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杨梦媛, 郭冬勇, 张 伟
(昭通学院 a.学报编辑部,b.人文学院, 云南 昭通 657000)
●云南文学研究
地方院校和地方作家群的关系探究
——以昭通学院和昭通作家群的关系为例
杨梦媛a, 郭冬勇b, 张 伟b
(昭通学院 a.学报编辑部,b.人文学院, 云南 昭通 657000)
昭通学院拥有较长的办学历史,特别是文学教育传统深厚,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经典的文学教育使在校大学生就学期间就形成了扎实的文学功底、完整的文学知识结构体系和良好的文学创作兴趣,为“昭通作家群”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校科研学术优势为地方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高校与文联、作家协会及评论文艺家协会等建立的交流沟通平台,不仅为培养和培训作家、批评家提供了条件,而且拓宽了办学渠道和为地方社会发展服务的渠道,取得了高校和地方双赢的成效。
地方院校; 地方作家群; 作家摇篮; 理论支撑; 交流平台
教育与文学血脉相连,明代中期兴起的关陇作家群在当时有着全国性的影响,分析其崛起的原因,关陇地区教育与科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是关陇作家群在当时能够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白马湖作家群以夏丐尊、朱自清、丰子恺、叶圣陶、朱光潜、俞平伯为代表,他们既从事文学创作,又从事教书育人工作,培育了许多文学创作人才,在中国的文教领域影响深远。高校历来都是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地方,同样也是作家辈出的地方。华东师大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作家王晓玉曾说过:“华东师大不是全国第一流的大学,但‘华东师大作家群’是全国唯一的。”[1]自华东师范大学建校以来,走出了诸多优秀作家,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华东师大作家群”已成为这所著名师范大学的靓丽名片。“相思湖作家群”在中国当代文坛的崛起,是广西民族大学坚持特色办学、致力文化创新人才培养的成功范例。广西师范大学文学教育的灵气和神韵,为“独秀作家群”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周口师范学院对新时期异军突起的“周口作家群”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实现了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为地方高校进行小区域作家群研究提供了成功的范例。[3]校园文学,尤其大学校园文学是中国新文学的一个特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抹杀的作用和特殊地位,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昭通是云南省通向重庆、四川、贵州一市两省的重要门户,是云南文化三大发源地之一,为中国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冲,素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之称。”[4]坐落在昭通市昭阳区的昭通学院是一所省属应用型普通本科学校,神奇乌蒙不仅赋予了昭通学院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统,也给这所大学的文学教育增添了更多的灵气和神韵,37年的办学历程构筑了孕育“昭通作家群”的文学教育基础和人才培养条件,为“昭通作家群”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被称为“昭通作家摇篮”的昭通学院人文学院始建于1978年,其前身为昭通师专中文系,是学校设置最早、办学实力较强、规模较大、师资力量相对雄厚的院系之一。37年来,人文学院培养了大批英才,为滇东北乃至全省的文化教育做出了卓越贡献。[5]今天,人文学院仍然薪火相传,既坚守教学科研家园,又保持现实的人文主义情怀,积极承担昭通文化和教育的重任。教师们既是文学教育工作者,又积极开展文学创作活动、文学研究活动。他们把文学创作理论与文学创作的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是“昭通作家群”的开垦者和践行者,又是“昭通作家群”的培育者和耕耘者。
“人文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努力开展昭通文学、昭通作家群的研究工作,引领校园文化,指导文学社团,辅导文学爱好者进行文学创作等活动。重点扶持和建设野草文学社、演讲爱好者协会等学生社团;建有演讲语言艺术、文艺创作与鉴赏2个学生创新活动团队,与昭通市文联、昭通日报、昭通广播电视台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创作和实践平台。在培养的5 000余名毕业生中,有遍布市内外的优秀教师,有全国、全省获得演讲比赛等奖项的选手,有成为中国作协、省作协的作家20余人。发轫于上世纪末,异军突起在新世纪开局之初的”昭通作家群”中,有80—85%的作家是我院原中文系的学生,中国最高文学奖项——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夏天敏(第三届)、雷平阳(第五届)是中文系的学子。”[5]
