》1部,《子部》:《术数类》13部、《道家类·道藏》6部,《丛书部·类丛类·经》2部。单承彬主编《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易类》[12]收录221部。民国以来,旧籍新版、注释翻译等周易文献更是如雨后春笋般的增长,对于如此之多的文献,目前学术界有3部专著、11部辞书和部分论文从目录学的角度对其总体性梳理、分析和总结。
(1)专著梳理类
第一部是山东图书馆编《易学书目》[13],该书分为《山东省图书馆馆藏易学书目》和《知见传本易学书目》两部份。《山东省图书馆馆藏易学书目》是山东省图书馆收录1989年之前藏普通古籍、善本古籍、海源阁藏书、旧平装、解放后新书中的易学书籍,以及卢松安先生捐赠给图书馆的“易庐易学藏书”,计1 317种,2 300余部;《知见传本易学书目》是除了《山东省图书馆馆藏易学书目》所收录易学书籍以外的现存易学书籍1 493种。两种书目共计2 810种。作者依各书内容及体裁,把2 810种易学文献分为丛编、经本、传说、图说、专著、类例、文字音义、古易、易纬、易占、附录等十一类。该书的优点是收录书籍的版本较齐,同一种书籍,不同版本都有收集,如明杨万里《诚斋易传》,收录了明义闻堂刻本、明杨应禄杨应祯刻本、清乾隆杨师游等刻本、清武英殿木活字印本、清福建刻道光同治递修本、清刻本、民国十二年刻本、民国二十四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据经苑本铅印、1976年台北成文出版影印武英殿聚珍版本、1983年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等10种版本;其缺点是梳理过于简单,没有对作者的爵里、生平和书籍的卷数、内容作一般介绍。
第二部是郑万耕《易学名著博览》[14],该书写成于1991年,出版于1994年,本应为第一部《周易》目录学著作,因出版时间晚于山东图书馆编《易学书目》,只能屈尊第二了。《易学名著博览》共六章,介绍了两汉至清朝较为著名的易学人物37名、易学著作39部,在书末“附录”中,列举了《四库全书》易类书目、易类存目、术数类所收易学书目和未录易学书目举要。该书对易学名人名著介绍详细至极,考证了作者生平事略和师承流派,分析了书籍的版本目录、主要易学思想体系,并言“从卷帙浩瀚的易学书海中,遴选出若干易学名著,述其作者简况,举其版本流传,对某些著作的年代和真伪,亦间有考辨……勾画一个易学发展的基本轮廓,成为易学爱好者探索易学史的导向。”[14]6作者从版本目录学的角度,基本上概括了易学史的发展情况,起到了很好的“易学史料学”作用。
第三部是张善文《历代易家与易学要籍》[15],该书梳理和介绍更为详细、具体,分为《历代易家考略》和《历代易学要籍解题》两编。《历代易家考略》介绍了伏羲、文王、周公等易学人物375名。对于每一位易学人物,考索其生平事迹,评定其学术流派,例举其著作版本。《历代易学要籍解题》梳理了《连山》《归藏》《子夏易传》《周易译注》等易学书籍506部,评品了各书的学术特色与是非得失。可以说,该书成为当今治周易目录学效仿的典例。
此外,一些易学通史、专题史、断代史中,也对易学人物和周易文献进行了简单梳理,如朱伯崑《易学哲学史》收录易学人物49名和易学文献42部;林忠军《象数易学史(一卷)》《象数易学史(二卷)》收录40余名易学人物的易学思想;林忠军等《明代易学史》《清代易学史》分别收录20名、28名易学人物的易学思想;王学群《清初易学》《清代中期易学》分别收录15名、14名易学人物的易学思想;杨庆中《二十世纪易学史》收录20世纪34名易学人物的易学思想;章伟文《宋元道教易学初探》梳理了宋元时期道教与易学融合发展的情况,考辨了《道藏》所收易学方面的著作。台湾学者赖桂三《台湾易学史》梳理了1624~2003年台湾易学发展情况,重点介绍了高明、黄庆萱、徐芹庭等32名易学人物及其易学思想。这些著作很大程度丰富了《周易》目录学,只可惜至今没有一本详细介绍周易文献版本目录学史的专著。
(2)辞书收录类
