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音乐美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探讨

时间:2024-08-31

曲政一

(燕山大学,河北 秦皇岛)

一 引言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于是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就越来越高,这种竞争不仅是技术能力的竞争,更多的是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竞技,而高校作为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必须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将思政教育放在教学任务中最重要的地位。音乐美育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中效果最好,最生动形象的育人方式,对于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已经逐渐成为高校思政教育中重要的育人方式之一。因此,探索音乐美育和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方式,尤其是以红色经典为主基调的音乐作品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成为高校课程改革中重点,更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创新路径。

二 高校音乐美育概述

(一) 音乐美育教育的内涵

音乐是通过将乐音进行不同形式的搭配组合,形成既可以表达人的情感,又能够展现意境的作品形式。通过音乐不仅能够反映现实的生活情况,还能够展示人类对于美好生活以及情感的渴望。音乐教育是将音乐作品与技能应用到教育工作当中,通过音乐教育不仅能够促进音乐学科的发展,也能突出思政教育,尤其是在美育教育中,音乐教育是其中效果最好、活跃性最高的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离不开音乐教育,尤其是音乐美学教育,对学生专业素质的提升、个人品格的培养、审美能力的提高以及身心健康的养成等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 音乐美育教育的方式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信息资料的丰富化、便捷化,使高校学生获取学习资料更加方便多元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诱惑。各种消极信息或者极端言论在网络中普遍存在,充斥着学生的生活,影响着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养成。大学期间,作为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念的重要时期,学校必须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引领学生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行走,教育学生学会抵制社会上存在的各种诱惑,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以及健康向上的道德品质,这就给高校的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音乐美学教育作为既能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又能活跃身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学科之一,为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提供了新的路径。因此,高校应该积极开展音乐美学教育,促进音乐美学和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各个高校对学生进行音乐美育教育的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突破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考虑到教学当中,并且融入进思政教育,让思政教育走入音乐美育的课堂,在音乐美育和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基础上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

首先,该模式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需求,将专业通识课程和综合素质培养进行充分的结合,在此基础上,利用新兴技术,通过传统和创新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音乐美育教学。一方面,传统固定教室教学的方式虽然有一定的弊端,不适合培养多样化人才,但是毕竟实行了很多年,相关的机制已经成熟,通过教师教学,学生的体验性更好,更专注,更容易进入角色。除此之外,任课教师也可以积极地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常态化的背景下,各种线上教学软件不断出现和发展,给老师创新教学方式提供了可能。因此,任课教师除了选择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还可以充分运用腾讯会议、钉钉、雨课堂等线上教学平台,既突破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视野,同时,这些学习软件和课堂教学相比还有一个重要的优点就是对教师讲授的内容可以实时地进行备份,学生在课下可以通过回放的方式进一步巩固老师所讲的内容,从而提高音乐美育教育的效率和效果。

除了充分运用新兴教学软件进行音乐美育教学之外,高校任课教师还应该不断完善音乐美育教育的课程考核机制,尤其在考核过程中注重思政相关内容的融入,通过考试和结果的反馈,提高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使任课教师能够了解每一位同学的情况,针对性地订制音乐美育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方案,推进音乐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 音乐美育对于思政教育的作用以及两者融合的必要性

(一) 音乐美育对思政教育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大学生接受思政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一般都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即老师一以思政教材和自己准备的课件为主,照本宣科,直接将相关的理论知识用读加讲的方式传授给高校学生。这种方式,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参与感差,而且思政课程的内容一般比较枯燥,如果再不采用创新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就会导致学生不愿意听,而且也听不进去,于是就进入了恶性循环的教育怪圈。这样一方面学生学不到有用的思政知识,本身的素养不能提高,另一方面,学校的思政教育也不能很好地推进下去。将音乐美育融入其中,通过音乐课堂的灵活性和互动性,能够增加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效果。

2、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但是一方面学生并未真正进入社会,没有经过社会的洗礼,思想比较单纯;另一方面学校对于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宣传不足,两者共同导致思政教育学生不能对思政教育有正确的认识,因此一直觉得上思政课程纯粹就是在浪费时间,积极性不高。而通过音乐美育教育方式的引入,让学生通过音乐课程思考思政教育的内涵,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学习兴趣。听过聆听和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寓教于乐,不仅能够增加思政教育的兴趣和收获,还可以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和鉴赏能力。