人文学院成立了省级“昭通文学创作研究院”1个,云南省评论家协会在此挂牌建立了“青年评论家人才培养基地”,《边疆文学》挂牌建立了“文学人才培养基地”。人文学院以文学教育的优势和特色培养的毕业生中不乏作家、文学研究者和文学教育者。昭通学院《地方高校对地方文学研究的作用与意义》课题组对从高校走出来的一个文学群体、一种文学现象、一种将文学教育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的模式进行综合探究,试图从这一视角探讨“昭通作家群”成长和形成的原因。
人文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1个,语文教育、文秘、新闻采编与制作专科专业3个,其中语文教育专业为云南省重点建设专业。有2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一千余人。
全院现有客座教授6人,在编专任教师43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9人、博士(含在读)3人,硕士(含在读)28人。已基本形成一支有省级教学名师、作家教师领衔,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组成的职称、年龄、学历结构比较合理的教学团队。这支队伍的知识结构多元化,且来自不同的省份,不同的高校,思想观念新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昭通作家群”的形成与培养打下了坚实基础,更有利于形成昭通学院文学教育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资源优势。
在本科教育课程体系中, 通过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语言类课程与文学概论、文艺学理论、文艺美学、写作、语言学概论等理论课程,夯实学生的写作语言基础与文学理论基础。同时,围绕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民族民间文学、外国文学等专业主干课和必修课开设了文学理论的系列选修课程,构筑了古今中外文学纵横交错的课程体系及其知识谱系和知识结构;写作课列为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由具有丰厚的文学教育专业知识又具备文学创作经验的“作家型”教师如杨昭、夏吟等教授写作课,并相继开出“文学鉴赏与评论”等系列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兴趣和个性进行选课,提升学生写作的兴趣与爱好。
昭通学院人文学院以文学教育和文学研究见长。自开办以来,在学研结合的办学理念引导下,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在专业学科教育与人才培养方面成效显著。尤其是面向昭通地方文化与昭通文学的研究成果,在积极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昭通学院人文学院在培养“昭通作家”方面的特色和优势的形成。
经批准,成立了省级研究院:“昭通文学创作研究院”1个,云南省评论家协会在此挂牌建立了“青年评论家人才培养基地”,《边疆文学》挂牌建立了“文学人才培养基地”。近年全院教师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含文学创作)30余部,参编教材(及教辅资料)10余种,国家级科研立项1项,省级科研立项9项,省校两级质量工程7项,获得省市校级教学科研奖项30余项。
涉及昭通文学及昭通作家群的研究项目主要有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昭通文学的地域性》、《地方高校对地方文学研究的作用与意义》、《昭通作家生存状态、创作状态研究》等;
涉及昭通文学及昭通作家群的论文主要分为对昭通文学的综合性研究和对昭通作家作品的专题性研究2种。其中:对昭通文学的综合性研究论文有:“昭通文学发展的”短板“——昭通文学评论现状分析”、“从使命意识到生命意识——昭通作家创作思想的演变与发展”、“昭通作家群的困境与局限”、“文化视角对地域文学研究的拓展——以昭通作家群研究为例”、“昭通市基层作家生存状态、创作状态研究”、“昭通基层作家创作样态研究——昭通作家2009—2011年度文学创作奖获奖情况分析”、“昭通文学走进课堂教育的现实条件与意义”、“ 地域与突破——昭通新诗群论”等。
对昭通作家作品的专题性研究有:“夏天敏小说创作在当代文学语境中的意义”、“ 古镇传奇——夏天敏《两个女人的古镇》解析”、“苦难意识在夏天敏小说中的积淀”、“乌蒙山的女人——夏天敏短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雷平阳诗歌中的地理景观”、“ 炙烤自己忧伤的灵魂——论雷平阳诗歌中的乡愁”、“曾令云长篇小说的人物塑造”“ 试论曾令云文学作品中的‘大人物’情结”“试论当代语境下曾令云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的价值及其意义”“ 意象 神韵 空灵——樊忠慰组诗《都是为着爱》的审美特征”“关于刘平勇‘另一个世界’的创作”“陈衍强《乡村书》简评”“简评《大救驾》在创作上的得与失”“向死而生的狂欢——对杨昭中篇小说《日蚀》的深度解读”“ 夏吟诗集《冰雪魂灵》的抒情特色”
对昭通文学、昭通作家群、昭通作家的作品进行深入研究,有力地推动了昭通文学和昭通作家群的全面发展,为昭通文学的崛起提供了理论支撑,加快了昭通文学人才培养进程,促进了“昭通作家群”的形成和发展。
人文学院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致力于昭通文学的健康发展,积极主动地与昭通市文联、昭通作家协会及昭通评论文艺家协会等建立了交流沟通平台,不仅为培养和培训作家、批评家提供条件,而且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方式拓宽办学渠道和为地方服务渠道,取得了高校和地方双赢的成效。
