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方式研究

时间:2024-08-31

吴良芹 阮殿旭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方式研究

吴良芹 阮殿旭

(沙洲职业工学院,江苏 张家港 215600)

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是时代的召唤,“工匠培育”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要素,工匠培育过程中需要解决社会认同感问题、完善价值取向和工匠培育平台等问题,借助“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努力推进学生实现匠人、匠技、匠艺和匠心的“四匠”结合,为实现制造强国的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工匠精神;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引言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2018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这是时代的召唤,也是工匠个人发展的需要[1]。“工匠精神”是现代工业技术发展的灵魂,为了适应智能制造技术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目前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

1 工匠培育的境界

工匠培育具有典型的过程性和阶段性。工匠培育主要包括技术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培育,其中,工匠精神的核心——四匠(匠人、匠技、匠艺和匠心)的培养是工匠培育的主要体现。

工匠培育需要从工匠的价值取向出发,在培育工匠的技术技能的过程中,实现工匠从外部行为向内在精神的转变尤为重要,只有做到“内外兼修”才能使“工匠精神”得以实现[2]。从职业的发展规律来看,“工匠精神”须经过两个转变:“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家庭角色”向“职业角色”转变,这两个转变也是工匠培育的实质。因此,工匠培育过程中要实现不同社会角色、不同阶段心理以及不同时间境界的转变,就需要完成工匠的“匠人、匠技、匠艺和匠心”四个不同层次的境界转换。

“匠人”是指掌握特定技术技能的人。作为初级技能人才的“匠人”培育过程侧重于技术技能的训练和学习,而高一层次的“匠技”则是将所掌握的技术以一种稳定性、持久性和创造性的能力在工作中展开。“匠人”和“匠技”强调人利用工具改造自然的一种能力,主要是技术技能的显性呈现。

“匠艺”和“匠心”是工匠精神的内核,也是工匠精神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显性表达方式。作为“匠技”和“艺术”的有机结合,“匠艺”追求的是产品的使用价值与美学价值的有机结合,是使用价值与艺术享受的高度统一。我国景泰蓝的制作就是“匠艺”的最佳代表。相对于“匠人、匠技和匠艺”而言,作为最高境界的“匠心”强调的是工匠的“精益求精”、“身心合一”和“天人合一”。这种境界主要是“匠人、作品、技艺和自然”四者的有机结合,是作品价值的最高体现,也是“工匠精神”的最高境界[3]。

工匠技术技能的培育是工匠精神的基础内容,“匠人、匠技、匠艺和匠心”是工匠培育的四个不同的层次,这四个层次之间没有具体的界限,他们是相互交融的不同层次。工匠培育最终任务是培养具有“四匠”合一的工匠。“四匠”是实现技术技能培育、工匠精神养成的四个不同阶段,四匠是相互补充、互相支撑的结构整体。“四匠”的核心是促进工匠的全面发展,实现“工匠行为”与“工匠精神”的有机融合,达到超越自我的“天人合一”境界。

2 工匠培育的问题解析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新技术和智能装备技术广泛应用,技术更新速度加快,产业结构处于深度调整过程中。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培育面临着不少新问题和新挑战。

2.1 归属感取舍问题

在全球化、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大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心态发生了较大转变,不少工匠忽视了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过于重视物质利益的追求和回报;现代较快的生活节奏和现实的生活压力也促使越来越多的工匠为了追求物质利益而放弃工匠应有的精神追求;另外,现代高职教育在工匠培育的过程中也偏重于技术技能的传授,部分学校甚至将人才培养与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联系在一起,这违背了职业教育的育人规律,也是导致“工匠精神”培育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

封建社会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思想严重阻碍了工匠的社会归属感。工匠需要借助技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社会定位,而过于强调物质利益回报会使工匠难以准确找到自己的社会定位;在物质与精神之间的抉择较量中,往往物质回报会占有优势。所以,提供一个能够体现工匠新时代社会价值的生存环境已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2 社会评价标准问题

社会评价标准具有主观性,具有浓厚的人为色彩,也容易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评价标准可以用来判断事物的使用性能,也可以用来判断事物完美程度。目前的社会评价标准主要有“实用标准”和“完美标准”,“实用标准”强调工匠所生产的产品的社会价值属性;而“完美标准”则是强调事物的绝对价值,“完美标准”是工匠对自我的不断超越,是工匠特有的一种品质追求,是社会对产品质量和品质的极限追求,是工匠自我精神境界和价值取向的写照。