3、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音乐是一门充满艺术元素的学科,在高校中引入音乐美育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让学生了解多么高深的音乐知识,而是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鉴赏力以及审美力,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促进其形成积极健康的身心,最终提高其综合素质。而对高校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目的之一也是提高其综合素质,因此音乐美育教育的目标和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目的得到了很好的契合,于是高校通过将音乐美育教育和思政教育进行协同,在使学生感受音乐的过程中,发现其中的思政原理,启发学生对于思政教育进行更好地理解,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最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 音乐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思政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不利于高校教学改革的开展以及相应教学目标的完成,所以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政素养,就必须进行思政教育方式的革新。而听音乐是现代大学生重要的休闲方式,所以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从兴趣出发,寓教于乐,发挥音乐美育和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作用。将思政元素充分融入到音乐美育教育当中,在让学生感受音乐教学的同时,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思政理念,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放松身心,提高艺术鉴赏能力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做好音乐美育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十分有必要。

四 高校音乐美育教育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 高校音乐美育教育课程的设置比较单调

目前,在很多高校,音乐美育课程的设置都比较单调,和其他学科之间并没有交流和借鉴,因此,音乐美育课程不具备交叉学科中融合互补的特点,这种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在课上接触到与音乐相关的专业知识,不利于学生视野的开辟和对新学科的掌握。长此以往,这能造成两方面的后果,一方面,高校音乐美育教育不能和其他相关学科交流和借鉴,因此得不到进一步的深化,最后导致该专业固步自封,不能适应因社会进步而产生的对于专业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学生长期接受单调的音乐教育,容易产生审美疲劳,进而会失去对该课程参与的积极性,因而在提高学生鉴赏能力以及审美能力方面均达不到学校预期的教学效果,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因而,在各专业融合发展的时代,应该充分发挥交叉学科的作用,尤其是思政教育至关重要的现在,应做好思政教育和音乐美育教育的协同,否则会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进而遭到社会的淘汰。

(二) 高校音乐美育教育模式缺乏创新性

当前,很多高校并没有引入音乐美育教育,而是继续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即任课教师“填鸭式、灌输式”教育,不注重分析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兴趣点,在整个课程讲授的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参与性差,进而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而有些学校虽然引进了音乐美育教育,但是处于引进的初期,发展得还不充分,课程讲授的创新性依然不足。在思政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教育部门以及社会重视的时代,作为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的音乐美育教育,高校并没有及时将其与思政教育进行融合,在任课教师讲授过程中依然只讲授相关的音乐知识,并没有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对于音乐美育背后隐藏的思想政治内容却受到了忽视。这样不仅不利于音乐美育教育的发展和传承,更不利于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更好的领悟学科魅力以及学科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的内容。

(三) 高校的音乐美育课程改革存在局限性

教育改革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带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使教育的发展能够跟得上时代进步的步伐,跟得上社会发展对于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但是如果教育改革出现局限性,不仅不能实现改革的真正目标,甚至会适得其反,阻碍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在高校改革大背景下,各个专业课程为实现教学任务,实现高校改革目标,也都在进行教学内容及方式的革新,音乐教育也不例外。但是,在目前音乐教育的改革中,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虽然在其中加入了美育课程,但是并没有突出对于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同时,在课程内容设置时,融入的思政元素较少,不能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五 音乐美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路径

(一) 实现音乐美育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

在高校育人过程中,实现音乐美育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在音乐美育教育中充分的融入思政元素,例如,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音乐教育的独特优势,在其中加入更的思政元素,像学习红色歌曲,在学习和鉴赏红色歌曲的同时向同学讲述歌曲创作的背景以及革命先辈为我们所做的牺牲,让同学们产生情感共鸣,感受如今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同时高校还可以在例如建党节、建军节或者国庆节等特殊的节日开展相关的庆祝活动,这样利用一些特殊的节日,让同学们身心得到放松的同时,能够了解这些节日产生的背景,以及党和国家的发展历程。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通过红歌比赛的方式,让同学们通过平常的音乐教育积极参与到思政教育当中去。其二,是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利用音乐,提高学习效果。正常的思政教育课程是枯燥乏味的,长此按照传统方式进行思政教学,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音乐课堂时充满欢乐和活跃气氛的,学生可以在音乐课堂中得到放松,因此,在思政课堂上引入音乐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思政内容的积极性,还能寓教于乐,到达最佳的学习效果。例如,因为了解“红色文化”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枯燥的思政课堂中,可以加入红色歌曲的学习和鉴赏,两者穿插教学,即学会了红歌,有了解了红歌背后所蕴含的红色文化。课后,任课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感兴趣的红歌进行学习,不仅要会唱,还要说出选择的原因及背后的深意,在课堂上让同学们进行交流。这种方式能够提升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兴趣点,提高思政学习的效率。因此,做好音乐美育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思政教学的改进十分重要。