(一)邀请国内知名作家、评论家来校讲学,开拓学生的文学视野
经常邀请国内知名作家、评论家如:著名诗人于坚,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著名小说家王祥夫,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著名小说家李浩,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平原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赵一凡博士,澳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寿桐博士,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贺仲明博士、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汤哲声博士等国内知名学者开设文学讲座。[6]这些著名作家、评论家到校讲学,他们丰富的专业知识,开拓了我校文学教育者及爱好者的视野,给昭通文学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让昭通文学吸取了养分。
(二)邀请昭通知名作家、评论家来校讲学,增强学生对地方文学的认知
经常邀请昭通知名作家、评论家如: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夏天敏、雷平阳;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得者李骞、黄玲;著名作家潘灵、胡性能、沈洋;著名评论家宋家宏等到校讲学。让我校师生与昭通知名作家、评论家零距离接触,把他们的创作经历、创作成果及对昭通文学的分析与判断及时传递给文学爱好者们,更容易引起我校师生的共鸣,激发同学们对文学特别是昭通文学的关心与关注,增强学生对地方文学的认知。很多昭通作家都曾经是昭通学院的师生,他们对母校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的成长经历及学术成就都深受在校大学生的关注,并激励着我校广大的文学爱好者的创作热情,促进了部分文学爱好者向文学创作者的转变。
(三)通过主办或协办作家作品研讨会,形成师生与作家、评论家的互动
人文学院主办或协办作家作品研讨会,对本土作家曾令云、雷平阳、沈洋、刘平勇等作家的作品进行研讨。师生与作家、评论家面对面的交流对话,使创作与评论真正达到相互促进的作用。通过主办或协办作家作品研讨会,形成师生与作家、评论家的零距离互动,促进了师生将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的无缝对接。作家们的创作实践与师生们的文学理论激烈碰撞、相互交融,推动了昭通文学的全面发展。昭通文学的蓬勃发展,给昭通的文学评论提供了发展的平台,昭通文学评论力量的茁壮成长,一定会为昭通文学创作的进步提供更大的理论支撑。
(四)积极支持师生员工参加中国作协、省作协、市作协的活动,提升师生员工的创作能力
积极支持师生员工参加中国作协、省作协、市作协的活动。如:夏玲副教授(中国作协会员)于2011年9月被鲁迅文学院录取为全国青年作家班英语培训班学员;杨昭副教授(“滇池文学奖”、“高黎贡文学奖”获得者)于2013年8月被鲁迅文学院录取为全国少数民族作家班第8期学员;2014年6月,人文学院黄凤玲教授被鲁迅文学院录取为全国少数民族评论家班第11期学员。还有多人参加了省市作协的培训及采风活动。校内教职员工积极参与昭通文学界的各项活动。
(五)充分发挥高校在地方文艺批评领域中的带头作用
我校在昭通文学艺术领域中拥有一支门类齐全、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研究队伍,如何充分发挥高校在地方文艺批评领域中带头作用,将地方文学与地方文艺批评力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加速昭通文学的健康发展的重任便提到了昭通学院的议事日程。2013年6月28日,以昭通学院文艺批评力量为主体的昭通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正式成立,选举产生了昭通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在5位正副主席中,昭通学院占有3席。来自昆明、昭通两地的50余名代表、嘉宾汇聚一堂,共商繁荣昭通文艺评论大计,还就发展壮大以“昭通作家群”为代表的昭通文艺,形成了昭通文联抓创作、昭通文学艺术家创作中心抓培训、以昭通学院文艺批评力量为主体的昭通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抓评论,“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共识。改变了昭通文学创作一枝独秀的局面,使昭通文学形成了创作、评论、培训并驾齐驱的新格局。通过昭通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这个平台,引导高校教师积极参与地方文学建设工作。意味着昭通学院的文艺批评力量是与昭通文学有了更紧密的结合,使昭通的文艺理论资源得到了优化整合。
(六)搭建一些与地方文学机构联系的平台
经云南省批准,成立了省级研究院:“昭通文学创作研究院”1个,云南省评论家协会在此挂牌建立了“青年评论家人才培养基地”,《边疆文学》编辑部在此挂牌建立了“文学人才培养基地”。 为“昭通作家群”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由此可见,昭通学院为“昭通作家群”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教育资源、人才支持、理论支撑、智力支援,合力推动昭通文学的崛起及“昭通作家群”的形成和发展。
