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探索与实践——以A 学院“休闲与娱乐管理”课程为例

时间:2024-08-31

杜肖寒

(海南大学 旅游学院,海南 海口)

一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国家战略层面、到省、校及一线教师都在思考,具备什么素养的人才才是现在及未来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因为只有确定这一点才能够明确我们专业课程教学前进的方向。2008年,在全美国开展的一项“本科教育中有效的学习评估”研究表明:教育者和雇主一致认为,创新性思维、沟通和读写能力是学生获得学习成果的关键,对学生在工作场所和生活中取得成功至关重要[1]。在2010 年,我国也做了类似的调查——中国教育信息网上对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所做的关于“你的企业需要大学生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的调查中,有75%的人选择“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善于学习、钻研,有良好的融合力和沟通力”[2]。这些调查很好地为我们揭示了未来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宽口径、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

二 文献回顾

创新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方法,是创造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核心。最近这些年,对创新性思维的研究较多,有关创新性思维概念的讨论也在持续的进展中,本文采用姚本先[3]的定义,即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创新性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局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创新性思维不仅可以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开拓人类知识的新领域[4]。它也是一个人想象力、观察力、知识应用及批判性思维等综合能力的具体表现,只有具备了创新性思维,人们在工作中才可能产生创新能力或进行创造性地工作[5]。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职业活动不是机械地模仿或简单重复性的劳动,而是要在观察、分析经济社会形势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做出正确预判和决策的智能行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走向通常呈现为变动着的状态,而且其影响因素是错综复杂的,所以几乎不存在固定重复的万能应对策略,很难简单套用以往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根据具体情况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6]。而创新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能够不墨守成规,在工作中突破羁绊,运用新思路和新方法取得更高的工作绩效[7]。

三 我国高校创新性思维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应试思维影响深远

时至今日,我国教育体系依然处在应试教育思维下,从小学到高中毕业,甚至在幼儿园阶段都在为高考做准备,“题海”战术、“书海”战术和对分数无尽的追求导致学生只会按既定模式思考“正确”答案,不敢跳出“固定框架”去创新。同时,目前一部分大学和社会导向过分追求“考研率”和“考公率”,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从大一入校就开始着手准备考研、考公,在大三就已经全面进入备战应考状态,导致大学成为了另一个追求“升学率”的“高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和教师依旧追求对知识的刻板掌握,大部分教师上课采用教材讲解式教学方式,虽然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的备课和系统性地传授理论知识,有利于对课堂纪律的掌控,但是这种单一的课程结构方式比较死板,没有活力,在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曹先东、刘炜,2019)。而且这样的教学方法只注重知识点的传授,不注重学生全方面能力的培养,尤其缺乏对学生毕业之后的职场发展的规划和人生发展方向的规划,这些教育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

(二)对教学环节的监管过多,教师考核机制不完善

行业认知、情景模拟、实操实践、头脑风暴、合作交流等教学方法是学生学习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但是,很多高校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课堂纪律,严格控制课程的非授课时间,对教材的选择有多重限定,对考核的方法有强制性要求,这些限制大大制约了学生对课外知识的追求和拓展自身的能力素质。

同时,高校对教师的考核机制主要依赖于科研能力,比如横纵向课题、经费、论文的多少和档次,却缺少对教师的本职工作——教学工作的科学性考核,这导致了目前高校教师以科研成果作为衡量自己工作成绩的唯一标准,时间和精力多放在科研而非日常教学中,这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教师培养创新能力的意识不强,教学考核手段单一

培养大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前提条件是拥有具有相关意识的教师。目前,大学教师虽然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中都非常出色,但是对诸如教育心理学等教育领域相关知识较缺乏,如何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既能传授专业知识,又能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用创新性思维解决问题是高校专业课教师最应该提升的教学能力。

目前,大学阶段也基本沿用传统的考核方式——闭卷考试,这种考试方法能够较全面地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但同时也具有一些较突出的问题:一是考核内容重知识轻能力,只能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技能操作、实践能力的考察较少。二是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是围绕着考试来进行的,考什么就学什么,闭卷考试的局限性决定了其只能考书本上的知识,从而限制了课外知识与能力素质的拓展[9]。

另外,在大学的培养方案中,大部分专业课程的设计是在一个学期即结束整个教学环节,故期末考核结果虽可以基本反映出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但缺乏互动反馈,考试之后学生只知道分数,不知道到底错在哪里,应该如何改进,也许一个假期之后,他们甚至已经把本学期学习的内容忘掉大半了,这样的考核方式只起到了阶段性检验的目的,而起不到让学生有深度领悟的作用。

四 A 学院“休闲与娱乐管理”课程教学经验

A 学院是某211 大学的二级学院,开设本门课程已超过15 年的时间,学生学习人数超约2,000 人,期间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通过教学环节、考试环节及对毕业生表现跟踪调查,本门课程确立了以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为主要教学目标之一,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反观广东男篮,自职业联赛开始后,其俱乐部东家就未曾易主,宏远华南虎的名号如雷贯耳。陈林、陈海涛父子缔造了南粤篮球的奇迹。

