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工科”建设下课程思政推进路径与策略研究

时间:2024-08-31

余波,罗莉霞

(湖南信息学院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一 引言

目前,我国正在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等重大战略,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感知与控制等先进制造业得到迅速发展,这对普通高校工科专业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工科教育模式因其教育理念相对滞后、人才培养模式与信息化智能化等技术对高等教育颠覆性变革结合不够紧密等原因已经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为此,我国高等教育大力推进与世界教育融合与同步的进程。教育部组织国内工科教育专家开展系列研讨,形成“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等指南。高校积极行动起来,开展新工科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课程思政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且伴随人才培养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1]。近年来,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围绕解决“培养什么人”这个教育的首要问题先后出台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并提出具体要求;普通高校以课程思政为抓手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存在的“两张皮”问题。但是,由于部分老师未能树立“全课程育人”理念,不能处理好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等三者的关系,在课程内容设置时没有正确处理好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的课程思政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思政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不强;课堂教学方法单一,制约了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在课程思政方面的教学实践与能力不足,造成学生“知行”不一致[2]。

二 内涵与实践

(一) 课程思政内涵

课程思政通过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改革的诸环节诸方面,润物无声地实现立德树人。因此,在课程的全部知识体系都需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元素,全部教学活动都需要肩负起立德树人的功能,全体授课教师都需要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职责。因此,课程思政是隐性思政教育,具有渗透性强的特点。

企业产品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因此,企业员工及企业更需要保持严谨的工匠精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工学类专业课程需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工匠精神以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作为其内涵;北斗精神则包括“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等基本内容,是中国航天人在建设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新时代精神,其核心价值观就是“以国为重”[3]。工匠精神呈现个人职业特征,北斗精神体现团队协作特征。

(二) 课程思政实践

遵循“新工科”建设要求,国内高校围绕课程思政建设开展诸多有意义的探索与实践。侯勇等总结有“整体论”“关键环节论”“队伍主体论”和“协同论”等四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4]。

(1)“整体论”即站在全局高度对课程思政提出宏观的建设意见[4]。譬如:李晋馥等提出对课程思政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提高课程思政融入课程建设的程度、提升课程团队育人水平和打造高水平课程思政体系的方案[5];肖香龙等从课程思政的优化设计方面入手,指出课程思政可以从发展理念、机制建设、平台建设等几方面推进[6];娄淑华等提出在顶层设计中统筹支撑,在实践操作中优化提升,在机制完善中驱动评估的课程思政推进方案[7]。

(2)“关键环节论”即重点关注课程思政的教育资源挖掘和教学过程[4]。譬如:卢黎歌等提出通过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完善体制机制、发挥教师主体性等举措构建课程思政教育资源[8]。许家烨提出以教学规律为依循、以古今资源为依托、以教师队伍为主力、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的课程思政解决方案[9]。

(3)“队伍主体论”即强调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力量[4]。譬如:戴健提出课程思政教师团队要重点从组成、目标、氛围以及归属等视角出发,形成团队合力以确保课程思政建设的高效推进的建议[10]。王莹等提出通过厚植高校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层次支撑和持久驱动力等政治底蕴,实现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执行能力的目标[11]。

硬气有骨常被误为某类文章才需具备之品格,其实,所有的文字皆要有骨头,有硬气,不因文体异而有殊也。婉约的文字也要有硬气有骨头作底子。在我看来,周邦彦不及柳耆卿,柳耆卿又不及李清照,大抵就是这个原因。

(4)“协同论”主张全面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发挥两者的协同效应是落实课程的重要举措[4]。譬如:齐鹏飞提出必须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显性思政教育和隐性思政教育、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总结传承和创新探索“四个统一”,确保课程思政不落空[12]。朱郑州等提出开展课程思政应该做到理论与实践、学生与教师、课堂内与课堂外、线上与线下等四个结合[13]。刘兴萍等提出培养课程思政意识、课程设计中融入思政元素、提升教师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能力素养、实现协同育人体系等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方案[14]。梁艳峰等提出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内容同规划、同设计、建立课程思政效果评价与考核机制等跨学科的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案[15]。

笔者所在高校自2016年与长沙北斗产业安全技术研究院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和计算机类等专业学生参加北斗名师进校园活动、智能导航科技创新竞赛、“北斗微小课题”、合作企业承担的国家重大专项保障任务以及修读北斗应用方向课,培养成为具有北斗精神、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形成“三融合四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三融合”即教赛学融合、专思创融合、产学研融合,“四提升”即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合作沟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三 推进路径

总结课程思政的实施经验,提出如下课程思政的推进路径。

(一) 课程思政达成共识

通过学习、讨论、交流,在全体师生中形成三个层次的共识。

(1)学校上下统一认识,形成课程思政是落实立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抓手的共识,完成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并且全力营造“三全育人”的良好环境与氛围,其他老师能够为课程思政提供必要的支持。

(2)专任教师能够自觉地有机融合新工科建设等教育理念开展课程思政,实现教书育人互为一体。课程思政建设形式多样,既包括教师的个人成果,还有课程组、专业系以及二级学院等团队成果。

(3)学生认识到专业技能的习得与思想品德的培育同等重要,能够以接受而不是抵制的态度对待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课程思政,从而让课程思政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为行。

