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日语文字信息处理课程设置综述

时间:2024-08-31

高亮,李春植,徐文笑

(广州工商学院,广东 广州)

为应对中国日语教育的发展与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于2001年9月20日完成对《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基础阶段教学大纲》”)的修订稿的审定工作,并于同年11月出版。

其与2000年出版的2000年3月出版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以下简称“《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一同作为指导全国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教学指导性文件沿用至今。两部大纲中所做的规定,对全国各类高校的日语专业基础阶段、高年级阶段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是各阶段组织教学、编写教材、测试分析和进行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

一 课程设置现状

《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中有这样的描述:“除上述的日语综合技能、日语语言学、日本文学、日本社会文化等四大类型课程外,为进一步适应社会需要,有条件的院校,应开设经贸、旅游等涉外方面的辅修、选修课或讲座,创造条件开设日文打字、微机使用、文献检索等实用性课程。”至此,以日文电脑、日语信息文字处理等为代表的课程作相继出现在一些高校日语专业的课程体系中。

一方面,受制于当时的有限硬件和软件条件,国内各高校几乎没有能够提供的日文电脑操作系统的计算机实验室。有关文字处理相关的软件也都是中文版本且软件版本都比较陈旧,相关课程(如日文打字)的教学几乎是在中文电脑的操作环境中,通过日语输入法的安装方法及使用进行的。

另一方面,能够承担这类课程的教师不仅需要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又需要具备扎实的日语语言知识的功底。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能够满足计算机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但缺乏必要的日语语言知识。日语专业的教师具备扎实的日语语言知识与技能,但在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却有所欠缺,难以满足日常的教学需求。各高校日语专业普遍的做法是在专业教师中选择计算机操作技能相对较熟练的老师来承担此类课程。这对课程内容的安排和讲授有一定的局限作用。

国内有关这类课程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籍屈指可数,内容时效性不强。共性的地方是都包含日文录入方面的知识与录入技能的训练。部分教材的一些内容实际上就是用日文来讲授常用文字信息处理软件的基本使用,这与通识课中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类课程的教学内容高度重叠(表1)[1]。

表1 日语文字处理相关教材一览表

在实际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设备(主要是软件)的局限和专业教师知识结构以及对课程理解的局限性大大限制了教学内容的设置和讲授。教学内容在各种条件的局限下,使课程逐渐“浓缩”为“打字”课。

信息化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接受高等教育大学生来讲,他们的信息处理素质与能力已不可同日而语。他们所处时代的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手机终端、电脑终端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甚至有些中小学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使用方面的课程。一些大一新生的信息处理能力甚至比一些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还要强。在这样的技术应用背景下,仅仅教授“日文打字”显然满足不了当代大学生的“胃口”,这也是学生对这门课不重视的一个因素。

对于常年从事这类课程教学的老师来讲,同一个班的学生在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水平参差不齐,有限的教学条件下在课程内容选择的深度和宽度中的犹豫与徘徊,使其处境愈发尴尬。在“教学供需”极度不匹配的情况下,这类课程是否有必要继续开设亟待进一步的论证[2]。

二 再议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2017年2月3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印发〈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以“一生一空间、生生有特色”为目标,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从“三个率先”向普及应用发展。督促和指导各地和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利用成熟技术和平台,统筹推进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与应用,实现90%教师和60%初中以上的学生拥有网络学习空间。

《通知》中还提到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入普遍应用,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激发广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推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创新的热情。

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大大降低了人们运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的技术门槛。作为一门基于信息处理技术的而开设的课程,在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是否还有其存在的必要,它的开设与讲授工作是否存在意义与价值,这是我们现阶段必须要重新思考的一个问题[3]。

信息处理的范围如何界定,是不是会打字就意味着信息处理?

信息处理就是对信息的接收、存储、转化、传送和发布等。随着计算机科学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经从初期的以“计算”为主的一种计算工具,发展成为以信息处理为主的、集计算和信息处理于一体的、与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密不可分的一个工具。在计算机信息处理领域,从计算机能处理的信息形式看,信息可以分为文本信息、多媒体信息和超媒体信息。

我们每天都在通过电子邮件、QQ、微信等社交工具进行文字信息、图片信息、视频信息的接收,将必要的、有意义信息存储在各种存储媒介中,同时会根据实际需要将已经接收的信息进行再次编辑(转化成需要的形式)并通过各种社交工具传送(如发送文字信息、图片信息)、发布(博客、微博、朋友圈等)。

也就是说信息时代不论我们从事何种工作,每天都在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进行着各种形式的“信息处理”。信息处理的工具和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跳跃式的前进,但信息处理的效率、素养和能力有待进一步的规范和提高。人们粗放式的信息处理思维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信息的泛滥,无效且过剩的信息严重地影响了信息获取者的信息处理效率。

这种现象就如同道路越修越多路况却越来越拥堵一样,汽车越来越多,驾驶者的驾驶技术和规则意识相对落后,很容易出现因交通事故等原因造成的道路拥堵情况。

虽然用以进行信息传递的工具、方式手段在不断地提升与改进,但人们在接收信息之后,对所接收的信息进行二次加工、提炼、整理的意识相对淡薄。具体表现为,很少根据自己表达的实际需求对所持有的信息及其表现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合理的处理[4]。具体来讲,在进行信息传递的时候是否考虑到信息交互的环境,是私人信息还是公务、商务信息;是否根据信息交互环境有意识地选择合适的信息传递工具,是电子邮件还是QQ等社交软件;是否考虑过信息接收者的认知理解能力而选择合适、恰当的信息展现形式。

