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张艳萍
(张家港市乘航幼儿园,江苏 张家港 215600)
亲近自然,既是儿童的需求,又是儿童的权利。我园借着幼儿园异地新建的时机,确立了以自然为核心的建设理念,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打造合适的、匹配的、友好的童年成长环境——百草园,让儿童感受自然赋予的生命变化,习得对自然的热爱,在四季更替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
我园以“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为基本理念,将儿童个体视为一粒种子,在百草园里自由自然地生长。百草园营造的是自由舒适、充满趣味、可感可触的生态环境,追求自然而然的学习和游戏。在百草园里,儿童种养发现课程由此生发,有着浓浓的青草味和泥土味。课程聚焦儿童在百草园中如何探索和发现、百草园里存在怎样的儿童游戏精神等方面,促使儿童积极深入探究,实现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
自然指自然界的现象及其普遍意义上的生命,展现了事物的本然状态。自然提供了美、多样性、生存、循环及其相互联系,给我们带来了惊喜和挑战[1]。
园舍建筑采用了退台式设计风格,外墙为活泼跳跃的亮黄色,18 个班级犹如一个个打开的小抽屉,孩子们亲切地称之为“抽屉屋”。“抽屉屋”共四层,每班露天阳台上填土而建了8 平方米的U 型花坛,形成了层层叠叠的“空中花园”。由草地、山坡、廊架、地垄、池塘、围网、树木等构成的户外自然体验场,围绕在“抽屉屋”四周,充满了大自然的美意,环境中的风、水、土、草、木皆是教育资源。
百草园是立体错落的,从地面到阳台上的“空中花园”层层叠叠;百草园又是贴近自然、贴近生活、贴近幼儿的,儿童从“抽屉屋”的任何一个地方抬脚,便可来到阳光下,近距离亲近自然。
丰富是建立在有选择基础上的一种有意义的“多”[2]。越是多样化的自然环境,越能满足不同儿童学习与发展的需求,激发儿童体验和探索自然的兴趣。
百草园里有一百种树木,一百朵花,一百粒种子,一百只虫鸟,一百种探索和爱的方式。一方面,我们尽可能实现动植物种类的多样化,在可利用的空间里架构一个自然的世界;另一方面,我们尽可能实现同类自然物的多样化,如栽种不同叶形、不同粗细高矮的树……
百草园里还留有许多空白。留白是为了生成,一方面是为儿童生成的。如与相邻小学作为隔断的64 个围网、班级阳台的小花田,一开始都是留白状态,当儿童进入其中,就被赋予了更多独立自主的意义,他们亲力亲为地探索,让留白之处生长出草木故事。另一方面是为自然生成的。留出几块荒地,不做利用,不加呵护,慢慢地,这里野草摇曳,虫儿忙碌,充满未知,等待着儿童探索和发现。
对儿童来说,每日接触的事物、身处的环境,都是一种学习和游戏的方式,影响着他们对世界的认知。百草园营造的自然环境,吸引着儿童自由进入,实现儿童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百草园中,我们尊重儿童的思维方式,支持儿童的探索行为,各年龄段儿童都可以通过观察、实践、合作,分享心中的快乐花园。
儿童具有“亲生物性”,越是贴近真实自然的环境,越能激发儿童的自然本能。对孩子而言,长满野花、杂草的草地,更有吸引力,更具有探索的价值。为此,我们坚持不过多雕琢和修饰百草园,让花草树木尽可能地贴近真实自然的样态,自由呼吸,肆意生长。
杜威认为,游戏是儿童主要的活动形式,对于儿童来说,游戏就是他们的生活。百草园为儿童提供了多样化、持续性的课程资源,让他们的游戏活动丰富又灵动。我们强调“儿童主体”,即儿童是活动的主体,游戏中他们自由自主,富有想象和创造,持续积累由探究而生发的新经验。
雪后清晨,小花园里,一棵小桑树光秃秃的,叶子不见了踪影。孩子们纷纷围拢过来,一起寻找桑叶。薄薄的雪覆盖在地面的桑叶上,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把桑叶捡拾起来,擦干净。有孩子提出疑问:“桑叶有几片呢?”于是孩子们把桑叶铺散在地上,开始数了起来。“有34片”“不对,是29片”“是28片”……当结果不一致时,玲玲提出“把桑叶排好队数一数”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于是,孩子们把捡拾起来的桑叶排好队,数一数,最后他们高兴地喊道:“老师,是34片。”这是儿童自发的一次探索活动。
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它提供了无数个神奇的时刻,以一种与儿童紧密相连的方式创造着教育机会。几个中班的孩子,在寻找桑叶、排序数数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并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获得自主学习的体验。他们兴趣浓厚,积极专注,与同伴展开合作,从一开始对自然的惊奇和关心,逐步拓展到对不同领域的共同关注。在儿童自发的游戏中,教师始终扮演着观察者、记录者、思考者的角色,了解儿童的兴趣需要,关注儿童获得的新经验,为儿童的持续发展创造机会和条件。