易学辞书是专门用来解释易学词语的概念、意义、渊源,提供查索、参考的工具书。目前,收集到的易学辞典工具书有9部,分别为:一是萧元主编《周易大辞典》[16],该书收录了《周易》本身的概念范畴、易学研究的名词术语、易学人物、典籍著述等词目约3 000条,并在书末附录了二十八幅易图。本书作为第一部辞典工具书,确实方便易学研究。二是张其成主编《易学大辞典》[17],该书被称之为“我国第一部易学大型工具书”,收录总绪、经传、义理、象数、术数、人物、著作、百科等词目5 400余条。辞书前有分类目录,书末附通行本《周易》全文、本书难读字注音、笔画索引和拼音索引。三是吕绍刚主编《周易辞典》[5],该书收录经传词语、易学史词语、易学人物易学著作等词目7 391条,末附易学图表32幅和《周易年表》《易学论文索引》。四是张善文编《周易辞典》[18],该书收录易学常识、易派易例、经传要语、易辞衍用、治易名家、易学要籍和别类参列等七类词目4 608条,辞典卷首附影响较大的易图易表29幅,并加以简要说明,卷尾附《分类词目表》《词目汉语拼音索引》供寻检考览。五是褚世昌编《简明周易辞典》[19],该书重点是解释和说明《周易》经传原文,旁及个别术语和概念,共收录词目1 427条。六是蔡尚思主编《中华易学大辞典》[20],该书210余万字,是收录易学文献较为齐全的工具书,有易学概论卷、周易经传辞汇卷、帛书周易辞汇卷、竹书周易辞汇卷、易学史卷、易学人物卷、国际易学卷、易学论著卷等8卷5 700余条词目。七是伍华主编《周易大辞典》[21],该书由正文、附编、词目索引三部分构成,“正文”包括经传词语、名词术语、人物和著作四类,收录4 711条词目,经传词语2 703条、名词术语1 278条、人物374条、著作356条;“附编”包括周易索引和周易书目。八是刘玉建主编《中国当代易学文化大辞典》[22],该书洋洋洒洒97.6万字,分为前言、索引、正文和附录等部分,在“正文”中网罗了当代易学研究名人和民间研究者3 618人。每个具体条目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有何研究及通讯地址、邮政编码和电话等基本情况介绍。“附录”收录了全国各级各类易学组织简介109个、1988~1999年《周易研究》论文分类总目录、大陆易学书目(1978~1997)和部分姓氏读音表。该书对于普及易学人物和易学组织而言,可以算作不可多得的大部头著作,该书收录过于全面,只要是学过、研究过《周易》的“三教九流”,几乎都囊括在内。九是李树政、周锡䪖编《实用易学辞典》[23],该书分为词目表、分类词目表、经传字词、名词术语、历史人物、书目举要(易学现存书目、易学研究论文索引、易学外文论著选目)、附录(易图选辑、周易引得)等1 083条词目。十是郭文友主编《周易辞海》[24],该书约120万字,由词目、正文索引等内容构成。该书编排方式与其他周易辞书不同,是以《周易》经传中出现的字为目录提纲,列出每一个字的拼音、出现的次数、语句来源和多种释义。另外,书后有《附录一:本辞海主要引用周易注释书目》简述了古今33本易学名籍,《附录二:周易(经传原文点校)》给出了通行本《周易》原文,供学习之用。十一是本书编委会编《易学百科全书》[25],该书是在《中华易学大辞典》基础上修改完善的,其框架结构基本上没有改变,具体包括易学概论卷、《周易》经传词汇卷、帛书《周易》词汇卷、竹书《周易》词汇卷、易学史卷、易学人物卷、国际易学卷、易学论著卷等5 000多条词目。
(3)论文分析类
台湾学者高明《五十年来之易学》总结了民国初至60年代台湾易学人物和易学文献,并将之划分为注释派、论述派、考证派和创新派,收录人物52名,文献92部。徐芹庭《六十年来之易学》分为首篇、近十年之易学、丛书和专集所列之易学、著录书名姓氏之易学概观等四篇,收录易学人物175名,易学文献157部;《民国以来易学之源流》收录易学人物268名;《台湾易学著作与易学家》收录45名易学代表名家及其著作。[8]5-18而国内学者喻博文《<周易>研究十年述要》总结了1980~1989年的易学成果,认为这十年的《周易》研究,有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出现了大量著作和期刊论文,并根据内容的不同,把这些易学成果划分为出土类、注释类、义理类、数理类、占卜类等五大类。