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在回归中乐享诗意的童年——儿童本位下幼儿园“原生游戏”的实践研究

时间:2024-08-31

王 亚,程 婷

(张家港市机关幼儿园,江苏 张家港 215600)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1]由此可见,游戏是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主要途径。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论”,主张重视儿童的兴趣和给儿童自由[2],该观点对我园课程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此,我园以“课程游戏化”精神及“田园教育”理念为引领,基于儿童本位开展了幼儿园“原生游戏”的实践研究,探索“让儿童的需求看得到,让儿童的学习可感知,让儿童的经验可生长”的游戏支持策略,最大限度地鼓励和支持儿童进行自我建构、自我发展。

一、明晰儿童本位基本内涵,读懂儿童真实游戏需求

我们倡导的儿童本位,一是以儿童的立场思考问题,以儿童的利益为根为本;二是让儿童在游戏中历经一种真实、有意义的体验,满足儿童的当下需求,让儿童的个人能量得到尽情释放;三是教师通过对“原生游戏”中儿童游戏行为的观察,进而了解儿童的游戏性表现,解读儿童与材料之间的互动,并以儿童本位的教育观念实施对应的教学策略。

二、把握儿童本位立场要点,对话儿童多元游戏兴趣

“一日生活中的师幼关系”“教师能否发现游戏中的教育契机并创造性地支持儿童”等因素是“原生游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在开展园本教研过程中,很多教师都谈到儿童本位的重要性,那么如何从儿童本位出发呢?《幼儿园课程质量评估与提升指导手册》提出:“能根据幼儿兴趣、需要和能力差异在活动过程中提供个别化的支持策略。”因此,凸显儿童的主体性地位,一是要坚持“多方位的师幼互动”——在观察儿童游戏时,教师不能仅用眼睛看儿童在游戏中发生了什么,还要仔细倾听儿童的表达,耐心询问儿童的思考和疑惑,再结合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特点“读懂”儿童游戏行为背后的本质,进而采取适宜的支持策略。二是要坚持“实践与反思并行”——在开展“原生游戏”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儿童的游戏,和儿童一起探索,实现“原生游戏”的双向互动。这一过程亦是教师不断反思自己是否真正能以儿童的立场思考问题、满足儿童当下需求的过程。在实践与反思中,我园教师对于“课程游戏化”精神和“原生游戏”的理解进一步加深,有效促进了自身的学习与成长。

三、构建儿童本位核心策略,看见“原生游戏”美好生长

(一)基于园本资源,游戏材料走向自然

1.就地取材,巧妙利用自然资源

对于幼儿来说,一块石头、一片树叶都能成为他们眼中最宝贵的游戏材料。基于“自然、自得、自由”的理念,“原生游戏”开展过程中使用的材料并不局限于资源本身,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材料进行重组。如在开展户外“寻宝”游戏时,孩子们在一次次“藏宝”和“寻宝”的过程中,开始关注环境中一些细小的角落,并由此对游戏内容有了深入的思考:“藏宝的时候应该选择怎样的环境与材料?”有的孩子说藏的地方需要隐蔽,然而什么是隐蔽呢?他们认为那些平时不容易发现的角落就很隐蔽。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思考和比较,会通过改变、调整周围环境或材料对“宝贝”进行隐藏,如将松果隐藏在有着相近色的草丛中。“寻宝”游戏的开展也让儿童与环境有了互动,由外在的被动推动转变为内在的主动需求。

2.因时而异,有效整合多元资源

户外环境在四季轮回中充满了变化,因此我园“原生游戏”的内容、材料也处在持续的流通与更新之中。我国的“二十四节气”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围绕“二十四节气”主题,我们将环境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整合,引导孩子们感受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如我园结合“二十四节气”开展了种植实践活动:教师、家长和孩子广泛收集农作物种子,让孩子了解不同种子的播种期及生长习性;向有经验的家长请教农作物的种植要点,然后根据种植时间、种植难易、儿童兴趣等对种子进行分类统计。对于孩子们比较感兴趣的农作物种子,我们引导孩子和家长、同伴一起种植;对于那些不易保存的种子,我们将其制作成标本放在园部的“种子博物馆”,供孩子们辨识、了解。

