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育人路径的研究——以电子信息类课程为例

时间:2024-08-31

王招娣,秦小康,刘毅科

(洛阳师范学院,河南 洛阳)

“新工科”[1-2]是教育部提出的关于中国高等工科教育的新模式,旨在借助高等教育实现科技强国,推动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课程思政[3-4]作为当前高等教育教学的热点,是将思想政治理论的知识和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理论课程教育之中,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与人文学科相比,在理工科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往往重专业技术传授轻思想政治引领。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例,作为理工科重要课程门类,开展的专业竞赛、实训练习、创新创业技能锻炼等内容较多,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素养要求高,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观以及精神文明追求引领,使得学生服务社会意识和自我价值实现意识薄弱,对我们培养社会主义高素质人才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应在“新工科”背景下,坚持党的正确领导,以课程思政发展与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电子信息类专业发展的新模式。

一 电子信息类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研究路径

在“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思政育人路径可通过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是华夏子孙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更是支撑我们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基石[5],作为华夏儿女更应该传承中华文明,内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自身的精神文明追求。在大学课程教育实施过程中,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和中华文明历史渗透到工科理论教学中去,使工科学生理解并认同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体现在每一节工科教育的课堂里。具体实践内容及形式如表1所示。

(二) 做好“课程思政”的全局设计,加强“课程思政”在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群的建设

将“课程思政”融入学校“大思政”教育体系[6],做好顶层设计。对于电子信息专业来讲,紧密结合工科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进行有效的课程教学改革,重视“课程思政”在特色专业群中的建设,形成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以教研室为单位,以专业的载体,在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群中强化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将思政内容融入课程的教学与管理中,开展专题专项教研活动,积极发挥课程思政示范课的示范引领作用,组织课题组成员定期进行思政案例共享,丰富思政案例资源,组织教师到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深入学习和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政素养。为了提高专业课程的人文吸引力,还可设置课前5分钟思政拓展;开展每章专业知识与思政结合的研讨会;开展科技发展背后的爱国主义故事和拼搏主义精神等,使“课程思政”在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群的建设中得到发挥,使思政教育融入到工科教育的培养方案中去,见表1。

表1 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活动主题及内容表

(三) 开展社会实践,发挥理工科专业第二课堂思政育人功能

发挥理工科专业第二课堂思政育人功能,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课程思政”的精神引领作用。

1.开展“以赛促教”,在“校长杯”教学技能大赛、慕课大赛及青年教师说课大赛等活动中,强化“课程思政”环节所占的比重和分值,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同时可适度增设关于“课程思政”的考核形式及比重,构建较为系统和完整的科技竞赛体系,通过以赛促教的途径获得丰富有效的经验。

2.丰富校园文化活动,通过跨专业跨学院以及一带一帮扶的形式开展文化活动,借助人文专业的文化优势推进思政活动有序开展。比如成立文化剧社、红歌会,组织校外参观红色基地,定期举办志愿者活动,开展服务社会的文化宣传活动等,形成一批具有文化感召力及正能量的校园文化活动。

3.积极探索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协同发展的新模式。发挥校外基地培养学生的优势,在实践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发挥校外课堂的知识文化培养作用,提高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素养与能力,在“新工科”背景下以“互联网+”为发展契机,不断推进多层次、多模式、交互性的教育改革。

(四) 丰富教师的思政知识,提高专业课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德育能力

在工科教育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首先要丰富自己的思政理论知识,建立正确的政治立场[7],提升自身的思政理论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的讲述中,融入到言传身教的行为里。其次,学校要不定期地组织工科专业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理论培训,对思政元素的获取、插入、内化等环节进行深入培训和学习,不断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使其充分领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教师要利用好课堂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人的精气神,让中国故事走进学生的生活中,走进学生的心里。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爱国情怀,为国家培养新时代的好青年。

(五) 完善并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形成专业知识能力和思政德育能力并重的考评机制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8],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兼顾素质教育和知识教育的双重要求,从而制定满足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课程体系和多元双向的考核与评价标准。

