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中国福利会幼儿园 董 炎
我园的“知识分享墙”
中国福利会幼儿园董炎
开展读书活动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之一,但是随着阅读媒介的不断推陈出新,教师群体的越来越年轻化,我们对传统的读书活动感到不少困惑。困惑之一,墨守成规的读书方式使读书的吸引力逐渐降低,员工们的读书热情日趋低迷。我们也想过各种办法,比如给大家购买书籍,组织参观书展,撰写读书心得,做小型书展交流,但读书活动始终不愠不火,效果不明显。困惑之二,个人“独家收藏”的格局难以打破,每个人获得的信息全部静态地储存了。记得管理学家于泳泓先生曾说过:“当我们学习完,急着把学习得来的知识装进自己的口袋,像酿酒一般放入地窖珍藏起来的时候,知识就失去了讨论、增值的机会。更何况,一个人穷极一生所能钻研到的知识是很有限的,若无法透过分享增长见识,恐怕大部分的时候,会钻到很小的区域里去琢磨一些‘细枝末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却还很自得其乐。”每个人读书所产生的所思、所获必须通过动态分享、运用,才能外化,并产生综合效果,才能更新与修改并传递给所有需要的人。
鉴于此,我园借助SECI模型,创新校园文化建设。该模型最初是由两位日本管理者针对日本企业中的知识管理架构提出的,强调知识通过“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在化(externalization)、组合化(combination)、内隐化(internalization)”过程,完成螺旋式上升。利用这个模型,我园设置“知识分享墙”,在幼儿园内营造知识分享的氛围,让知识通过分享、外化、更新、修改传递给所有的教师,让文化从静态的储存变为动态的交流,并得到重新认识或者创造新价值。
具体的做法是:请教师们搜集读到的感触较深的文章或片断,剪贴下来,然后将自己的感悟和点评写在旁边,并进行简单装饰、美化。由于对内容本身没有过多限制,所以教师们可以随性而至、信手涂鸦,字里行间凝聚着大家最朴素的情怀,传递着对生活的感悟和热情。有对艺术的欣赏和理解,有对时尚的捕捉和速写,有对爱的感悟和品味,还有小女人的自我和任性……读书活动不再流于表面形式,而是更深地拨动着大家的心弦,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去发现,去体验。有时,我们会出系列主题,比如开门七件事,上海的城市精神,教书育人楷模,让教师们按主题读书、搜集。
“分享墙”选在校园的醒目之处,大家自行张贴。每月进行整理,装订成册,添上封面和目录,制成月刊,教师们可以随时借阅。我们强调点评要用手写的方式,因为“复制、黏贴”容易让人的阅读刺激感变得麻木。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大家的心声,而不是复制下来的华丽辞藻。简单的装饰使得这面墙不再呆板、凝重,它们如同音符跳跃起来。当教师们看到这些舞动的精灵,心中会对这个集体充满感动、理解。大家感到信息传递通畅了,知识积累广博了,情感交流坦荡了,合作共事密切了。这一切又进一步激发了大家的学习、工作热情。教师们摩拳擦掌,你追我赶,使出浑身解数,不断拓展学习途径和内容,努力突破专业局限,互相切磋,共同发展,形成了“读一点、想一点、写一点、交流一点”的良性循环。
这是一面“墙”的空间交流。“分享墙”的面积不大,但它便于直观浏览,便于全面展示,更便于快捷分享。每个人的“剪报”都张贴出来,一目了然,个人的分享之旅其实就这样简单。
这是一本“书”的悦目分享。我们建议大家在文字旁边简单装饰、美化,形式不限,于是水墨丹青、绚烂花朵、可爱卡通跃然纸上,一张张微型“剪报”,真的是让人赏心悦目。
这是一套“杂志”的成就珍藏。当一期期的杂志渐渐积攒起来,当我们捧着一摞书香时,不禁感叹,每一页都是教师们最朴素的情感流露,每一本都是记忆的珍藏、成长的轨迹。
就这样,经过共同化(直接体验分享)、表述化(教师们自己整理,将内心所想表述出来)、联结化(通过分享阅读,教师们将获得的信息系统化并加以利用)、内在化(在实践中再次学习,获得新的知识)的过程,文化凝聚起人心。教职工从一开始的疲于应付到如今主动出击,询问话题;从每次总有几个“懒虫”到如今全体自觉参与;从嘴上说“这是领导们的事情”到如今盼着内容更新;从以前不屑一顾,到如今常常在墙前驻足……虽然只是一个小举措,但它发挥出极大的正能量。如今这面墙已经突破了它本身呈现的字面意义,成为大家情感交流的场所,信息互动的平台,共同提高的舞台。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