(二)基于原始意愿,游戏方式走向开放

1.自主选择游戏主题,从单一走向多元

在“原生游戏”中,我们不具体划分游戏的种类与场地,儿童可以自主决定游戏场地和游戏内容,同一场地可能同时进行着不同的游戏,而同一游戏内容前后也会自如转换。如在“田园探秘”活动中,有的孩子从听小麦的沙沙声中引发了对声音的探索,他们开始寻找生活中各种各样独特的声音,关于“声音”的微课程活动由此产生;有的孩子从对小麦的观察延伸到对滋养人类生命的各类谷物的探究,他们在获得丰富感性经验的同时,提升了深入思考、推理的能力。

2.自主选择游戏同伴,从同班走向混龄

我园在开展“原生游戏”的过程中进行了诸多探索,发现混龄的方式能使儿童自由选择游戏伙伴,促进他们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小班儿童年龄较小,混龄游戏中的成功体验能进一步提高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而中大班儿童在动作发展上日趋成熟,混龄活动中“大带小”的形式可以促进他们主动帮助小班儿童,让他们变得更加自信、勇敢,学会合作、谦让和互助。

(三)基于共同生长,游戏探究走向尊重

1.学会放手,真正看见儿童

在儿童游戏时,观察是教师的重要任务。教师要学会观察与分析儿童的游戏行为,尊重、关注、支持他们多样的探究。当教师抛下自身的固定思维与对游戏材料的固定设想时,儿童常常会重新获得对材料的探索机会与空间。如孩子们在操场上玩轮胎时,看到果林里的柿子树后提出了“摘柿子”的想法,初次采摘活动,教师支持孩子们的主动探索,并在这一过程中及时捕捉了登高器材的选择与摆放问题、采摘的分工问题、网兜有效延长的问题。接着,教师和孩子们对“人与柿子之间的距离差距”进行分析,找到了“延长网兜手柄”“加固登高”等可行方法。当孩子们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后,如学会自己寻找各种材料,学会使用胶带缠绕、铅丝捆绑的方法后,教师就可以适时退出,做忠诚的记录者和观察者。当柿子被摘回来后,教师又适时提出“怎样让柿子变熟”的问题,引发孩子们的深度探究。教师学会放手,和孩子们一起从猜想、设想到实践,从遇到问题到共同想办法解决问题,这一过程让孩子们明白:在成长中,我们不仅要尽己所能,追求成功,更要珍视失败,学会在困境中寻找解决办法。

2.学会参与,真正走进儿童

教师与儿童共同参与“原生游戏”,既可以增进师幼间的情感,又能增加儿童的归属感。教师可以和孩子们一起挖土坑、吹泡泡、搭城堡,一起参与农作物的管理。作为儿童的游戏伙伴,教师不仅与孩子们一起分享了喜悦与收获,也为他们示范了一些必要的生活技能。

3.学会聆听,真正尊重儿童

在“原生游戏”中,教师与儿童建立了平等对话的互动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儿童作为独立的个体得到尊重,他们更愿意将自己的游戏意愿与想法表达出来。例如,孩子们在雨后的户外场地发现了蚯蚓,基于前期关于蚯蚓的经验,孩子们知道蚯蚓喜欢阴暗的地方,他们开始担心太阳出来后蚯蚓会来不及回家。因此,教师组织了一场“送蚯蚓回家”的爱心活动,并引导幼儿讨论幼儿园里的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和关爱。师幼平等对话的关系不仅激发了儿童亲自然情感的形成,同时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也得到了发展。

基于儿童本位的幼儿园“原生游戏”是极具生命力的,是儿童生命成长中的“精神植被”,也更好地体现了我园“亲自然、爱生活、有梦想”的“田园教育”理念。在与环境、教师、同伴的多元互动中,儿童的发展与游戏精神实现了有机融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