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境内外协同,校-校-企共育”的高职土建类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4-08-31

吕颖,戴明元,张蕾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德阳)

2013年,***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国际产能合作”理念。国际产能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实体支撑,它催生了国际间一种包容性全新合作模式,推动了基础设施共建与产业结构升级相结合,促进我国对外投资及承包工程量的持续攀升。随着国际产能合作的持续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加入“走出去”的大军,而企业的国际化人才,是决定“走出去”工程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为了应对土建类专业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途径进行土建类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自2003年开办“英语+专业”的应用英语专业(国际工程承包方向)以来,先后与澳大利亚墨尔本理工学院、英国林肯学院、丹麦VIA大学学院合作开办建筑设计、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工程管理等专业,引进合作方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并对引进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再创新,并结合涉外建筑企业海外建筑工程实际需求,引入涉外建筑企业深度参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质量评价等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及实践,形成了我校与境外合作院校、涉外建筑企业融为一体的“境内外协同,校-校-企共育”培养模式,持续提升合作办学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如建筑工程技能、外语能力、施工合同及标书等商务能力,全过程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此,提升高职土建类合作办学学生服务国际产能合作能力。

一 “境内外协同,校-校-企共育”的提出背景

“境内外协同,校-校-企共育”的提出,是基于高等职业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承担的任务和使命决定的。2010年,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1]。2014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实施中外职业院校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和规范职业院校到国(境)外办学。推动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注重培养符合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验需求的本土化人才”[2]。由此可见,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和合作,优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对于先进国家的职业教育经验,我们要学习和借鉴,可以通过和国外职业技术教育成熟和先进的学校合作办学,将他们的经验和资源引进,进行第一步的融合,同时,我们要立足于本土的区域、专业、生源特征,将融合的资源创新,形成自己特色的发展路径,培养适合企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和职业教育“走出去”,在产能合作领域的国家开展职业教育及培训。通过这一循环,实现“境内外协同”“校-校共育”培养人才。然而,最终培养的什么样的人才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如何保证培养出的人才是企业发展所需要?只有企业更多地参与到培养过程,才能使“校-校”联合培养的人才经受住实践的检验。2018年,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中指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职业学校和企业通过共同育人、合作研究、共建机构、共享资源等方式实施的合作活动”明确了企业参加职业教育办学中的重要作用[3]。至此,职业院校合作办学项目形成“境内外协同,校-校-企”共育办学模式,将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经验,涉外企业人才需求和管理模式、本土院校专业特点和生源特点等结合,提升合作办学项目学生服务“走出去”企业发展需求。

二 “境内外协同,校-校-企共育”高职土建类合作办学实践

(一) “境内外协同,校-校-企共育”确定培养目标

现代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的教育,需要适应劳动市场的需求[4],“走出去”的建筑企业,对于中外合作办学土建类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的制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院在办学过程,根据前期毕业生就业数据,跟踪企业对于毕业生满意度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采集用人单位对于员工判断标准的数据,从2006至2010年,合作办学毕业生就业涉及的外企、中外合资企业、中资企业海外项目部36家,回收有效信息采集32家,同时,我们通过当面和网络连线访谈的方式,对127名分布在不同国家的海外建设工程项目负责人进行访谈,将信息进行融合,整理出涉外土建领域,专科层次人才需求的基本信息。其中,专业技术知识、外语应用能力、技术规范及法律法规掌握、招投标文本处理能力、现场协调能力、学习能力等能力成为了企业用人的需求特点及员工判断的标准。鉴于此,我们分解企业需求于合作院校的培养体系中,以建筑工程技术(中澳合作办学)为例,澳方实施培养体系对应为CPC50210建筑类专科文凭职业技能标准。它包括8项就业技能及18项能力考核单元。其基本技能分为交流技能、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基本技能和遵从职业健康和安全条例中风险管理、控制工程质量、控制项目风险等核心能力单元;结合我校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能计算、懂施工、会管理、善经营”,确定面向涉外工程的建筑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会外语,懂技术,知商务,善沟通”。同时,细化目标含义,将目标分为16个能力指标要素,使培养目标具体,可落实,可评测,见表1。

表1 培养目标

(二) “境内外协同,校-校-企共育”确定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

职业能力目标具体实现方式有:第一、根据能力指标,选取合适的课程,落实能力指标,具体对应课程体现在中方课程、外方课程和企业参与的融合上,如会外语的培养目标实现,由中方课程:建筑英语,跨文化视野与沟通,剑桥商务英语,涉外项目实用英语,FIDIC合同;外方课程:国际工程招投标,项目风险管理,职业健康与安全等合作方院校授课的全英文课程;懂技术的培养目标,中方课程对应为:画法几何,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结构基础与识图,建筑施工技术,装配式建筑施工工艺,建筑材料等课程;外方课程对应为项目风险管理,职业健康与安全,国际工程招投标,施工项目预算等课程;知商务,中方课程:建筑工程计量计价与成本控制,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建设法规,FIDIC合同;外方课程:建筑工程承包商管理,项目风险管理等课程;善头痛,课程内容实现:英语能力提升课程,跨文化视野与沟通;课程组织方式实现: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课外拓展活动:英语角,英语活动月,鲁班文化节,英语社团等。