社会评价的“实用标准”与“完美标准”两者之间是矛盾和对立的关系,是社会对工匠产品价值取向的差异。如果仅强调实用标准,往往会给工匠划定了产品品质的可行域,而这种标准直接体现出产品质量的保障。但是如果每个工匠按照规程和要求完成标准化生产,那工匠对于产品品质的追求将被限制于可行的范围之内。因此,如果将社会评价的“实用标准”作为工匠日常追求的话,那么将会严重限制工匠的创新精神。这将不利于我国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2.3 实现手段问题

自古以来,工匠通过双手的实践活动来掌握技术和技能,也通过双手来实现产品品质的提升,最终通过双手来完成“匠人、匠技、匠艺和匠心”的四匠合一。在现代装备技术不断应用的情况下,计算机科学技术、机械制造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非传统的机器不断弱化工匠训练环节和工匠经验的重要性,智能装备改变了人们的理解和重复性的、操作性的学习过程,直接改变了以往工匠与产品之间线性的、直接的关系,形成了“工匠-机器-产品”的新三角关系。

除了现代化装备技术的冲击外,工匠培育还存在学科“知识”与“经验”传授矛盾的问题。学科“知识”的理论性和学理性较强,各高校一直强调将学科领域中的知识以最为简洁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相对而言,操作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经验”则强调在真实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技术技能,“经验”一般产生于实践、传授于实践。通常,工匠师傅在钻研技艺的同时,会向徒弟传授技艺“秘诀”、“窍门”和“心法”之类的技艺钻研心得,使得专注、细致、耐心、冷静、果敢等工匠的核心价值得以传承,这些潜移默化的工匠培育手段始终是现代化机器加工手段无法取代的。所以,如何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工匠精神”的传承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3 工匠培育的实现方式

3.1 提高社会认同感

高职教育是“工匠精神”的主要阵地,需要在传授技艺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工匠的技术之美、智慧之美和精神之美,从观念、行动和精神等方面让学生感受到工匠之美,并最终提高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社会认同感。首先,高职教育要改变以往只重视传授技术技能的培育方式,需要在提升学生技艺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使学生对于工匠精神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要培育学生在职业发展中的积极情感,努力实现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层面和人格层面的完善。其次,学生需要在实践中感受工匠精神。工匠的实践方式是制造产品的劳动,职业教育需要给学生足够的实践锻炼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工匠精神”的魅力,体验到工匠的社会价值。

“工匠精神”是一种工作态度和精神,高职院校应引导学生重新审视“工匠”的社会作用和地位,学校要加强“工匠”专业的建设,在普及“工匠”、工艺知识与技能方面多下功夫;学校应把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工匠精神”的培育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理解和接受“工匠精神”[4]。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可以体会并接受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逐步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认同感。所以,学生可以借助参与生产实践活动逐步构建“匠心”,学生只有具备了“匠心”,才能对所从事的职业具有高度的认同,也才能实现心理和职业价值的认可。

3.2 完善价值取向的培养

自古以来,工匠一直都讲究“德艺双馨”的培养,高职院校在平时的教学环节中,应将职业素养与工匠精神的培养相结合,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匠心”。对于产品质量极限的追求是工匠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认同的过程,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内容,借助高品质的产品也能促使工匠达到一种更高的心理境界。对于工匠而言,制造高品质的产品,可以实现工匠的实用价值,侧重于应用性;如果工匠将产品质量向产品艺术转化,使得产品能够实现美学价值,则是侧重于产品的审美。然而,如果工匠对产品的实用价值或美学价值要求过于苛刻,会使得这两者之间陷入对立的深渊,因此,要明晰两者的辩证关系,以此助推工匠梦想的实现。

产品的实用价值是工匠活动的社会价值,也是实现美学价值的前提基础,实用价值或美学价值的结合是工匠精神培育的理想状态。高职教育要重视工匠培育过程中的生产实践环节,锻炼学生按照客户要求设计与制作产品,同时引导学生在劳动中习得“工匠精神”,增强学生对产品美学价值的追求。在工匠培育过程中,不可过分强调美学价值取向,避免陷入片面重视美学价值而忽视实用价值的基本诉求。过于强调美学价值而生产的产品不可能被绝大多数人所认同,而工匠从意识上追求的应该是工艺之美,工艺之美源于人们的需求和大众审美,而非特权阶层垄断之美和偏废之美。因此,在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中,需要将“实用标准”和“完美标准”相结合、物与人相结合,不可陷入“只重物而不见人”的价值取向误区。

