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区域学前教育教研工作机制的建设

时间:2024-08-31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刘 敏

区域学前教育教研担负着基层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研究,学前教育保教研究,对幼儿园进行业务指导,参与幼儿园园长、教师培训的工作。面临学前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在专职专业教研员数量有限、工作强度大的情况下,根据区域实际状况,探索如何建立一套因地制宜的教研工作机制,刻不容缓。

一、区域学前教育教研的重要性

“区域”指向学前教育教研工作的界限或范围,按照第二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要求,有区级、市级、省级的教研工作责任区划分,国家层面目前缺失。“机制”指向区域学前教育教研的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区域教研活动开展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促进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通过区域教研活动的开展实现问题的解决、园际之间的交流、保教研究成果的展示、教师之间的互动。区域学前教育教研工作则必须立足区域幼儿园保教实践中的真实问题,明确教研工作的重点,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探索教研活动的模式和策略,凸显教研员、园长和教师的主体地位。

二、区域学前教育教研工作必须处理好几对关系

随着教研工作的改革和深化,从传统教研到园本教研,已经有了重大的转型。同样,区域学前教育教研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将公办园和民办园整体纳入学前教育教研的范畴。在工作中,有三对关系尤为关键。

(一)处理好制度和机制的关系

机制是管理工作科学有序的关键。《中国教育报》2014年3月5日有一篇文章《教研制度:理直气壮的中国特色》,讲述了教研制度从无到有、教研制度角色的历史转换、新时期呼唤教研深度转型,特别提到教研制度在提升教学质量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15年全国教研工作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提出了“面对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形势,教研工作战线必须结合实际,实现教研工作指导思想转型、工作任务转型和工作机制与方式转型”。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在指导学前教育二期行动计划中也指出:“保育和教育工作是幼儿园专业性的工作,也需要特定的机制来保障。”“根据幼儿园数量和布局,划分学前教育教研指导责任区,安排专职教研员,定期对幼儿园进行业务指导。完善区域教研和园本教研制度,充分发挥城市优质幼儿园和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的辐射带动作用。”机制的建立,一是靠体制,二是靠制度。体制主要是指组织职能和岗位责权的调整与配置。制度广义上讲包括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以及任何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可以说,通过与之相应的体制和制度的建立(或者变革),机制在实践中才能得到体现。

(二)处理好区域教研和园本教研的关系

园本教研是“以园为本”,强调幼儿园是教学研究的基地,这意味着要把教学研究的重心置于具体的教学情景中,因为教学研究的问题是从幼儿园教学实践中归纳和汇集的,而不是预设和推演的,所以要在幼儿园的具体情景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但“以园为本”不等于“幼儿园单干”,区域推进的好处正在于在各级各类部门的分工协作下发挥各自最大的优势,从而使得效能得以最大化。

(三)处理好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的关系

幼儿园的工作包括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保育和教育幼儿的活动是教育工作范畴,指向的是教育目标。而组织协调保育和教育的工作是管理工作,指向的是管理目标。幼儿园工作目标包含了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因此需要制定园所总目标,逐步分解为部门目标、组室目标、个人目标,从上而下层层展开。反过来,也需要园长、部门负责人、各班组长、教职工分工协作,自下而上层层保证。区域学前教育教研工作要建立在园所工作基础之上,处理好由上而下的目标分解和自下而上的任务达成,方可完成区域教研工作的重点指向。

三、区域学前教育教研工作机制建设的策略

目前,区域学前教育教研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专业教研人员配备不足,范围很广并且工作量大,对幼儿园业务指导的实效性不够。如何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教研工作网络,深入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文件要求,规范保教工作,推进区域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提升幼儿教师专业素养,非常紧迫。市级层面需要顶层设计和统筹安排,区级层面需要全面覆盖和研培结合,园级层面需要贯彻落实和分层推进。

(一)基于差异分层开展教研工作

在区域内有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园。一级幼儿园:是教改的先锋,在区内发挥着骨干示范作用,是园本教研的核心力量。二级幼儿园:这类幼儿园教研制度基本健全,能开展常规教研,幼儿园能积极参与区级教研活动,普遍希望市区行教育行政部门能给予幼儿园和教师更多机会,教研依附上级业务单位现象明显,管理者和教师专业自信心不足,存在人云亦云的现象。三级幼儿园:从性质上来讲大多属于社会力量(民办)幼儿园,规模较小、班额不大、硬软件投入低、办园质量差、园长和教师的学历低、无幼儿园长远发展规划。教研活动常常是组织教师进行简单学习,流于形式,有的甚至没有开展教研活动。突出问题就是教研管理松散,无健全的教研制度。

