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江苏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庄春梅
课程游戏化班级环境创设的意蕴
江苏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庄春梅
“环境是第三位老师”,“要让儿童生活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这就需要教师确立正确的儿童发展理念和提高环境创设能力。班级是幼儿一日生活的场所,那些看似花花绿绿、琳琅满目的班级环境,是否真正符合儿童的兴趣需要、支持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呢?根据我平常的观察则不尽然。有的过于呆板,有的过分花哨,有的重于装饰,有的缺乏意趣。那怎样才能让班级环境体现教育意蕴,承载课程功能,起到涵养童心、引发互动,推动幼儿经历主题探索和获得游戏体验呢?本人就此谈几点看法。
以往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大多由教师包办,即使有幼儿参与,也仅限于将幼儿的作品作为环境的点缀。每逢学期初,教师经常为了布置环境加班加点,而一旦环境布置好了,就认为大功告成,一学期难得更换。刚开始时幼儿对于新布置的环境很是关注,但过了一段时间,环境对于幼儿就失去了吸引力。以成人的眼光代替幼儿的眼光来布置环境,很难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幼儿是环境的主人”,这句话嘴上会讲,但要真正落实在行动上,把环境创设的参与权交给孩子,这就需要教师有心“栽花”。如地处中华恐龙园附近的一所幼儿园开展大班“我们的恐龙乐园”主题活动,教师在环境布置时首先考虑三个问题:(1)哪些是幼儿能够做的?带恐龙玩具,开展有关恐龙的调查,让孩子们借助各种材料布置恐龙之家。(2)哪些是家长能够合作的?收集恐龙书籍,亲子共游恐龙园,并完成恐龙调查表,利用纸盒亲子制作立体恐龙道具。(3)哪些是需要老师完成的?将教室空间分隔成不同区域,绘制大恐龙框架……。接着,师幼共同布置主题环境,孩子们畅想恐龙园里要有大树、山石、河流,有三角龙、剑龙、霸王龙、变色龙、甲龙等,还要有旋转木马、跷跷板……。然后,人人动手,用废报纸、硬纸板、卷纸筒、陶泥做成恐龙骨架、恐龙蛋、石头等,再用夹子、羽毛、彩带等装饰。这样来布置环境,才体现了“幼儿在前,教师在后,我的环境我做主”的理念。
环境是“潜课程”,班级环境要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主题墙、调查表见证儿童的学习历程和发展方式,折射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课程意识,课程化的班级环境能让儿童身临其境,促进幼儿多元感知,整体发展。如开展“我要上小学啦”主题活动,从主题墙“问题树”、“参观小学计划”、“我的见闻”,到“幼儿园的一天”和“小学的一天”对照图表,让幼儿比较幼儿园和小学的环境、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诸多不同,从而加深对小学的了解。
以主题墙承载幼儿学习过程,可以有多种形式:问题导向式墙饰、记录类墙饰、资料类墙饰、作品展示类墙饰等,追随主题的进程引导幼儿设疑提问——主动探究——观察记录——多元表现表达,等等,不仅是主题墙呼应主题课程内容元素,而且班级活动区、玩具柜的设置布局也要根据近阶段学习需要随时调整,体现课程意蕴。如开展中班主题活动“热闹的马路”,师生利用班级外过道创设了“马路一角”停车场,进行各类玩具汽车分类、车牌数字符号对应匹配;交通岗亭设置在十字路口,马路两边对称摆放路灯和绿化,还有汽车、自行车修理厂;建构区既搭建楼房又对楼房标注楼层和门牌号,这就是生活中的数学。环境中蕴含着各种各样的教育元素,需要教师有一双发现的眼睛。
营造适合儿童发展的环境需要教师敏锐地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和最近发展区,提供必要的材料支持,促进幼儿自主探索,与环境充分互动。一方面教师可以将主题中操作性强的活动直接以材料投放的形式放入活动区,引导个别化学习。另一方面随着主题的推进,教师可以将集体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或幼儿特别感兴趣的、迁移拓展的内容隐含在材料中,鼓励幼儿反复操作,深化认识,巩固经验。