九月,阳台上的毛豆到了收获季,两个男孩子今天的任务是拔毛豆,他们锁定了一株毛豆。这株毛豆的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为了确定根的位置,一男孩扒开叶子探头到根部观察。一开始两人把毛豆秆压低,用铲子铲除一些覆盖在根部的土,尝试拔出毛豆,发现使不上劲之后,两人一起站到了花坛上,开始铲土、向上拔、再铲土、再拔……尝试中他们不停地调整着姿势和方向,最后站到同一侧一起使劲。经过十分钟的坚持和努力,他们终于顺利地拔出了这株毛豆。尽管鞋子、手套、裤腿甚至脸上都沾满了泥土,但两人相视一笑,开心不已。
自然是开放的课堂。在与一株毛豆的较量中,幼儿目标明确,分工合作,分析判断,调整方法,反复尝试。观察发现,两个孩子始终没有气馁,面对问题冷静思考、智慧应对,最终获得成功。在百草园里,孩子们内心强大,潜力无限,喜欢挑战,勇气、毅力、坚韧、合作的个性品质熠熠生辉。教师始终扮演着观察者和记录者的角色,在儿童专心致志“做事”时,不干预、不介入,相信每个儿童都能成功。
与小学校区作为隔断的64 个围网,一开始是冷清的,无生命的。然而,这些围网又是一个天然的植物爬架,等待着孩子们去创造生机。大二班的孩子开始了种植行动:他们先讨论“围网下的荒地能种些什么”“准备种什么爬藤植物”“爬藤植物的种子从哪里来”“用什么方法种植”等问题,随后开始认领围网,做数字标记,设计班牌,收集种子,自主分组开展种植,观察与记录种植过程,忙得不亦乐乎。
自然是亲密的朋友。围网种植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孩子们通过调查研究、围网编号、设计班牌、合作种植、日常照料等,建构起与大自然的友好互动。围网种植也是一个生长希望的过程,拔草、施肥、观察、测量、捉虫,孩子们持续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学习。活动中,教师持续观察和记录孩子们的探索故事,关注儿童与环境、材料的互动,解读儿童的游戏行为和经验获得,助推儿童经验不断深化和拓展,积累课程实施经验。在百草园里,没有专业的园艺师,孩子们就是最好的管理者和创造者。
孩子们听闻两只孔雀要来百草园安家,于是找来木板、砖块、稻草、树桩等材料,为孔雀搭建了温暖的小窝。第二天,孩子们为两只孔雀起了新名字,并为他们的屋舍分别制作了两块标牌,上面记录着孔雀的名字、到新家的日子和具体的时间以及各自的性别等信息。接下来,围绕着如何照顾孔雀的问题,孩子们自发地查找孔雀的生活习性和喂养方法,了解之后自主制订饲养员值日表,开始轮流喂食和清扫园舍。在接下来的时光里,孔雀长出了漂亮的羽毛,第一次开屏,下了很多的蛋……这些趣事成了孩子们生活的一部分,也为他们提供了持续探索的动力。
自然是自发的责任。在与孔雀共处的日子里,孩子们用包容和爱,接纳孔雀不动听的叫声,每日细心照料,入园后大声呼唤孔雀的名字,表达如家人般的亲密感情。最初的小心试探,之后的细心照顾,共处的满心欢喜,孩子们带着爱与责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展现出了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与自然建立了联系和美好的情感。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一书提及:大自然是伟大的老师,既能培养孩子的美感,又能启发孩子的悟性;既可以向孩子展示事物的规律,又可以让孩子的身心得到休整安宁;既可以给每个孩子以品质、性格方面的典范,又可以让每个孩子的心灵得到升华[3]。百草园中的每一个儿童,在探索、学习和游戏中持续积淀着独特的精神品质。
在百草园里,孩子们的玩具是泥土、种子、石头、落叶、昆虫、铲子等,这些低结构材料需要他们运用想象和动作赋予不同的含义。春天里的油菜花与稻草人,夏天里滚了一地的西瓜,秋天里用落叶串成的草裙,冬日里高高抬起脑袋的一垄垄甘蔗,孩子们用想象和创造让百草园的四季千变万化。
百草园向儿童传递着这样一种教育理念——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友好的。不同的生命拥有自己独特的成长密码,召唤着孩子们去一一破解。每一次劳动、观察和记录,都是孩子们出于本性的热爱,从了解一棵植物由种子到种子的生命循环规律,从发现土壤里不为人知的可爱虫子到学会热爱自然、关爱动植物、尊重和敬畏生命。
在百草园里,狗尾巴草轻轻划过面颊时轻微的瘙痒,蝴蝶停在窗台展开翅膀时的美丽色彩,泥土里的山芋上留下了一排排细密的牙印,这些都能引发孩子们一连串的探索行动。雨过之后,草尖、地面、窗台和木板上随处可见的蜗牛,阳台花坛角落里突然冒出来的一棵小草,这些有趣的故事被儿童不断地发现和捕捉。他们充满好奇,萌生问题,积极探索,发展认知,愉悦身心。
喂一把小米,你在栏杆上看我游戏,这是一群麻雀和一群儿童的故事。大一班阳台花园里的空心菜顺势而下,垂挂到中一班,这几株开着白花的植物让不同年龄段的两个班级有了互动和对话,这是“疯长”的空心菜故事。层层叠叠的百草园,为儿童提供了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动植物的机会,每日都在生发的日常问候意味着儿童正在建立与自然的关系。有草木故事的童年生活,注定是美好而深刻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