[26]王振复《易文化之研究现状》认为当代易学研究及其成果可以划分为六个方面,分别是沿着传统经学研究思路与方法的“传统易”、从考古角度研究的“考古易”、从自然科学角度研究的“科学易”、从历史角度研究的“历史易”、从占筮功能研究的“预测易”和从文化人类学意义研究的“文化易”。[27]从通史角度对易学文献梳理比较全面的是周玉山《易学文献原论》,共四篇论文组成,作者从易学文献作的定义范围、易学文献的流派和分类、易籍的分类、易学文献整理的历史回顾(著录、校理、注释、辑佚、翻译)和正确认识易学文献等方面,加以论述和总结两汉至清朝和早期外传易学的基本情况。[4][28][29][30]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易学文献,梳理较为全面是王雪的研究生论文:《当代易学研究文献类论》[6],该文搜索了1949~2009年大陆出版的易学专著(不含期刊论文),将之划分为统论类、注释类、出土类、科学类、工具类。统论类是概括性、综合性的著作,如朱伯崑《易学哲学史》、刘大钧《周易概论》等;注释类是对《周易》文字、符号、图象做出种种解释的著作,如高亨《周易古经今注》、黄寿祺和张善文《周易注译》、金景芳和吕绍纲《周易全解》等;出土文献类是研究考古出土的易学材料的著作,主要是对帛书、汉简、楚简《周易》的研究。此外,刘大钧、林忠军、杨庆中、姜文华、宋锡同等学者的相关论文也有梳理和分析。
《周易》经传学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在国外也深受欢迎。近几十年来,《周易》日益引起国外哲学家、科学家的肯定,李约瑟、卡普拉、成中英、近藤浩之等学者从不同角度、学科研究《周易》。廖名春等人在《周易研究史》中梳理了国外易学的研究情况,涉及外国人物45人和易学著作63部[10]456-468。总而言之,国外研究易学的人越来越多,易学呈现国际化发展趋势,国际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此种文化现象称之为“易学外传”。表现为两个方面:
(1)易学西传
易学西传是指易学对西方世界的影响,主要包括欧洲和北美国家。早期从事《易经》西译的,大都是西方到我国的传教士,如第一部西译本是法国传教士金尼阁用拉丁文翻译《周易》,1626年在杭州出版。17世纪中叶以后,法国雷孝思、霍道生、拉古贝里,英国麦格基、利雅格、米尔斯、布洛菲尔德,德国卫氏父子,美国贝恩斯,前苏联费德林、休茨基等西方学者纷纷参与《周易》的译介和研究,《周易》其先后被用拉丁文、法、英、德、俄等20多个语种翻译。据爱德华·海克尔(Edward Hacker)在《易经文献书目提要》统计,从1950至2000年期间,用英文撰写的易学研究著作、学位论文多达502种,相关学报报刊论文、评论和书评等也有486篇,其他非文本资料59项[31]。成中英《欧美<易经>研究总论》、胜雅律《德语国家的<易经>研究概况》、乔治·耶格《法国的<易经>研究概况》、列夫·谢尔盖维奇·杰柳辛《俄国的<易经>研究概况》、杨宏声《英国的<易经>研究概况》《美国的<易经>研究概况》[23]831-901对西传易学进行了总体性梳理和述评。此外,杨宏声《二十世纪西方<易经>研究的进展》、黄德鲁《国内外英译<周易>的现状与几点意见》、赵娟《问题与视觉:西方易学的三种研究路径》、李伟荣《英语世界的<易经>研究》、杨平《<易经>在西方的翻译与传播》、丁四新《英语世界的易学研究》等文章也进行了综述。
(2)易学东传
易学东传指易学对东方“汉文化圈”国家的影响,主要包括韩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吴伟明先生在其新著《东亚易学史论:<周易>在日韩越琉的传播与影响》更为详细地介绍了《周易》在日本、东亚和东南亚的传播及研究人物、著作。该书共十章,分为《导论:日韩越琉的易学比较》《日本篇》和《东亚及东南亚篇》三部分,涉及主要易学人物7人和易学著作6部[32]。杨宏声《朝鲜半岛的<易经>研究概况》、长谷川英一《日本的<易经>研究概况》、近藤浩之《日本易学研究之成果及述评:日本近五十年易学研究状况及成果》、郑炳硕《近五十年韩国易学发展史之成果及述评》等学者及其文章也有不同程度的介绍。