1.将“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充分融入到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形成工科专业系统且全面的教学体系,并建立与之对应的多元化评价机制。结合电子信息类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内容,认真执行课堂政治纪律,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

2.兼顾“思政元素”和“德育元素”的融合比重。在加强电子信息类课程的实践性课堂管理中,优化实验实训课程,细化实验环节考核与评价方式,加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一致性,同时增加开放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数量,增加多元双向的考评制度,丰富实践环节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完善考核体制,达到学以致用、终身受用的教学效果。

3.完善激励机制。在学校各类教书育人奖项中加大育人评价权重,特别考察课堂教学特点以及育人效果。鼓励高校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形成可供分享的教学教育成果,并将其纳入教师考核评价、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也可作为学校考评每一个教学单位的绩效评价业绩。

二 电子信息类课程思政育人的实践及效果

在“新工科”背景下,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改革是当下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德育教育的重大进步,对社会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来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电子信息类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及融入方式

1. 思政育人目标。根据电子信息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特点,将思政教学的育人目标总结为“三理念三精神”,具体内容为:培养规范理念,使命担当;培养哲学理念,家国情怀;培养工程理念,专业自信;培养团队精神、工匠精神和职业精神。

2.课程思政融入方式。根据电子信息类课程的思政教育特点,将思政育人的融入方式归纳为:

(1)以“案例教学”为融入点,浸润政治理论。例如在讲解“数字图像处理概述”时,以我国北斗卫星定位系统为案例,充分展示我国信息化的建设成就,这正是科技强军思想的体现。在讲授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时,引入我国航空航天事业近几年所取得的重要突破,让学生们形成时刻关心和关注国家发展的大事。通过经典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关注科技前沿知识,关心国家发展战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2)以“科学精神”为融入点,打造规范意识。工科课程是讲求严谨规范的,例如图像识别算法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每一个公式、符号都指向有明确的含义,一旦出现微小差异,求出的识别效果就相差千里,因此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规范作风,培育科学素养。

(3)以“科学家”为融入点,培养工匠精神。在电子信息行业发展历程中,众多科学家为学科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如:奈奎斯特、香农等科学家,在科研条件并不优越的情况下,通过不懈追求,才使数字信号及图像处理领域取得了多个里程碑的跨越。在讲解医学诊断信息化的时候,以新冠肺炎疫苗研发中,陈薇院士的艰苦钻研为例,研制疫苗为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提供强大的保障。

(4)以“创新创业”为融入点,聚焦科技前沿。在授课过程中结合电子信息行业应用的前沿知识穿插讲授,开阔学生对专业的认知视野,激发学员学习动力。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查阅资料,了解现阶段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科研水平。

(5)以“翻转课堂”为融入点,沉淀职业素养。在教学方法上创新,除了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外,还结合了案例教学、分组竞赛、小组协作、模拟演练等。在思政教学设计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组织学生汇报、提问和研讨,在教学中引经据典,让知识的传授富有感召力,使课程的教学更具趣味性。

(二) 电子信息类课程的思政育人效果

经过不断地改革与实践,其效果主要体现在:突出了课程思政的内涵引领作用,彰显了理工科的趣味性;拓展了专业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形成内容多彩、形式多样的课程思政教育素材库,提高了工科教育的人文亲和力。突出了课程群的主阵地作用,提升了思政育人的能力;培养和选拔一批批一流课程思政示范课,形成课程群思政共享机制,优化了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大纲,实现知识传授和德育培养的和谐统一。突出了案例建设的宣传示范作用,增强了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充分挖掘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使中华文明在中国高等教育阵地遍地开花,让中华学子增强了文化自信,树立了爱国情怀。

三 结语

在“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类课程的思政教育,不仅仅是一门德育课程,更是一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育人理念。其思想价值在于,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精神,探索工科课程的专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让知识的传授更加具有温度,让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加具有责任心。在教师引导、课堂融入和实践强化三重作用下,让理工科学生做到真正学有所长,服务社会。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