(二) 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设置

除传统的思政课程之外,课程思政覆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通识教育以及所有专业课程。科学梳理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课程内容关联的思维方法,深入挖掘能够体现本专业领域的职业精神、工程伦理等特征的思政教育素材,以及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有关的思政教育素材。以笔者所在学校关于课程设置的分类为例,设置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见表1。

表1 课程思政教育目标与素材关联表

(三) 课程思政深度融合课堂教学全过程

创新课程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以深入推进课程思政为目标,建立健全课程教学管理体系,持续改进课程教学过程管理;拓展第一课堂,融通第二课堂,丰富课程思政的教育资源。譬如:构建可共享的线上课程思政库,采用五元组(关键词,关联知识点,思政融入点,案例摘要,详细案例素材)表示课程思政素材。其中,关键词表示素材所蕴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和北斗精神等思政点;关联知识点表示课程思政案例关联的专业课程的知识点;思政融入点表明将思政点与知识点自然关联的手段与方式;案例摘要即对案例的摘要性描述;详细案例素材描述思政素材的全部细节。

(四) 优化课程思政建设保障体系

完善课程思政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与交流平台。建立健全课程思政相关制度规范,引导并鼓励老师们自觉地融入到课程思政育人的工作之中。

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以培育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北斗精神和形成良好的工程伦理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首要标准,构筑多元化、多维度的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评价体系和监控监督机制;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的激励机制,将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果作为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晋升晋职等方面的重要参照指标之一。

完善课程思建设政持续改进机制。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根据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的反馈结果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标准、建设教材资源、打造师资团队和改善教学条件等举措;通过打破思想政治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壁垒,强化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文化育人、劳动教育、体育、美育等教育有机融合;强化配套保障,加强教研室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动性,构建多方参与的课程思政教育持续改进机制。

四 实施策略

总结课程思政的推进经验,提炼出推、拉、聚、拓、融等策略。课程思政的推进路径之不同环节可以采取相应的策略,见表2。

表2 推进路径与策略关系表

拉,即内生。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接受课程思政的教育内容,并内化于心。换言之,就是将学生可以自我感悟的思政素材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思政教育的成果内化于心;还可应用于教师的课程思政理念内化的实践之中。

推,即外注。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将学生难以理解或者接受的课程思政素材以讲授等形式传授给学生,并兼顾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育人目标达成。譬如:与专业知识、方法与技术相关的理念之类的思政教育内容可以采用外注的策略完成。

聚,即聚焦。因为课程隶属专业的特性等因素,课程思政的育人内容需要适当聚焦,强化特定方面的育人成效。譬如:专业选修课的课程思政聚焦工匠精神、工程伦理等。

拓,即拓展。课程思政由第一课堂拓展至第二课堂,依托课程的立体多元的呈现形式,课程思政的呈现形式亦可多样化。譬如: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电视剧《功勋》的“孙家栋”单元和“于敏”单元、《大国工匠》《国之重器》等教育片,然后,组织学生深入研讨、交流与汇报。

融,即融合。课程思政不仅培育学生,教师也可从学生的成长中积累养分,将本校、本专业学生的优秀事迹作为课程思政的素材;采取多种举措促进教师学生、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理论实践等多主体、多内容、多形式的课程思政融合。

从形式来看,“拉”和“推”相互对立,理念、规范等课程思政内容可采取“推”式策略;感悟之类的课程思政内容可采取“拉”式策略。从课程思政素材的选取范围来看,“聚”和“拓”相互对立,同一个专业的课程群的课程思政需要聚焦;整个课程体系的课程思政体现出思政教育内容拓展或者形式上拓展的特点。譬如:由课内拓展到课外。“融”可理解为“推”“拉”“聚”“拓”等策略的融合,即课程思政主体、内容、方式、评价手段等多元融合。

五 案例研究

数据挖掘是计算机类专业的选修课,主要介绍数据预处理、关联规则分析、预测回归、聚类分析和相关应用等基本概念、原理方法以及相关应用,结合数据挖掘技术相关应用领域的热门前沿课题和经典应用案例,了解数据挖掘的前沿技术及未来发展趋势,具备运用数据挖掘技术解决数据分析领域的问题的能力。

(一) 课程思政实践

数据挖掘课程的课程思政素材重点关注前沿技术及应用效果、职业精神案例、工程伦理案例,着重培育学生的人文情趣、大国工匠、开放包容、工程伦理等素养。为此,课程组构建师生共离的课程思政素材库。

(二) 教学效果

通过面向计算机类专业开设数据挖掘课程,笔者所在学校选择数据挖掘技术的毕业设计的学生以及选择数据分析领域的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也从无到有、逐年增加。此外,课程已经立项为省级一流线下本科课程。

表3 课程思政教学示例表

六 结语

以笔者所在高校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等专业以课程思政为主要手段开展北斗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为基础,提出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课程思政推进路径与策略的解决方案。该方案包括“课程思政达成共识”“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设置”“课程思政深度融合课堂教学全过程”“优化课程思政建设保障体系”等推进路径以及“推”“拉”“聚”“拓”“融”等策略。未来将持续围绕该解决方案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