按照分层要求的基本原则对于一、二级幼儿园鼓励支持他们根据园情自主开展研究,保证对本质问题的寻找及研究的深度,培育特色。对于占比例较大的三级幼儿园,依托行政支持,借助优质园的力量,帮助和引领其开展教研活动。从规定做起,再到规范做好。以一级幼儿园为核心,带动二级园,影响三级园,逐步形成园本教研文化氛围。

(二)学前教育教研员工作室引领示范

以教研员工作室为平台,立足园本,通过带动幼儿园教师相互学习、交流,发挥引领、示范、辐射作用,帮助幼儿园建立教师专业成长的工作团队;同时,走进一线,深入活动,进行实践修炼,不断提升教研员自身的专业水平;努力提高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幼儿园保教工作质量的提升。

工作室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研讨、实践探索、主题研究,发挥教研员的引领、指导作用,提升全体成员的教育教学理论,促进教师教学业务水平和研究能力的提高。1.开展理论学习,使工作室成员具有较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和学术功底。2.立足实践,充分发挥教研员团队的教学、科研优势,指导教师开展实践研究,在探索中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3.开展领域教学的课例研讨活动和学员间的相互交流活动,提高工作室成员指导教学及教育研究的能力。4.以工作室为基地,实施教研员素质提升计划,开展区域学前教育教研员论坛系列活动。

(三)建立学前教育联组共享优质教研

2014年9月我市启动了学前教育教研联组的建设。通过区(市)县推荐,中心教研组合议,确定了覆盖21个区(市)县,包含学前教育教研员、省市特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市县幼儿园骨干教师在内的成员。按照五大领域及综合(生活、游戏、环境)分别组成9个教研组,联动开展工作。每个教研组由高等师范院校专业教师担任顾问,进行具体指导。教研联组承担区域学前教育教研重大工作任务,参与区域幼儿园课程建设工作,参与指导幼儿园业务工作,以“一月一园一研”的方式开展学前教育实践研究活动。经过三年的推进,受到园长、教师的欢迎,对提高幼儿园办园质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6年秋季,区域学前教育教研联组借鉴国培混合式培训模式,9个教研组突破原有“一月一园一研”方式,采用“线上教研+线下教研”模式,即利用QQ等软件的网络教研+幼儿园实践场景的现场教研,开展联组教研活动。聚焦质量,市、区、园三级联动,探索不同的教研模式,继续深入开展学前教育教研活动。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1.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在联组活动中承担着重要的组织和协调作用,一是与顾问和组员共同确定教研主题,并与市级教研员做好对接,便于统筹安排每一次教研活动。2.制定活动流程。按照行动研究的思路,每一次教研活动都按照审核制,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流程包括:学习研讨、确定主题、自主申报、细化方案、审核通过、具体实施、记录小结。3.开展专题研讨。教研活动必须聚焦主题,每一月每一次活动都需要紧紧围绕主题,细化为一个一个专题,深入开展。4.实施动态管理。一是从一月(时间)、一园(地点)、一研(专题)、按照时间轴线纵向推进。二是打破园级界限,从每一个小组和9个联组走向区域的整体联动。三是按照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的行动方式动态实施。

四、反思和建议

未来,将在区域学前教研工作中凸显文化引领的作用,更加关注以下三个方面:加大共同体建设,让教研主体视差异为一种资源;重视教研的过程,让教研主体视教研为一种福利;推广教研的成果,让教研主体视分享为一种快乐。

由于缺乏国家层面的教研管理和统筹,教研人员缺乏准入和退出机制,区级、市级、省级的教研工作自主性较大,因而教研工作的质量差异较大。另外也缺乏对区域教研工作质量的监督和评价。目前,仅能从公民办幼儿园对教研工作的认同度、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专业引领者在专业团队中的威信、教研制度能否满足多种教研需要、过程性教研资料的积累、教研成果的固化等方面进行较为简单的评价。希望能在国家层面建立管理机构,起到引领和统筹作用,推动我国学前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体系的教研工作机制建设,提高教研工作质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