昭通学院的文学教育传统深厚,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经典的文学教育使学生形成了扎实的文学素养和完善的知识结构,为“昭通作家群”的成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为“昭通作家群”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昭通学院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是“昭通作家群”成长的土壤;学院深厚的校园文化传统,薪火相传成为了孕育“昭通作家群”生生不息的种子;“昭通作家群”的形成与昭通学院息息相关。
[1]刘莉娜. “华东师大作家群”现象与中文系的天职[J]. 上海采风,2011,(11):18—24.
[2]张利群. 从“作家摇篮”走向文学殿堂——广西师范大学“独秀作家群”形成原因探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31—36. [3]任动. 地方高校研究小区域作家群的意义——以周口师范学院对“周口作家群”的研究为例[J]. 宜宾学院学报,2011,(08):49—51.
[4]昭通[EB/OL]. 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U8FHuX1oZPeuZJHvZ3vEo47PG8VN9eljhHVF8HgQCuJLZnXuEhqpczTw47
rc7aUTM1dUDkYNe6fwJKFoxwVeiK.
[5]人文学院简介[EB/OL]. 昭通学院网站(2014-05-24).
http://rwxy.ztu.edu.cn/List.asp?ID=383.
[6]云南省第二届校园文学盛典颁奖典礼在昭通学院举行[J]. 昭通学院学报,2014,(4):封二.
A Probe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Local contemporary writers group——Tak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Zhaotong University and Zhaotong Contemporary Writers Group as an Example
YANG Meng-yuana, GUO Dong-yongb, ZHANG Weib
(a.Editorial Office of the School Journal, b. School of Humanities, Zhaotong University, Zhaotong 657000, China)
Zhaotong University has a long history with a fine tradition of literary education and the remarkable achievement of training the personnel with good literary qualities. The experienced literary education enables the students at school to gain substantial literary skills and integrated systematical literary knowledge, and arouses their great interest in literary creation, which ha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Zhaotong Contemporary Writers Group”. The academic advantag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college and universities provide a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literature. And the communicating and exchanging platform established together b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federation of literary and art circles, literary critic association, etc., not only creates a good environment for cultivating and training writers and critics but also improves the conditions of running the University and broadens the service approaches for the local society, and as a result makes a win-win achievement.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ocal contemporary writers group; cradle of writers; the theoretical support; the communicating and exchanging platform
2015-09-19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地方高校对地方文学研究的作用与意义”。(2014Y504)
杨梦媛(1970— ),女,云南昭通人,副编审,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评论和编辑学研究。
I206.7
A
2095-7408(2015)06-0053-0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