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三本院校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探析——以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为例

时间:2024-08-31

戴卫明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广东 中山)

一 引言

统计学是经管类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它致力于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利用统计学的工具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管理者决策提供依据。因此,统计学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统计学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逻辑性,要求学生具备相当程度的数学知识,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所以是令教师和学生都觉得难度比较大的一门课程。在笔者所在的三本院校,统计学笔试的卷面平均成绩一般在50 分左右,60 分以下大约占70%,还有10% 左右的极低分(30 分以下),90分以上的几乎没有,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为了了解和分析统计学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本校管理类专业完成统计学课程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602 份,回收有效问卷582 份,问卷回收率96.68%。通过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测得克隆巴克α 系数为0.867,认为信度符合要求。在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找出了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 问卷调查数据整理

(一)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共602 人,其中女生453 人,占比75.2%;男生149 人,占比24.8%,女生居多,这与管理类专业女生人数多的情况一致。在年级分布方面,大二235 人,占比39.0%;大三367 人,占比61%。专业分布见下表: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汇总

?

(二) 学生对统计学教学效果的评价

1、总体评价(单选)

?

调查显示学生对统计学教学满意度较低。

2、不满意的原因(多选)

(三) 学生学习统计学的需求(多选)

?

(四) 学生对统计学教学的建议(开放式问题)

?

调查显示学生学习主要是为了完成必修课学分,主动学习统计学知识的意愿不强。

三 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调查问卷显示的学生对统计学教学的意见和建议,目前本校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一) 学习难度大,学生难以掌握相关知识点

相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其他课程,统计学教学内容深奥,对学生数学知识要求高,很多概念(例如假设检验中的显著性水平、小概率原理、P 值)难以理解,计算公式多且计算过程复杂,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大。问卷调查中有94.7% 的学生认为统计学学习难度大,对统计学教学不满意和比较不满意的学生达到89.3%。相对于重点院校,三本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本来比较差,管理类专业又是文理兼招,数学基础更是比较薄弱,因此难以理解推断统计的一些概念和方法。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材施教。

(二) 教学方式陈旧,学生缺乏积极性

目前统计学教学多采用传统模式,即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课后完成作业、期末闭卷考试进行评价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以教师满堂灌为主,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很差。问卷调查显示,72.1% 的学生对统计学没有兴趣,其中88.4% 的学生认为其原因是上课枯燥无味;85.5% 的学生希望能增加课堂互动,包括讨论、提问、游戏等;79.7%的学生希望增加课后与教师的互动。

(三) 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学生认为课程没有实用价值

目前本校管理类学生开的是“统计学原理”,讲授统计学的基本原理,缺乏与本专业的实际问题相关的内容,学生学习时不明白其作用,无法和本专业其他课程融合。使得学生为考试不挂科而学习,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差。在问卷调查中,78.4%的学生对统计学没有兴趣的原因是认为其没有实用性。

(四) 教学课时少,讲授难度大

目前本校管理类专业统计学安排64 学时,其中理论课48 学时,上机课16 学时。理论教学内容包括数据的来源、数据整理与展示、数据概括性度量、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分类数据分析、方差分析、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统计指数等,在教学实践中,因为学生数学基础差,推断统计的教学进程很难推进,在48 学时内根本无法完成上述教学内容,所以我们通常会删除分类数据分析、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内容,即使是这样也无法将剩余内容讲通讲透。如果要增加课堂互动,要求的课时就更多了。问卷调查显示,85.5%的学生认为教师存在赶进度的现象,72.2%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统计学学时。

四 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措施

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统计学教学不满意,认为其学习难度大、学习效果差、缺乏实用价值。学生对统计学缺乏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差。对统计学教学进行改革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统计学教学改革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目标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从培养方案制定、教学模式应用、评价体系设计三方面对统计学教学进行改革。具体措施如下:

(一)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1.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为了增加课堂互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可以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上学习平台有很多,本校采用的是超星尔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超星学习通”[1]。教师在学习通平台上建课,系统为每个班级生成一个二维码,教师通过二维码邀请相应班级学生进入课程。进入课程的学生可以浏览教师发布的教学资料,收到教师发布的签到、作业、测试题、讨论题、抢答题等,与教师和其他同学互动学习。学习通还有班级空间,教师和学生可以在此沟通,学生也可以与教师私聊,具备社交软件的功能。学习通能够自动统计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签到、完成作业、参与讨论、参加测验等,教师统计学生平时成绩非常方便。

课前,教师在学习通发布教学大纲、教案、授课PPT、小视频,以及要求学生预习的内容和问题,也可以发布自测题以检验预习效果。系统会自动统计学生浏览教学资料的情况,以及计算自测题得分,教师能够提前掌握学生预习的情况。