从目录学角度出发,全面搜集所有周易文献材料,梳理每一本易学著作的版本、流传情况和期刊论文刊载情况。既可以从整体上摸清底数,掌握周易文献的数量、质量等基本情况,又可以了解最新研究动态和方向,知道易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可以明白每一时代有些什么样的著作,哪些著作是比较著名、流传甚广的,哪些著作是昙花一现、短暂的。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用周易目录学这个“牛鼻子”牵住易学文献这头“大水牛”,发挥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作用,做到“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郑玄《诗谱序》)。”
周易目录学的基本内容是对各个时代的易学人物和注疏解说的《周易》文献,考其作者,举其版本,概其梗要,辨其源流,明其派别,品其优缺,作其评价。在梳理、品评过程中指出哪些书目是初学者入门必读之书,哪些书是进一步该读之书;哪些书要精读,哪些书可以泛读,为学习易学爱好者提供入门向导和研究方向。
“目录即学术史,学术源流得力于目录学。一部好的目录学著作,实际上便起到了学术史、文化史的作用。”[33]目录之学是任何一门学问入门之根本,一部好的目录学著作,有助于我们从事学术史的研究。参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易学名著博览》《历代易家与易学要籍》之著录体例,在搜集所有易学文献材料的基础上,分门别类,条其源流,编成目录,撰写成周易目录学史,为治易学史提供文献材料。同时,从版本目录学的侧门角度,勾画出一个易学史发展基本轮廓,总结治易经验,探索易学流派攻讦规律,探讨易学史变迁特点及易学现代化、国际化实现路径,以便促进易学更好地迈进新时代。
国内外易学文献研究的总体情况,成果丰硕,成绩非凡,大大推动了易学的现代化、国际化。就《周易》版本目录研究而言,还存在挖掘深度广度还不够等问题。一是源流残缺,没有从通史和版本目录学的角度研究周易。《当代易学研究文献类论》只梳理了1949-2009年的易学著作,没有梳理建国之前和西传易学书籍;《易学文献原论》只是简单梳理了易学书籍,没做详细考辨。二是修改更新不及时,不能反映最新动态。《易学名著博览》《历代易家与易学要籍》成书于19世纪90年代,近30年来的易学成果,尤其是“出土易”文献没能及时更新收录。三是考镜不全面,梳理不详细。以上著作或论文只选取较为著名的易学人物和书籍介绍,影响不大的易学文献则从略,民国时期、港澳台地区和外传易学文献也少有梳理。四是“易学外传”瓶颈更加凸显。虽然易学国际化在数量上、质量上都有较大提升,表现为《周易》的学理与占卜得到同步发展;周易文献的译介更为细致,更加贴近原本、忠实原文;学术动态之显学“出土易”得到了西方学者的重视和关注;呈现多学科、多视觉的交叉研究等等,但也面临着对周易文献阅读不足、易学思想把握不透彻等中西会通之难题。
《周易》经历了经、传、学三个阶段,在理论形态表现为“两派六宗”和“易外别传”的思想体系;在时代特征上表现为先秦原始易、两汉象数易、魏晋玄学易、隋唐佛学易、两宋理学易、明清心易和朴易,以及近现代多元易和国际易;在传播途径上表现为理论著作、期刊论文和电子刊物。民国易学大师尚秉和先生曾言:“最多者《易》解,最难者《易》解,苟非真知灼见之士,为扬榷其是非,厘定其得失,后学将胡所适从哉?”[34]1面对如此卷帙浩瀚的易学书海,我们应如何整理、研究和认识是当今面临的时代问题。只有全面了解易学成果,梳理周易文献,摸清情况,掌握家底,才能进一步深化《易经》和易学史的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