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幼儿角色游戏的有效性指导策略

时间:2024-08-31

连云港海州区精勤中心幼儿园 张迎春



幼儿角色游戏的有效性指导策略

连云港海州区精勤中心幼儿园张迎春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角色,借助模仿、想象,创造性反映现实生活、满足自我需求的一种游戏形式。角色游戏是幼儿创造性、自主性的体现,但是也需要教师适当的介入与指导。

一、借助观察或参与寻找介入时机

教师应该何时介入幼儿的游戏?当幼儿需要教师的时候才是介入游戏的最佳时间,否则教师的指导很容易破坏幼儿的游戏。

案例:一名扮演出租车司机的男孩高兴地开着车,他手里拿着“方向盘”左右旋转,绕着教室里面的椅子,嘴巴里发出“滴滴嘟嘟”的汽车声,非常投入地开着。教师问:“你的出租车怎么没有客人啊?出租车在马路上开,是在等什么啊?”男孩停下车,没反应过来教师的问题。教师:“汽车如果停在路边,是在等什么?”男孩:“客人。”教师:“对了,在等客人。所以你要问一问别人要不要坐车。”教师离开后,男孩又开动自己的出租车,并没有接受教师的意见去载客人。

教师作为教育指导者,依据自己对幼儿行为的判断进行指导有其合理性,但是教师的指导必须符合幼儿的活动需要与游戏意愿。当教师的判断不符合幼儿当前的活动需要时,教师的指导行为很容易被幼儿拒绝,甚至可能中断幼儿的游戏行为。由于成人很容易影响幼儿的心灵与行为,为了避免滥用这项权力,我们更应该小心审视每一个活动。

如何判断幼儿是否需要教师的帮助,如何判断教师的介入是否能够支持幼儿的游戏与学习?首先,教师可以借助观察等待介入时机。观察是了解幼儿游戏行为与游戏需要最直接的途径。当幼儿在游戏的时候,教师可以放慢自己的“指导步伐”,花点时间站在幼儿游戏之外观察孩子的游戏行为,获取有效的信息,为自己介入游戏提供依据,而不是像“巡视员”一样时时监督着孩子的行为是否违反规则,是否符合教师要求。其次,教师可以借助参与发现介入时机。教师作为游戏者与幼儿共同游戏,一方面教师的参与与介入能激发幼儿持续游戏的热情与兴趣,另一方面参与游戏也是教师了解幼儿游戏需要的重要途径。参与的过程就是了解、发现的过程,以平等的地位与幼儿共同游戏,更有利于教师站在幼儿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与所作所为,基于参与而发出的指导行为也更有针对性,更易于幼儿接受。

二、注重材料、同伴的支架作用

游戏材料是沟通幼儿与周围环境的桥梁,幼儿通过操作游戏材料建构着对环境的认识,游戏材料中隐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在游戏指导的过程中不应该为了追求游戏活动表面上的“秩序感”而要求幼儿将游戏材料按规定摆放或限制幼儿使用游戏材料的范围等等。游戏材料的教育功能正是体现在游戏材料使用与操作上的自主性,当教师对游戏材料的摆放、使用与操作作出规定的同时,也限制了幼儿对游戏材料的想象与游戏情节的发展。因此,教师首先应注意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游戏材料的提供上,为幼儿提供操作性强的而非高结构化成品的玩具,避免幼儿重复出现某一行为或无所事事;其次,教师应该给予幼儿对游戏材料更大的假想空间,尊重幼儿的离奇想象。对于幼儿来说,把丝巾叠一叠也能当成薯片,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最后,教师应该善于观察哪些游戏材料支持了幼儿的游戏行为,观察幼儿游戏行为的丰富还需要哪些游戏材料的支持,并及时投放。

游戏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行为往来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幼儿游戏的质量与内容。作为平等参与游戏的个体,幼儿也更倾向于倾听同伴的意见,接受同伴提出的游戏想法。从观察结果来看,以游戏同伴为媒介的介入方式既尊重了幼儿的游戏意愿,也丰富拓展了幼儿的游戏行为。值得注意的是,以同伴为媒介的介入应该是借助幼儿在游戏中形成的角色关系,如导游与游客、服务员与顾客、医生和病人、演员和观众等类似的角色关系。例如当教师发现“导游”抛下“游客”,在教室里面闲逛时,教师对“游客”说:“你们的导游去哪里了?去问问导游下一站要去哪里啊?”教师这里借助的是导游与游客之间的角色关系,利用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指导有利于幼儿之间建立游戏同伴关系。