3.3 搭建工匠培育平台

工匠的培育过程是将工匠技艺与工匠精神传递给学生的过程,其中工匠技术主要是工匠制造产品的能力,而工匠精神则是追求产品质量和品质的心理动机和行为表现。在工匠培育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在今后职场中形成工匠行为与意识协同的境界,高职院校需要创设实践教学环境,培养学生行为与意识的两元融合,借助真实的任务引导学生与实践环境融合、与工作任务契合、与工匠精神协同,最终与作品合一,使得学生能够在“质量至上”的理念下,将“工匠精神”落实到作品制作过程中,努力实现产品质量、艺术和人性之间的高度融合。

在工匠培育过程中,高职需要找到合适的培育平台,借助这个平台实现产品质量、艺术和人性之间的融合,借助“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来完成工匠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的培养;借助这个平台可以实现专业与行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对接和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对接。这四个对接将帮助高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校企联合、多方参与的产教互动理念,也可以借助校中厂、厂中校、订单模式、合作办学等多种校企合作模式发挥企业在工匠培养中的作用,实现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动态配合,并最终解决高职教育中产教脱离的瓶颈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5][6]。为了实现高职培养的人才能够直接服务于现代智能制造产业,工匠培育的重要途径就是把学校和企业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方式把高职的工匠培养与企业的内部培养密切结合。另外,深度的“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可以帮助学生在提升技艺的同时培育自己的职业情感,也可帮助学生提升自身责任感,让技艺和责任心渗透着“匠心”,最终实现“匠人、匠技、匠艺和匠心”的“四匠”结合。所以,基于深度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平台已经成为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进行工匠培育的最佳平台。

3.4 培育工匠创新能力

“工匠精神”的体现不仅是对工作的严谨务实、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完美的孜孜追求,“工匠精神”更重要的是工作过程中不断钻研和改进制作工艺,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实现新突破,创造新成果[7]。也就是说,“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的内涵和实质是一致的,所以说“工匠精神”也是一种创新精神。通过弘扬“工匠精神”,提升工匠的创新能力,可以造就一流的产品和服务。瑞士制表商通过对每个零件、每道工序和每块手表的精心打造、专心雕琢,认真践行“工匠精神”的创新理念,最终使得瑞士手表风靡全球。

为了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高职院校和企业在工匠培育时,需要结合智能制造的发展目标,努力培育新一代工匠的创新能力。要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在世界制造行业中刻上“中国创造”和“中国质量”的印记,中国工匠必须拥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勇气。国之瑰宝曾侯乙编钟、唐三彩、漳州土楼等作品无一不显示出中国古代“工匠”创新的能力;嫦娥奔月、墨子号、北斗导航系统等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就是中国现代“工匠”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结果。高职院校在工匠培育的过程中,应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勇气,把个体发展与创新实践相结合,把传统工匠的技术技能与现代机械技术手段相结合,借助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8]。

4 结语

随着“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的不断推进,追求产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仅是企业提品质、创品牌、做大、做强、做长的前提,也是振兴中国民族工业,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和打造新型制造强国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应建设完善工匠精神培育的平台,借助“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平台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努力推进学生完成“匠人、匠技、匠艺和匠心”的“四匠”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1] 宋田田, 谢仁风.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J]. 广东蚕业, 2018 (9): 75-76.

[2] 肖凤茹. 高等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价值及实现途径[D]. 延吉: 延边大学, 2018: 7-8.

[3] 方绪军. 工匠培育的多元矛盾与职业教育表达方式[J]. 职业技术教育, 2018 (4): 25-30.

[4] 屈顺利, 刘淑丽, 唐秋颖.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养模式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8 (19): 172-173.

[5] 张胜杰, 杨达. 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的路径探究[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8 (12): 36-40.

[6] 李中建, 张艺冉. 新时代下以农民工为主体的产业工人队伍——基于产业后备军理论[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4): 19-24.

[7] 莫俊峰. 试论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德育价值——基于高职德育的视角[J].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 2018 (6): 63-67.

[8] 刘文韬. 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J].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 (3): 14-17.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Craftsman Spiri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Wu Liangqin, Ruan Dianxu

( Shazhou Profession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angjiagang 215600, Jiangsu, China )

Cultivating China’s craftsman is the summon of the time, “craftsman cultivation” is the key factor to cultivating the technical skilled talents with high qualities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raftsman cultivation needs to solve the following problems: sense of social identity, value orientation and cultivation platform etc.,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craftsman spirit” with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teaching”, try to merge the “Four-Masters” of craftsman, craftsmanship, craftsman technology, ingenuity, mak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China Dream of powerful manufacturing country.

craftsman spirit;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teaching

G712

A

1009-8429(2019)04-0016-05

2019-09-20

2018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8SJA1434)

吴良芹(1975-),男,沙洲职业工学院机电工程系副教授;

阮殿旭(1983-),男,沙洲职业工学院机电工程系讲师,博士。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