课堂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在学习通上发布签到进行考勤,还可以发布抢答题让学生在手机上抢答,可以通过“摇一摇”功能选择学生回答问题,也可以发布讨论题在课堂上讨论,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抽取学生进行对话,也可以进行随堂测验并随堂讲评。这些活动都可以在手机上完成,大大减少了学生用手机从事与教学无关活动的时间。

课后,教师可以发布作业题和测试题,系统会自动批改并统计多次作业和测验的成绩。通过上述一系列举措,可以有效增加师生、生生互动,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提升学生课堂集中度,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2.采用案例教学,加强与实践的联系

统计学是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对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应该与管理

实践紧密联系,使学生能够运用统计学知识分析管理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在统计学教学中应该增加与管理相关的实际案例,针对案例找出问题、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解决问题。方良等(2020)认为,统计学教学案例可分为分析型、描述性、实际性和故事性四种[2],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进行教学。刘悦(2021)将《统计学基础》课程分为四个项目:“某超市运营诊断数据分析”“某市外贸发展情况动态分析”“某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分析”“编制某股票市场股票价格指数”,教学过程围绕这四个项目展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搜集并整理数据,讲授相关知识并指导学生利用相关知识和软件工具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最终解决问题。通过一系列实际操作,使学生感受到统计能“学而有用、学而能用、学而会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3]。

除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还可以通过布置小组作业的方式引导和组织学生寻找统计学问题进行调查分析,作业完成后在课堂上分组展示作业,由同学和教师进行评价[4]。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体验统计调查活动的完整工作过程,锻炼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失为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方法。

(二) 改变教材编写模式,适应新的教学方法

目前的统计学教材大多采用传统的编写方式,从基本概念出发,推导数学公式,介绍统计分析的原理和方法。整本教材充斥着枯燥乏味的数学公式,只是在例题中涉及到一些实际问题,缺乏完整的与实际紧密联系的案例。这样的教材内容完整、概念清晰、逻辑性强、由浅及深,非常适合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但是对于数学基础差的学生来说很难提起兴趣,也不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因此,为了适应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的需要,应该借鉴国外教材的编写形式,在概念阐述和公式推导间穿插一些案例、图形、表格和重要知识点的总结等,使用多种颜色和字体,使教材界面显得比较活泼,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习兴趣。在内容方面,以案例为主线编写教材,每章之前有引例,每个重要的知识点都有相应的案例配合讲授,还可以结合知识点介绍一些统计学发展历史上的名人轶事等,增加趣味性。这样的教材既有利于教师的讲授,也有利于学生的预习和复习,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修改培养方案,增加教学学时

目前本校管理类专业统计学安排64 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8 学时,上机实践16 学时,安排在大二上学期或下学期上课。这样的安排有两个问题,一是在大二上学期上课的学生未完成概率论的学习,而统计学的先导课程是概率论,所以应该在概率论之后安排统计学;二是48 学时的理论教学学时不够,特别是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和案例教学,增加了课堂互动,减少了留给教师讲授知识点的时间,大部分教师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有内容的教学,而教学内容又不能无限删减,至少要保留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所以,为了提升统计学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应该将统计学的教学学时增加到80 学时。

(四)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传统的评价方法是闭卷考试,通过各种类型的考试题目如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计算题、案例分析题等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这种方式能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但很难考查学生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评价体系进行改革。

方良等(2020)提出应采用多维度的课程考核方式,包括开卷考试、半开卷考试和“全程闭卷+课程论文考试”三种[2]。开卷考试允许学生携带书本和使用统计软件,但要求学生在4 小时内完成考试,考试内容是案例资料分析;半开卷考试允许学生在一张纸上写满公式带入考场,考试前2 小时做题,后2 小时进行案例资料分析;“全程闭卷+课程论文考试”要求学生进行2 小时闭卷考试和在指定的时间内提交课程论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和授课情况采用其中任一种方式考核。

董霞等(2021)提出应注重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的复合式教学评价体系[5]。他们认为,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应该多元化,除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以外还应该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探索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所以应设计能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的考核项目,比如小组完成统计调查项目然后在课堂展示等。另外评价的主体也应该多元化,除了教师评价以外,还可以进行学生互评、同行评价等。

本文认为,对于三本院校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结果的评价,可以采用半开卷考试+ 平时成绩+课程论文+ 上机实践的形式,其中半开卷考试时间2 小时,允许学生携带一张写满公式的纸,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30%;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学习通平台积分、课后作业、课堂测试等,占总评成绩30%;课程论文占总评成绩20%,采用分组形式,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寻找统计调查课题、搜集数据、整理和分析数据、提交调查报告、分工合作在课堂上展示调查成果,由同学和教师各占50% 进行评价打分;上机实践占总评成绩20%,包括考勤和上机作业。

五 结语

统计学是管理类专业重要的学科基础课,如何提升教学效果一直是三本院校统计学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和学习要求的基础上,大力开发教材、教学案例、教学软件、教学工具等资源,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让学生体会到统计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实现的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