文字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沟通交流手段,在当下的信息社会,经济的全球化以及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国家期区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通过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再通过互联网将处理后的信息进行传递已经成为常态,计算机在文字处理方面的优势已经大大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用纸笔进行的文字处理。如果把文字书写认定为人的语言交际能力的基础,计算机文字处理则是一种技能。这种技能的内涵依存于基础的语言文字信息处理,不会写不会读,也就谈不上计算机等处理方式。反之,没有计算机等现代信息媒体介入,你的文书处理的质,信息收集的量,收发信息的速度都将落后于掌握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技能的人。

中日两国作为世界第二、第三经济体,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往愈发频繁,基于这些交流每天、每小时甚至每分钟都会产生大量的文字信息通过互联网、计算机进行传递、交互。作为一名日语专业的学生,在掌握日语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有必要也应该有意识地去提高文字信息处理的能力与素养,只有具备这样的能力与素养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5]。

在信息时代作为使用外语进行外事等方面工作的从业人员,跨文化交流语境下文字信息处理能力是非常必要且必需的。因此,作为为社会培养高水平日语应用型人才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来讲,在课程体系中继续开设日语文字信息处理类课程是必要的,同时也是符合时代要求的。

那么,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这门课程的课程目标应如何设定,课程内容应该如何选择,尤其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我们应该把握什么样的原则,都是需要谨慎考虑的。

三 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

课程目标的设定应贴近实际工作要求,要与专业知识契合。具体如下:

日语文字信息处理是为日语专业的学生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限选课。旨在培养日语专业学生基于计算机的应用对日语文字信息的辨识、采集、编辑加工、展示、传播、检索、数据分析及语料库应用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与素养。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完成日语文字信息处理的相关工作。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符合课程目标的要求,同时内容的选择要把握动态选择原则,涉及到应用软件使用方面的内容要随着应用软件版本的更新动态地调整部分课程内容。根据课程目标,将课程内容做如下设定:

1.信息处理意识、素养与技术。

2.日语文字及表记系统的基础知识。

3.日语文字录入相关软件的安装及使用。

4.日语OCR文字识别软件的安装及使用。

5.常用文字信息编辑、数据分析及展示软件的安装及使用。

6.常用日语文字信息检索方式、方法。

7.语料库的原理及实际应用。

其中,信息处理意识、素养与技术内容的设置主要是培养学生信息处理的意识、信息处理的底层思维模式。通过课程内容的讲授培养学生规划和设计信息处理的规范化流程,以便利用信息技术高质量、高效率地解决实际问题。随着全球信息化技术不断的发展和升级,各大书籍平台、终端的数据处理速度越来越快,在这环境中的某个人既可以是信息的使用者,也可能是信息的存储者。当数据信息存储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传统的信息输入、输出、存储、加工、处理的方法和思维模式将无法高效地处理大规模数据并有效地将它转换成生产力。所以无论是学习者还是教育工作者都更加需要锻炼并形成一种符合信息技术处理发展要求的思维模式。

日语文字及表记系统的基础知识主要围绕日语文字起源、发展演变以及与汉字的关系展开,通过日语汉语文字表记系统对比来讲授日语文字及表记系统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是对学生基础阶段日语语言文字、词汇方面知识的巩固和补充。

日语文字录入相关软件的安装即使用,日语OCR文字识别软件的安装及使用,这两部分内容是应对日语文字信息采集的目标而设定的。通过对常用日语文字录入软件以及光学文字识别软件的安装、使用方面的讲授和实践,使学生初步掌握信息技术背景下采集日语文字信息方式、手段和方法。

常用文字信息编辑、数据分析及展示软件的安装及使用。这部分内容实际上与通识课中计算机文化基础类课程内容有着一定程度的重叠,考虑到这种因素,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侧重于中日两国在文字信息编辑、数据分析及展示方面的共性与区别。使学生们在了解这些区别的同时,熟悉日本社会在文字信息处理方面的思维逻辑,间接培养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思维方式。

常用日语文字信息检索方式、方法。这方面内容的安排主要为规范学生们日语信息检索的方式,丰富日语信息检索方法。同时,提供丰富的与日语、日本有关的数字学习资源,以期帮助学生更早、更全面地了解、熟悉相关知识,寻找兴趣点,为学位论文选题提供必要条件。进一步地讲,通过信息检索方式、方法的讲授与实践帮助学生了解学位论文撰写方面的相关准备工作。

语料库的原理及实际应用。这部分内容是受到语言学理论的启发,通过语料库原理的介绍和与计算机技术结合而产生的实际应用范例,帮助学生掌握一种二语习得的方法和学习技术。二语习得的信息处理模式与计算机信息处理模式十分相近,通过语言学理论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结合的应用实践,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立体地进行语言习得。语料库与语音教学、语料库与词汇教学、语料库与语法教学、语料库与写作翻译教学等哪方面的关联越来越深入,相关研究也越来越系统全面。语料库在当下的外语教学过程中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趋势了,得益于信息技术、手段的发展,语料库在外语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外语教学过程中,信息传递的速度、质量,从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外语教学的质量。

以上内容的选择基本符合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同时学习内容更具时效性,既有语言知识又包含基本技能操作,通过语言学理论与计算机技术结合保证了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再是单一的“打字”课,从而具备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四 结语

综上所述,课程的设置是必要的,课程内容在现阶段是否能够满足实际需求有待时间的检验。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信息处理的意义及其应用价值,日语文字信息处理课程的设置能够满足日语专业学生部分日语语言知识学习的基本需求,同时帮助学生学习通过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诚然,这门课程开设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是否合理还有待我们进一步通过时间来检验。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