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海峡两岸文学与教育对话

时间:2024-08-31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张婷婷

海峡两岸文学与教育对话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张婷婷

2017年4月7日,由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研究所和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联合举办的“海峡两岸文学与教育对话”交流活动,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国际报告厅顺利举行。来自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以及南京师范大学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儿童为核心,分享了他们关于文学与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成果。

一、关于儿童文学的思考

人们日益认识到早期阅读对于儿童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催生出了各种形式的早期阅读活动。在阅读热潮的背后人们真正追求的是什么?又有什么被忽视掉了呢?来自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的杜明成老师在本次交流活动中的观点或许能启发我们思考以上问题。

在杜老师看来,从泰勒、布鲁姆、皮亚杰等人关于教育、课程、认知发展的思想发展形成的,一种强调教育评量取向、关注教育结果的教育面貌正成为主流。而这样一种教育取向,对儿童阅读会产生非正面的影响。阅读的性质会发生改变,reading会变成studying,儿童阅读就变成了为实现某一教育目标而服务的工具。杜老师认为,这样的阅读方式将会造成阅读与文学的割裂,在以目标为导向的阅读当中,儿童往往难以感受到作品所具有的文学意味,无法获得完整的阅读体验。杜老师进一步指出,真正有意义的阅读应当是free reading,读者能够全身心地沉浸在文学作品当中,没有外在的压力和负担。这样的阅读方式不是为了获得更高的成绩和认识更多的汉字,但儿童能在其中自由徜徉,感受文学的浪漫与美好,让身心获得一种审美的体验。

杜老师还认为,儿童文学并非只是充满天真、烂漫色彩的美好故事,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当中往往蕴含着丰富、深邃的哲理。在他看来,儿童文学作品是研究儿童哲学的优质素材,因为从儿童文学作品当中,往往可以延伸出许多的哲学话题。当我们围绕这些话题展开对话和探讨时,其实也就实现了哲学思考中“结构”与“解构”的过程。

儿童阅读的目的和作用并不是单一的,当儿童能有机会全身心沉浸到文学作品中时,他们一定能结合着自己的生活经验收获到独特而意义丰富的阅读体验,这样的体验也将会伴随他们一生的成长。

二、“复归于婴儿”与诗的源头

文学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典型化,文学创作的灵感源自于现实生活的体验。南京师范大学的刘晓东教授在本次交流中,立场鲜明地将文学创作与儿童、童年联系在了一起,他倡导“儿童主义”,认可“儿童乃成人之父”的命题,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儿童成长而来,是儿童造就了成人。在这一命题下,成人就应当向儿童学习,因为儿童身上具有最纯真、自然的天性,这样的天性是顺应自然发展规律的,是难能可贵并充满力量的。因而进一步强调“大仁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即成人应当保护好自己内心那份孩童般的纯真与自然。刘老师结合我国古代诗人程灏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尔兰诗人谢莫斯·希尼的作品及其创作经历阐释了他对于文学创作的看法。他认为,童年本身就是诗性的、智慧的、充满隐约的,因此童年的经历蕴藏着宝贵的资源。当我们回归到儿童的生活或是回顾自己的童年体验时,我们就能从中获取创作的灵感。刘老师还进一步将童年的影响拓展到了更宏大的领域当中。他认为,童年研究应当成为整个人文社科研究的基础,甚至童年研究能够为当代社会建设、人才培养指明方向。成人与儿童并非对立,不可调和,这两者应当伸手对接,相互学习,这就能够造就一个美好的世界。

三、电影中的儿童之眼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谈凤霞教授也在本次交流中给我们带来了一种理解儿童的新途径。谈老师分享了她所做的题为《看上去很美——电影中的幼儿之眼》的电影批评。她不仅引导我们关注到这部电影中呈现出的儿童眼中变形、扭曲、妖魔化的教师形象,还通过对影片中色彩、道具、音乐的调控以隐喻的方式呈现出儿童所受到的束缚和压抑。儿童常常被成人视为无能、无知、应当被控制的,因此儿童的视界、儿童的思考、儿童的感受并不被成人重视。但是,如果站在“儿童主义”的立场,蹲下身来倾听儿童的声音,观察儿童的生活,我们就会发现在儿童眼睛里的世界是另一番景象,他们小小的脑袋存在着对这个世界的独特理解和感受。文学影视作品虽然是创作者主观加工而成,但作品当中的儿童也可以是真实存在的儿童。书本中、屏幕上所呈现出的儿童的境遇、生活、思想、动作,也可能为我们在生活中所见。因此,谈老师的这一分享,也启发我们从更广泛的领域去关注儿童,思考童年。

四、文学与教育实践

1.从绘本到戏剧

来自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的王友辉老师,就如何将绘本创编成戏剧的理论与实践与大家分享。王友辉老师首先认为校园中的表演艺术(戏剧教学)涉及三大问题——“教什么”“谁来教”“如何教”。这三个问题分别指向戏剧教学的性质、对教师的要求以及呈现的形式,从事戏剧教学的人应当对这三个问题加以思考。接下来,他又从戏剧创作者的角度对绘本进行剖析,王老师认为在分析绘本时,需要分析图画中传递出的视觉意象,文字中呈现的书写特质,图与文是否构成故事,以及绘本中的游戏性和场面情境,只有理清绘本中蕴含的信息才能进一步将其转变为戏剧。

王老师认为,就戏剧创作的实践而言,创作者首先需要对绘本的主题,创作者想要呈现给儿童的内容,儿童想看的内容以及演员的选择这四个基本问题加以思考。接下来,在将绘本剧场化时,创作者需要关注更多的细节,如表演者、场域、目的、画面中的景观、任务、事件、情节、各种表演道具等。在创作戏剧时,还需要考虑戏剧游戏性的呈现。王老师认为可以从肢体动作的开发、声音情感的表达、道具的创意变化、音乐歌曲的运用、空间的转化运用这五个方面寻找创意。

此外,王老师还就故事的呈现方式以及表演的创作准备给我们做了介绍,从中可以发现在创作绘本戏剧时我们需要将绘本作品本身、戏剧形式、儿童(观众)这三者结合在一起考虑。我们既要了解所选绘本表达的主题、内涵,也要考虑儿童的兴趣和特点。在将绘本转变为戏剧的过程中,还有许多技术性的问题需要创作者细致考量。

2.大陆图画书创作

南京师范大学美育学硕士研究生何梦瑶同学与大家分享了她所做的《大陆图画书创作本土化研究》。在该研究中何梦瑶同学先从纵向梳理了大陆图画书创作的历程,然后从横向对大陆原创图画书的形式和内容作了整理。通过她的研究发现,大陆图画书本土化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题材的本土化,即以民间故事、古代文学作品等为主要题材;二是形式的本土化,即图画书中采用了水墨画、剪纸、皮影等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何梦瑶认为,目前大陆的图画书本土化创作还停留在表面,在内容实质上离当代儿童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

3.阅读推广

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代表在本次交流活动中展示了他们深入居民社区开展的“五彩童年,爱如星辉”亲子阅读实践项目。在该项目中,同学们改造社区阅读空间,搜集整理阅读文本,组织阅读活动,宣传阅读理念……从多个方面为推进阅读活动的开展进行有益的尝试与探索。目前该项目受到社区居民的好评,其辐射范围日益拓展,也吸引着其他高校的志愿者加入。

本次对话交流活动是海峡两岸的对话,是文学与教育的对话。在这场对话中,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实践经历的专家学者、老师同学们从不同的视角去解读文学和教育,并最终将视线投注到了一处——儿童。儿童始终是这次交流活动围绕着的核心,也将是我们未来关注与研究的方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