(二) 加强音乐美育教育的创新

通过创新音乐美育教育手段,更好的与思政教育进行协同,促进学生音乐品鉴能力的培养和思政育人功能的实现。首先,在音乐美育课程中,任课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喜好,例如,目前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以及心智发展的关键时期,在音乐方面更喜欢听一些流行音乐,但是这些音乐往往为了迎合当前大众对于“快消费”“快文化”的需求,缺乏良好的寓意,甚至很多夹杂着不正确的思想,影响学生正确观念的养成,因此在音乐美育教育过程中,任课教师要充分注意这一现象,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但是,也不能将自己的观念强加到学生身上,要掌握教育的方式,否则会物极必反。因此,任课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抓住流行音乐中积极的成分,对学生加一引导,进而吸引学生对于更有深度、更加健康的音乐歌曲的兴趣,促进学生审美能力提高的同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其次,任课教师要培养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理念。随着全球化的加强,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交流更加频繁,因此,西方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更加显著。在这种情况下,任课教师更应该加强对学生正确文化观念的培养,一方面要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崇洋媚外,这样会造成民族虚无主义的产生,另一方面,也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独特功能,将中西方文化进行融合,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吸收优秀成分,树立学生正确的观念,正确的认识自己的国家,正确的感受整个世界,这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目标之一。最后,创新音乐美育教育方式,还可以通过开展音乐情景剧的方式,将音乐元素和思政内容通过情景剧的方式进行融合,提高学生音乐水平的同时,使道德素养进行同步提升。

(三) 挖掘红色音乐的思政育人功能

针对音乐美育教育改革中缺乏思政元素的极限性,应该加强红色音乐的引入,充分挖掘红色音乐中所发挥的思政育人功能。例如:近几年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西柏坡组歌》,它做为《长征组歌》的延续,是西柏坡精神与音乐元素的完美融合,它通过一个序和四部分乐章,充分概括了党中央在西柏坡这个最后的农村根据地时经历的短暂而重要的10 个月,演绎了在西柏坡时期,我党工作重心再一次转移,从农村变为了城市,新中国也是在这里开始了筹建工作。因此,在西柏坡的10 月,是我党、我国最重要、最关键的十个月,因此,西柏坡也被誉为“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地方”。在西柏坡形成的不畏牺牲、奋勇前进,以及深入群众,“赶考”精神等,通过这部音乐作品进行了极致的体现。《西柏坡组歌》运用独特的音乐手法和剧情结构,生动地展现了扎根基层、联系群众、坚定信仰的西柏坡精神,以及在新时代如何打破执政周期率,积极面对执政考验,实现国家复兴、民族富强的时代价值。这是音乐美育教育和思政教育进行完美融合的典范,因此,学校应组织学生对于《西柏坡组歌》《长征组歌》等经典红色歌曲的学习,在提高音乐素养的同时,了解其中蕴含的西柏坡精神、长征精神,以及这些精神的当代价值。通过对于红色歌曲的学习,了解其中的思政元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拼搏精神,更能养成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为国奋斗的使命感。

六 结语

音乐美育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最终目标都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更能符合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在思政教育中融入音乐元素或者在音乐美育课程中加强思政理念的培养,促进两者融合发展是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不仅能够促进高校教育改革的成功,更能符合时代要求。文章通过分析目前高校在音乐美育中存在的课程设置单调、教育模式缺乏创新以及课程改革存在局限性三方面的问题,进而提出实现音乐美育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发展、创新教育方式以及挖掘红色音乐的思政育人功能三种协同育人路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