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上海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模式比较及经验

时间:2024-08-31

赵艾凤,刘步明

(上海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一 引言

2016年12月,***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如何运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将“立德树人”根植于教学,是现阶段需要思考的问题。

目前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有两个特点。第一,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大多数研究都是笼统地谈课程思政建设[1-8]。部分研究以某一门课程为例进行分析,如王进(2018)分析了《军事理论》课的课程思政模式构建,王晶(2018)讨论了《现代教育技术》的课程思政建设,赵艾凤(2018)研究了财政学的课程思政改革路径。第二,从研究方法来看,几乎所有研究都是规范性研究,并没有相关案例和数据作为实证支撑。在实践上,上海各高校在课程思政改革方面做出了许多探索,也形成了一些代表性课程。但尚未有研究对上海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进行梳理和总结。

因此,本文选取上海部分高校,包括综合性大学、师范类大学、财经类大学和理工类大学,对不同类型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进行分析,并总结有益经验,以期为全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依据和参考。

二 上海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模式比较

复旦大学是一所“985”综合性大学,在课程思政改革方面走在全国前列。2017年6月,该学获批上海市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此后推出3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示范课程、2门“中国系列”课程、13门综合素养课程和28门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计划,并作为课程思政的首批重点工作狠抓落实。2017年11月开始,推出首批7门课程思政校内公开课,面向全校师生开放。除了课程设置上的精心安排,2017年以来,复旦大学校领导也走上讲台,从不同角度给新生及毕业生开讲思政课。2018年6月,学校召开课程思政建设现场交流推进会,提出五大目标七大任务,为继续促进课程思政改革总结经验、明晰方向。

上海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特色鲜明,课程思政建设意义更为重大。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将所有专业课程分别归入“市场经济类”“文学艺术类”“文化管理类”三大课程群,并设置每类课程群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目标。设计“中国与世界”“国学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教育”三大课程系列,遴选人文与传播学院“现当代文学”“中国近现代史”“新闻学概论”等15门试点课程,这些课程涵盖人文学院现有12个本科专业,并实现必修课、选修课、通识教育课的课程类型全覆盖。选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称不同专业的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改革试点。学校举办培训班,通过主题讲座、专题讨论、教案撰写、试讲比赛、分享体会等方式,引导参与试点的教师更好地在课程教学中实现思政教育。学校还划拨专项经费支持各学院的课程思政改革。

上海财经大学在课程思政改革中,最具特色的是原创校史话剧《匡时魂》。通过该话剧的演出,能够加深学生对“厚德博学、经济匡时”的理解,彰显高校思政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上海理工大学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同属理工类高校,但二者的课程思政改革模式却不相同。上海理工大学为提升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2017年以来,每年开展“上海理工大学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申报,每个项目资助2万建设经费。鼓励获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对教育教学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则开发出“企程讲堂”,聘请企业职能部门负责人、技术骨干等担任企业导师,畅谈职业理想和工作体会,鼓励学生立足自身岗位,爱岗敬业、忠于职守,让学生明确肩负的使命责任,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祖国和人民需要之中。

三 上海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经验

通过比较上海部分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我们发现课程思政改革的发力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以思政课为基础、平台基础课为核心、专业课为辅助,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教育不是长篇大论,而是在细节处体现。以经济学专业课为例,如财政学、货币银行学、经济思想史等课程,教师应将国家的新政策、新思想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能够了解政策、明晰原因、分析效应。比如,2019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的个人所得税法,从需求端将减税降负落在实处,成为我国个税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改革。表明了我国政府以改善民生为发展重点的决心,这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教育。

第二,领导重视,才能形成自上而下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任何一项改革,离不开顶层设计,离不开高效务实的领导班子。成立领导小组,才能有效发挥行政职能,推进落实相关改革。学校各部门紧密配合,整合资源,为课程思政改革的实施和创新提供支持。只有按照整体规划一步一步完成各项小目标,才能最终实现课程思政。

第三,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教师对课程的设计和对学习目标的把控。在课堂上,教师应谨记“立德树人”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不同阶段、不同专业、不同追求的学生,他们需要学习什么,掌握什么,将来在工作岗位上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通过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对责任、使命和追求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第四,经费支持助力课程思政建设。举办教师培训班、邀请思政老师进行专题讲座、开展教学竞赛、鼓励思政教学项目,都需要学校划拨相应经费进行资助。只有保证经费充裕,才能使课程思政建设有效推行。

第五,开展特色项目,辅助课程思政建设。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定位及优势条件,开展课程思政特色项目。如上海财经大学的话剧、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企程讲堂”活动,皆具有学校特色。通过开展特色项目,与思政课、平台基础课和专业课相辅相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爱校爱国情怀。

第六,适时总结经验,加强交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应不断探索、纠偏,随时总结经验、弥补不足,才能明确方向,全面实现课程思政改革。

综上,通过梳理和比较上海部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模式,我们发现,全面实现课程思政不仅有赖于课程设计、领导重视、教师主导和经费支持,也有赖于开展特色项目和适时总结经验加以辅助。只有这样,才能有序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学习,最终实现课程思政的全方位改革。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