三、明确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定位

教师在幼儿的游戏中应扮演支持性的、引导性的角色,具体到角色游戏活动的指导中,教师介入游戏的最佳身份应该是游戏者,即作为幼儿游戏的同伴。然而,在实际的观察中我们发现,即使是游戏活动组织经验相对丰富的教师在具体的游戏指导中也一样面临“游戏者”身份运用的问题与困境。

问题1:教师成为“导演式”游戏者

案例:教师把钱交给“导游”后,准备跟着旅行团去旅游。“导游”带着“游客”们出发了。教师:“导游,你要不要介绍一下自己啊?”“导游”低着头羞涩地没有说话。教师:“你可以说,大家好,我是张××,你们可以叫我张导。”“导游”学着教师的话说了一遍。教师:“张导,我们要到哪里去玩啊?”导游:“我们要去看摩天轮…”“导游”带着“游客”到了书店,“游客”在图书室里面翻看书。教师:“导游,时间到了该走了!”“导游”点点头,走了。教师:“我们肚子饿了,你安排我们吃饭了吗?”……

此案例中,教师表面上是通过“游客”的游戏角色介入,实际上“游客”角色只不过是教师教育者身份的外衣。在整个游戏指导的过程中,教师以一种显性的、直接的、自上而下、非平等的方式控制着幼儿游戏的进程,计划并导演着游戏内容与情节,告诉幼儿游戏时该做什么。幼儿对这种“教师导演游戏“的反应通常是屈从于“教师权威”而在言语上、行为上跟着教师的指示与步伐,而不是自己决定并计划玩什么。

问题2:游戏者“角色跳出”

案例:孩子们正在玩银行游戏。教师走过来说:“我想办张卡。”男孩:“你得先写上你的名字。”说着,男孩给教师拿了一张纸。教师接过纸张,在纸上写上自己的姓名。男孩:“还得写你的电话号码。”教师笑着说:“办卡真麻烦啊!”这时,教师看到桌子上散落着纸张:“你这里怎么这么乱啊!怎么也不整理啊!你先整理好了再玩。”男孩愣了一下,放下手中的银行卡,急忙将桌上的纸张收好。教师在纸上写好电话。幼儿:“你要办什么卡?”教师看着盒子里面各种各样的卡,选了一张:“这个,就这个吧。”幼儿把卡给教师。教师:“谢谢啊!”

上述案例中,教师是以“游戏者”的身份与幼儿共同游戏,将自己当成是幼儿的游戏伙伴,以隐形的、间接的方式跟随者孩子的游戏步伐,可是当教师发现幼儿的行为不符合教师的教育要求时——东西摆放凌乱,教师不自觉地跳出“游戏者”的身份,转而以“教育者”的身份纠正孩子不合规范的行为。

教师在观念上都知道“游戏是儿童的游戏,教师的指导不应该控制,而应该是一种隐形的指导”,在实际的游戏指导中,直接控制、导演的现象并不多。但是,“游戏者角色跳出"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教师对自身“教育者”身份的固执与坚守,虽然教师试图并努力以“共同游戏者"的身份与幼儿平等游戏,但教师仍旧无法摆脱教师作为教育者“监督”、“审视”幼儿的“职责”,由此,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就陷入困境。

教师的“教育者”身份更多的时候应该运用在游戏活动的准备阶段与游戏结束后的讨论分享阶段。当幼儿在自由游戏时,只要孩子不出现危及安全或攻击性行为,教师的指导就应该本着“不打断幼儿的游戏”为原则,因此教师此时应将自己的角色主要定位于“观察者”与“游戏者”两种角色。尽量从“孩子现在是什么水平”去真实了解幼儿,而不要从自己所认定的“孩子应该达到什么水平”出发进行指导。

总之,当教师有技巧地介入角色游戏,支持、延伸幼儿正在进行的游戏活动时,游戏与学习二者都会得到有效提升。教师指导行为的适宜性与有效性要在具体的游戏情境中进行分析,脱离游戏情境的判断是武断的,有失偏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