(一)编写个性化教材,与行业和时代紧密接轨

由于A 学院开设本门课程较早,当时可供使用的教材非常有限,对于教材的选择,本门课程曾经尝试过国内学者编写的教材,也采用过韩国学者的教材,但是普遍的感觉是太过于关注理论讲解,且与目前行业及世界产业发展趋势相比稍显过时,故本门课程采用教师自编材料进行授课。

自编材料既包含该门课程所涉及的基本理论,也包含学术界和业界对该领域的最前沿的中英文研究,更有最新产业发展方向的相关素材,力求全面展现该行业理论与实践,历史与产业流行趋势。

(二)精选专题化课程内容,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

由于A 学院在大三才会开设“休闲与娱乐管理”课程,学生在大一、大二已经学过了《管理学原理》《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等课程,大三阶段也会同时学习到《战略管理》《品牌运营及管理》等管理类的课程,故“休闲与娱乐管理”再学习管理理论知识则与其他课程内容相似度太高,对提升学生理论储备、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没有太大意义。因此本课程采用专题化模块式教学,按照休闲与娱乐产品的不同业态进行分类,在基本知识基础上,着重对产业进行剖析,让学生了解真实的行业现状。

教师首先用6 个课时介绍休闲与娱乐产业的发展史、对国民经济生活和精神文明的重要性以及行业特性等基础知识,其次,16 个课时将休闲与娱乐产业按照不同的业态进行专题介绍,比如赛事的运营、娱乐活动的主办、市民休闲场所的设计与管理、探险活动的组织和休闲旅游产品的定制化等。在每次课上,教师会先将该业态的基本情况进行讲解,再提出问题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头脑风暴讨论,对学生的要求是提出的想法必须要新颖、要突破,甚至鼓励学生提出看似“荒诞不经”的想法。最后的10 个课时,本课程采用行业精英讲座、企业参观等方式,更与海南省多家知名旅游、娱乐企业和赛事主办方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岗位,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和参与到企业的实际运作中来,让学生有机会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运用到行业实践中。

(三)开展翻转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摒弃了“权威”的观念,注重培养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将填鸭式教学转化为启发式、参与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本课程会提前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发布有关行业内最前沿动态的视频和文字资料,要求学生课前观看及阅读,课堂上教师会进行一定时间的理论讲授,讲授之后会给出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从而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团队合作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想,勇敢说,积极分享,激发学生全方位的思考。

教师在教学环节的作用更多集中在准备资料,提出问题,鼓励讨论,总结和点评讨论出来的观点,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具有突破性的思考,而不是刻板的理论讲授。所以本门课程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观点的机会,令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锻炼自己表达能力。

(四)设计小组作业,结合民俗传统及时尚流行

本门课程的期中作业要求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共同设计一个“欢乐节”,时间、地点、主题不限,但要求必须跟当地的民俗传统结合在一起,要展示时下流行元素,要重视民众的参与度,要营造全民欢乐的氛围,要体现活动的文化辐射和经济拉动作用……作业设计的初衷是希望学生可以在全球化浪潮的今天能够重视我国传统文化、地方文化,有不断深入挖掘中华文明的意识,有将传统与时尚结合的创新性思维,有服务于改善人民群众精神文明生活的信念,有将课堂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每一次期中作业的完成前,教师都会与学生反复沟通,不断地激励他们深入思考,鼓励他们提出创新的想法,希望每一组同学的作业都是突破现有的,不拘泥于传统的。每一次最终作业的展示,对教师及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奇妙的“欢乐节”,每个小组设计的内容和呈现的手段都“脑洞大开”、精彩纷呈。

(五)全面开卷考试,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本课程在开学伊始就通知学生期末考试采用开卷方式,学生不但可以带书本,更可以带手机、电脑。这样的开卷模式更突破了传统上只可带书本的开卷考试模式,学生可以在考试期间上网查询材料。

这样的考试方式对教师的命题提出较高的要求,在题目设计上一定要新颖,紧跟时事;要有意义,能提升学生的能力;要有融合性,学生在网上搜索到的内容只能做参考,不能做答案;对于成绩的评判,答案中的“创新性”被给予较高的权重,摒弃“唯书本论”的思维。

对学生来说,这样的考试方式十分新颖、有趣、更有挑战性,他们无法通过考试前的快速突击、死记硬背获得高分,他们必须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注重观察社会和行业,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能够做到融会贯通,这样才可以在考试的既定时间内给出有创意的答案,这样的考试同时也是另一种课堂,另一次学习。

五 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最主要的动力之一,培养大学生创新性思维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已经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发展理念”。国家的需要就是教育应该达到的目标,只有明确方向、认清目前教育的不足,才能正视问题,解决问题。

本文以A 学院《休闲与娱乐管理》课程为例,抛砖引玉介绍了该门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方法,希望通过个性化教学内容,翻转课堂,全开卷考试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以及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挑战自我、独立思考以及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等多方面能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