比如围绕我喜欢的动物,小班幼儿开展了“宠物乖乖”主题活动,老师们发现小班幼儿对宠物的外形特征以及怎样饲养感兴趣,于是开辟了班级饲养角和宠物萌照角,创设“宠物之家”,投放充气澡盆、毛绒玩具、宠物用品等“物化”环境吸引幼儿与材料互动。操作区“动物的外衣”,提供羽毛、壳、皮毛、鳞片等放大的照片,引导幼儿按自己的经验来匹配,用插卡自由操作;“动物找家”,在房子的每层窗户上贴有动物影子,让幼儿找彩色的动物图片粘贴到动物影子上验证;“数脚”活动则提供多种宠物图片,引导幼儿数数有几只脚,并夹上相同数量的夹子让动物站起来;“给动物喂食”是在小房子上端贴各种动物照片,下方系一条绳子,让幼儿选出食物图片串进绳子,上移至动物照片处。生活化、情境化的材料,个别化、游戏化的操作探究能激活幼儿多种感官,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多元发展。
环境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既有动态的也有静态的,“有形”且“无形”。在班级环境有限的空间中进行无限的创意,需要教师合理布局、有效利用。如自然角、气象角、阅读角,呈现什么?如何引导幼儿观察记录?班级公约、值日标记、家园联系如何个性化设计,才能让儿童和家长喜闻乐见?隐含班级文化的智慧标识简单明了,能让儿童置身于自由、自主,开放、有序的环境和活动之中。比如,有的幼儿园班级在进门处展示“快乐的一天”,将一日活动时间安排和活动版块用图画、数字、线条展现出来,以帮助幼儿直观了解活动环节的转换。区域标识牌、规则标识牌、材料标识牌则有利于幼儿自主、自由选择材料和开展游戏活动。如在图书阅读区,通过“小脚丫”的数量来规定进区人数;美工区用“手工步骤图”给予幼儿一定的支架,让幼儿尝试按图施工;操作材料中“星星”的数量表示不同难度的层次和要求;“小喇叭”标识表示你玩好了请叫我,让游戏有序轮流;未完成的作品用“小锁”标识,保证幼儿下次游戏时能快速找到自己的作品;柜子、篓筐上的图示标志告诉幼儿玩具的家在哪里,以养成收集整理、分类摆放玩具的好习惯。
环境创设的有效性反映在幼儿园班级的空间利用、时间利用和资源利用上。教师要因地制宜、想方设法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设计班级空间,而不是从教师利于管理的角度规控空间。比如,针对班级空间小,幼儿人数多的现象,我们倡导墙面、地面、桌面、柜面立体化布置游戏环境,室内外自然延伸拓展,游戏区域动与静、开放与适当封闭相结合。在时间利用上做到弹性安排一日作息时间,减少过渡环节和等待时间,把游戏体验渗透到教学活动、生活活动、体育运动之中。在资源利用上,从关注教材文本转向关注幼儿生活经验、关注幼儿兴趣需要,形成课程资源地图,把幼儿周围生活中他们感兴趣的现象、事物、材料、文化、民俗等作为幼儿学习的载体提取出来,依据《指南》,从幼儿教育五大领域,即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不同领域的教育要求分析资源的价值,注重感知体验,注重幼儿核心经验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在游戏活动中促进幼儿不同水平的发展。
创设生活化、情境化、课程化、游戏化的班级环境,提供低结构、多功能的操作材料,开发利用有价值的课程资源,让幼儿与环境互动,让环境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需要教师以儿童为本,确立正确的儿童观、资源观、课程观和教育观,尊重幼儿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多元互动。小班力求温馨、童趣、情境、简单、可操作;中班注重人际交往、规则建立、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大班要突出体验、挑战、探究、合作的班级文化环境。让环境说话,让幼儿在多彩灵动的班级环境中涵养童心、演绎童真,班级环境的创设必须以儿童为中心,以游戏体验为主旋律。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