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江苏省丹阳市新区普善幼儿园 彭解华
家园远程互动在幼儿园已经是家园之间常见的便捷沟通方式,然而这种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虚拟互动常常始于电脑而止于电脑,如何将教育成效有效落实到幼儿的发展行为中,完成教育到人这最后一公里是远程互动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园在实施省重点资助电教课题“优化家园共育的远程互动‘石榴’模式研究”中开展了“育儿有约时光”话题讨论活动,并且通过虚实“微课程”互动的形式,着力解决远程活动最后一公里的落实问题。
幼儿的成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因此关于话题每个年龄段之间区别非常大的。例如:小班幼儿面临的适应、生活自理、习惯礼仪等话题更多,大班则非常关注幼儿学习品质与习惯、意志品质等话题。因此,话题的产生要始于儿童的发展需要,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出家长和教师最关心的话题,并且在话题讨论前一天公布话题内容,给予家长安排和准备的时间。例如:大一班话题讨论共产生10个目前大家最困惑的话题,其中“丢三落四、无条理”和“浪费、缺乏金钱观”是本阶段家长们关注最高的话题。于是教师就围绕这些始于幼儿当下发展需要的共性问题展开了研究与讨论。讨论最初,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一方面要创设愉悦、民主的环境,激发家长踊跃发言的激情;另一方面要引导家长围绕话题展开讨论,通过“@某人”、重复重要观点、积极肯定正确观点、谦虚学习科学观点等聊天技巧,促进话题顺利展开。
1.坚持常态化开展原则。话题的互动,从家长层面而言,尽管渴望知晓的家长很多,但是当话题抛进网络群时,家长的态度也是不一致的,因此很难出现话题讨论之初就“人人参与”“成效明显”的场景,这就需要教师抱着“常态”平常心做研究,不急于求成,也不虎头蛇尾,只要有一个家长就把话题按“育儿有约时光”计划如期开展。例如:大一班全班有29名幼儿,渴望了解“丢三落四”话题的有23名家长,参与话题聊天的只有10人,但是在后期话题巩固中却有19人,说明部分家长即使没聊天也在关注与学习。话题讨论要常态化进行,慢慢地通过事实“说话”、影响力辐射、实施效果去感染和带动更多的家长参与进家园远程共育。
2.坚持开放、包容、科学的交流原则。许多话题讨论形式流于表面的很大原因是交流给予家长的顾虑很大,担心不会说、不知如何迎合教师等,只有排除家长的交流忌惮,家长才愿意敞开心扉与彼此、与教师互动。开放、包容、科学的原则要以群规的形式让全体家长都熟知:尊重家长的决定和选择,“说与不说”,切入角度,等等,没有标准,也不强制家长参与;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存在,就事论事,教师不做随意的点评、评判,同时还要能够磨合家长之间的关系;以科学作为判断合理观点的标准。在“丢三落四”话题中,家长开始表现得很拘谨,泛泛而谈,作为家长的我主动与大家分享自己女儿的表现,也真诚承认自己作为教师在家庭教育中也有不足,我的言行让许多家长释然了,话题越聊越自然。
3.坚持幼儿参与原则。远程互动习惯似乎是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事情,而作为主角的孩子却不参与其中。教育不应该是家长和教师的独角戏。在我园的家园远程互动中,我一直提倡引导孩子参与其中,可以通过转达孩子对这个观点的看法、让孩子用音频说说自己的观点、视频示范等增加孩子的参与度。当孩子容身其中,一方面使幼儿意识到这是关于我的成长的探讨,另一方面也让他感知到现代科技的发达与价值。我女儿所在大一班定期在周五晚上开展“育儿有约时光”话题讨论活动,每次我都邀请女儿参与,介绍或询问女儿的观点,女儿和我已经习惯这种远程谈话活动。“丢三落四”话题讨论过程中,她在我身边安静地画画,时不时听我介绍几句,画画结束时,突然说:“妈妈,你帮我拍几张照片传上去,自己的物品自己放好。”这就是一个好的开始,所谓养成教育不就是由被动到自主的过程吗?
1.围绕话题组织幼儿谈话活动,审议生成微课程。任何话题的讨论不是形成结论而是形成过程性教育评价,指导进一步合理、适宜的开展教育。我们的话题初聊后,第二天就会在集体谈话活动中与孩子一起讨论,审议生成有价值的微课程。例如:在关于幼儿消费观“买买买”的集体讨论中,孩子其实也有很多想法:一方面,家长觉得现在孩子要求越来越多,而且不珍惜;另一方面孩子的声音是“爸爸妈妈不让我碰钱”“他们从来不让我捡空瓶子,我都是给楼下奶奶卖”。于是我班“10元钱大猜想”微课程就诞生了。
2.家园共育,同步实施微课程。通过上文“买买买”话题案例可以看出家长和孩子都有苦恼,只是彼此间没衔接好。幼儿园就以此为角度去搭建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桥梁,家园共育不是简单的家庭配合学校工作,而是双向互惠,家庭和学校在彼此合作中都得到教育启迪。于是我们把微课程“10元钱大猜想”以家庭和幼儿园两条线去实施:家庭线,主要从幼儿生活经验去积累消费经验,例如:“小主人存钱”“我去买菜”“0元钱能买啥”“没钱也快乐”等活动帮助幼儿理解金钱的意义和内涵;学校线,则是提升孩子的生活经验去解决游戏中的问题,例如:开展活动“10元钱可以怎么分”“需要和想要”“做家务该要钱吗”,等等。
1.家长交流观察与评价,填写“微课程观察心得表”。任何教育活动的实施,最后落脚点都得归到孩子的发展上。微课程的实施效果如何,我们通过家庭、幼儿、教师多元评价来判断教育效果,于是在微课程线下同步实施时,线上家长之间的交流依旧持续着。此时的话题围绕微课程的活动进行,目标更加明确了,可操作性也更强,家长通过“微课程观察心得表”记录点滴课程成果。例如:有的家长就会表示:“真让他自己花钱买菜,还不肯多买了,说‘够了’,下次再买!”有的家长反馈孩子的话:“妈妈,不是越贵越好,是看哪个需要就买,是吗?”这些第一时间的线上反馈说明了孩子的点滴改变和进步,也更加坚定我们的研究模式是科学的、可行的。
2.幼儿参与反馈,自我评价。孩子对新鲜事物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尤其是电子产品。让孩子参与虚拟活动的反馈,既能增加评价的真实性,更是对孩子“好奇心”的满足,鼓励他们科学使用现代设备。聊天反馈中,多多妈妈就介绍说,当女儿听她介绍自己的感悟时,女儿就会在旁边大声说出自己的观点。通过礼貌引导,她会用语音系统说:“丁梦涵,你教我收拾玩具的方法我学会了!谢谢你!明天我要送一副我画的画给你!”来表达自己想法。孩子的话是很好的自评材料,同时也是家园互动的一种动力,促使家长和教师更加踏实地进行教育研究。
虚实“微课程”的结束阶段,话题的整理和收集也非常重要,收集和整理不是简单地把过程资料打包,而是对过程性数据的提炼与总结,例如:家长参与度反映出的情况,如何调动大量的“水军”;家长谈话中表现出的教育理念,是否需要单独跟进;幼儿活动中的个案,如何因材施教,等等。对于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教育方式,我们要通过公众号分享、网站推送、家长学校等形式推广宣传,使之影响力最大化。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