在课程组合中,为了实现双方课程的融合,我们进行了课程内容模块的匹配。通过梳理中外双方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的教学要点,并对要点进行匹配,最终形成“中外双方匹配课程”,该类课程占项目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要部分。无法匹配的知识点便形成 “中外双方特色课程”,以此,我们在课程体系中既保留了双方各自的优质核心课程,又有经匹配双方课程内容形成的创新课程,同时还开设了双方共同开发的只适用于合作项目的特色课程,课程的设置,充分体现了“境内外协同,校-校-企共育。”

为了保障课程体系实施效果,我们实施了“境内外协同,校-校-企共育”的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实践体系及课程评价等方面,以课程标准的形式进行确立,确保教学质量。课程标准,与合作院校联合编制,其中与英国林肯学院联合编写《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课程标准(中英文对照版)》已正式出版发行;与澳大利亚墨尔本理工学院共同编写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标准,填补了高职土建类无双语专业课程标准的空白。在课程标准中,除了课程内容模块化融合双方课程,还主要体现在评价方式上。在更多的课程中,引入澳方和英方过程性评价方案,扩大过程性评价涵盖的科目范围,引导学生形成重平时积累、重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考核的方法包括观测、口试、现场操作、第三者评价、证明书、面谈、自评、提交案例分析报告、工件制作、书面答卷、录像等,以过程性采集信息的方式,更注重学生逐步增量变化,注重综合素质培养。

(三) “境内外协同,校-校-企共育”进行师资培养

“境内外协同,校-校-企共育”的师资培养,是课程实施的保障,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我校持续推进中方院校教师提升英文水平,外方教师来校参与教学和管理,企业一线人员参与教学资料的编制和作为兼职教师参加教学。其中,中方课程,除基础技术知识外,通识管理类课程持续推行双语教学,为此,我校持续开展了专业课老师英语能力提升项目,目前为止,进行了“土木类教师英语能力提升项目”“南非留学生项目中方专业课教师英语能力提升班”等针对性培训2次,共计培训人次超过50人,为合作办学项目中方课程双语化,提供了有力保障。外方课程,由外方合作院校选派优秀教师来校上课,保障了英语授课环境,给学生提供了跨文化交际的机会。外方院校平均每学期保持10名左右的外籍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我校为外方教师配备助教,协调英语水平较弱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进度需求,同时,为疫情期间外方院校教师教师开展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企业人员进课堂,目前,我校引进拥有海外工作或留学背景的人才25人,提升了实施双语或全英文授课的人才数量;聘用12名经验丰富的涉外建筑企业员工为我院企业兼职教师,将一手岗位知识带入课堂。由此实现“境内外协同,校-校-企共育”。

(四) “境内外协同,校-校-企共育”共建资源与平台

在我校建成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和工程造价专业国家级资源库的基础上,与澳大利亚墨尔本理工学院合作共建国家级实训平台“中澳共建装配式建筑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省级实训平台“中澳共建BIM+VR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参照澳大利亚墨尔本理工学院及英国林肯学院实训室标准,建设“理实一体”探究性智慧实训室10间,信息化实训室13间,改善了实训条件,丰富了教学资源。为了保障实践和实训在学生培养中发挥的作用。同时,我们建立“校企共育”的海外实习机制,在学生最后一个学期的实习阶段,由涉外建筑企业,特别是与我校建立校企合作协议的5家企业出资,为学生购买机票和保险,为学生提供境外施工现场实习的机会,实习结束双方自主选择签订就业协议。

(五) “境内外协同,校-校-企共育”进行质量评价

教学质量的评价,需要“校-校-企”共同参与,因此,我们启用了本校教学质量诊改(Diagnosis)动态监管教学运行,保障教学治疗量,诊改数据和结果每年一次发布一次,以此对教学日常管理、教学目标达成、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进行诊断和改进。外方合作院校教学质量审计(Audit)每两年一次,外方审计专家通过随堂听课、教师访谈、学生访谈、管理人员访谈、查阅教学文件等方式,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全方位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企业评价(Comments)每年一次,通过问卷调查、走访,毕业生反馈信息等形式,取得企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及建议。同时,合作办学项目运行纳入ISO9001 质量体系认证,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审(Review),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要求整改进措施。融入第三方评价机构(麦可思等)每年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进行教学质量评估(Evaluation),包括培养结果与毕业生评价、培养过程分析、核心课程有效性评价。以五方评价的互相配合,互为补充的形式,实现评价形式和评价内容上、改进方法和改进效果上“境内外协同,校-校-企共育”。

三 “境内外协同,校-校-企共育”的成效

自该培养体系实施以来,项目已毕业学生6届共1500余名。六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7%以上,有将近一半毕业生就业于涉外建筑企业,毕业生广泛分布在东南亚(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等)及非洲地区(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地,为我国建筑企业“走出去”,为“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发挥着重要作用。用人单位普遍认为项目毕业生英语能力、专业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实践能力突出,满意率达到95%以上,取得了“高质量、高就业、高成才”的人才培养效果。

四 结语

随着“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的深入推进,我国需要持续输出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高职类教育中,技术技能培养和语言能力培养的统一,一线技术和跨文化协调能力的统一,国际规范应用和中国标准应用的统一,都需要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将国际化元素融入培养过程。“境内外协同”,将国际先进职教经验,以“校-校”联合培养,融入到培养过程,同时将企业需求落实到培养目标及课程标准中,最终实现“校-校-企共育”。这一培养模式的提出和实践,为土建高职类培养外向型人才提供经验,为持续提升建筑企业外向发展提供了活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