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西南大学实验幼儿园 张潇月 宋 武 洪 瑛
“一体四支撑”教研模式的实践
西南大学实验幼儿园张潇月宋武洪瑛
我园拥有一支有追求、有情怀、有激情的教师队伍,整体呈现学历高、可塑性强、结构多元的特点。在传承已有深厚积淀的园本教研文化的同时,我们不断创新,以切合教师发展需求,找准教师发展路径为目标,构建出适合我园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体四支撑”教研模式。
“一体四支撑”中的一体,指的是学习共同体。教师以合作为前提,建立具有共同发展目标的教研组,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之下,以教育实践为载体进行真实情景下的差异互动,通过相互沟通与交流,最终实现整体成长。四支撑,指的是“基本点、生长点、突破点、联结点”四个支撑点,教研流程为:
1.发现与聚焦基本点,找准问题。将教师们在日常保教工作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困惑等,捕捉聚焦成教研的基本点。
2.定位与激活生长点,做实教研。通过专题教研组将问题纵深研究,激活教师理念的碰撞、行为的更新,成为教研的生长点,使教师理念明晰化。
3.研究与转换突破点,做强科研。将生长点上纵深研究的教研问题转换、提升为课题,探寻教科研一体化,让教师对理念、行为及经验进行重组。
4.运用与再生联结点,回归实践。把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去,让理念与行为对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1.发现与聚焦基本点。历年来我园的艺术教研活动基本上是分音乐和美术两个小组各自进行,积累了较多的教育素材和较好的教育经验。实践中,我们发现音乐教师不懂美术,美术教师不懂音乐,“艺术”教育成了割裂的音乐、美术教育。
2.定位与激活生长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针对“割裂的音乐、美术教育”这一问题,我们分别在音乐、美术教研组开展了一系列“综合化教育”的专题课例研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研,我们又发现:我园的艺术“综合”只停留在艺术形式上的融合,如音配画、画配音。
3.研究与转换突破点。根据前期教研基础以及现状,我园洪瑛老师申报了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的课题“整合理念下艺术领域融合的实践研究”。我们尝试把科研课题转化成教研问题,以点带面引导教师对“艺术融合”开展更深入的研讨。
(1)多元化参与。由原音乐组、美术组中核心成员,加上课题组成员,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组成艺术研究组,形成一个更多元、开放的研究共同体。有老、中、青教师,有美术、音乐、舞蹈特长教师,有园长、副园长、年级组长、大中小各年级组教师代表。
(2)多维度学习。分别邀请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美术学院教授来园为教师做讲座,课题主持人也为教师们进行了“艺术教育综合化”的介绍和分享。教师们还走进西南大学中心图书馆,查阅相关的文字资料,欣赏一本本大师画册,倾听一首首名家乐曲。从不同的思路与角度,丰富理论,提升艺术底蕴。
(3)多形式研讨。艺术研究组成员自愿结成两人一组的微型小组(分别擅长音乐、美术),以课例“不一样的梦露”作为研究载体,通过“三关注两反思”的方式,即关注原行为,关注新行为,关注新观念,反思与同伴的差距,反思行为与理念的差距,开展研讨活动。一系列“美术越过边境就进入了音乐”或“音乐越过边境就进入了美术”的专题研讨活动,让教师逐步理解了音乐和美术的“真融合”。
(4)多群体辐射。专题研究组的成果通过园级教研活动让更多的教师得到提升,我们还本着开放的心态与片区内其他幼儿园的同行们分享交流。
4.运用与再生联结点。“理念落地,必须回归实践”,通过不断寻找、提取音乐(旋律、节奏等)和美术(色彩、构图等)中同构元素间的共性,我们设计了“奇妙的节奏”“优美的旋律”和“绚丽的色彩”系列艺术融合主题活动,并让教师付诸实践,以此提高教师艺术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能力。
在“一体四支撑”的教研模式中,我们也在不断反思,如何让教师从追求理念形式之新到注重理解内涵之深?如何持续激发教师的教研活力与动力?如何让教研支撑点之间的关联性和推进性更强?这些都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进行深入探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