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4-08-31

■张 震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与企业业务不同,高校财务管理活动更为复杂,涉及各类教育、科研等收入、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科研支出、对外服务等。与业务的特殊性相对应,高校财务核算的内容也不同,包括了收支核算、项目核算、往来核算,科研核算、专项资金核算等。2019年1月1日,财政部实施新的政府会计制度,新的政府会计制度既体现了与企业会计的相似度,包括一些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又区别企业,在科目的经济分类,经济用途上有所不同。

1 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预算编制与执行

1.1.1 预算编制数据缺少全局性、科学性

首先,财务人员缺少对科学编制预算的理解,认为预算只是向上级财政部门申请资金,完成资金下达任务,并且与业务部门缺少沟通,对学校人员的变动,招生计划,资产设备采购计划,实训耗材的消耗等方面未能进行深入了解,预算编制材料未全面收集,编制预算数据不够完整。一些高校财务人员还是局限于原有基数作为预算编制的依据,不能以发展的眼光对学校的未来进行预测分析,忽视政策所能带来的各种影响,预算编制缺少科学性。财务人员素质的局限性也会影响到预算的科学编制,比如未能熟练运用零基预算、增量预算、定期预算、滚动预算等各种编制方法。其次,业务部门管理人员对预算缺少深入了解,对预算的关注度和重视度不够,认为是财务部门人员的工作,因此在提供各项预算基础数据时不全面,不明确,甚至不合理,与高校财务管理不匹配。具体体现在部分业务部门预算设想不符合实际,预算方案不能反映学校的发展方向和思路,部分业务部门预算方案未能考虑周全,方案只能提供初步轮廓,未能细化各项指标,部分业务部门提供的数据仅局限于现有数据,思维固化,在实际工作中大大降低了预算编制的参考价值

1.1.2 部门预算与校内预算衔接度不够

一般高校预算存在部门预算和校内预算两套预算。两套预算在编制时间上存在差异,部门预算一般在上年9月份开始,而校内预算一般在上年12月份开始,两者在层级,编制口径、编制方法、管理特点等方面也各不相同。当前政府办学的公办高校都需要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对经费收支进行测算,编制部门预算。目前实行的是二上二下,一上依据财政部门下发的预算编制文件、通知和预算编制要求,编制部门年度收支预算建议计划。二上各部门按财政预算控制数调整本部门预算方案。在编制财政部门预算的过程中,学校需要根据年度发展计划、财政部门的文件和要求,统筹测算、科学额定收入预算、基本经费预算,根据部门特定工作项目具体计划编制项目支出。收入预算需要校内业务部门提供学生人数、学生床位、科研项目、对外服务等数据,但这些数据统计往往存在和编制预算的时点不一致、口径不一致、估算方法不同等原因,造成部门预算收入与校内数据不统一。校内预算是学校财务部门根据财政下达的预算批复数编制用款计划,分配到各业务单位形成校内二级预算,是学校各项收入按支出的具体分解,包括统筹部分(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部分)、项目支出的分解,部分财政经费跨部门分配。部门预算指标分解是部门预算和校内预算衔接的重要联结。部门预算分解未能下沉到校内业务部门,部门预算系统没有和账务系统对接,下达执行力度低,未建立预算执行情况预警制度等都是衔接不力的重要原因。

1.1.3 预算绩效考核过于形式化

实际中许多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机制尚未健全,缺少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对于经费使用混乱,无计划,乱采购,预算执行力差,财务不规范的业务部门缺乏惩罚机制,对于经费使用秩序良好,经费使用效率较高的业务部门又缺乏奖励机制,绩效考核机制未能公正、公开、透明。一般高校都有按照年度审计的任务安排,对各二级业务部门进行财务审计,但注重于微观层面查找问题,忽视了从宏观角度分析成效,仅停留在财务报销的层面,停留在单据规范性层面,未能深入自评和分析,未能量化各项指标,更没有把评价结果运用到下年的预算分配中。

1.2 会计核算环节

1.2.1 报销政策的把握不准,综合知识有限

财务报销是高校会计核算环节的起点,是业务办理人员凭发生的原始凭证拿到财务部门报销的过程。原始凭证是会计记账的基础,原始凭证的规范也是会计质量的保证。原始凭证的审核需要考验财务人员对报销政策的把握,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遵守会计法和会计制度,还要熟悉学校内部规定。由于高校财务政策性比较强,会计人员对于新政策、新要求或者新变化适应性较弱,面对各种报销业务,比如差旅费补贴的计算,业务接待费、会议费的标准,政府采购的范围和限额标准、科研项目发票的相关性,实验材料的专业性、公务卡使用的金额起点等方面审核,都需要对政策熟练掌握。面对涉及各类学科,专业复杂,科研项目品种繁多的财务报销,对会计人员除财会专业之外的综合知识和能力也是一种考验。实际报销过程中,会计人员暴露出对报销政策的把握不准,综合知识有限,影响了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和会计工作质量。

1.2.2 会计政策的理解不够

高校执行新政府会计制度,将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同时也适度衔接,实现了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的双功能,但是财会人员由于习惯了预算会计思路,对财务会计学习不够深入,导致对会计政策理解不够,体现在核算方法也各不相同。高校在发展中经常会因为教学条件改善、教育质量提升以及科研实验室改造等工作而对于固定资产予以改建、修缮以及扩建,对这部分支出是否进行资本化,还是以全部或部分费用化的形式来处理、计算价值的准确程度,都会影响到维修完工后的固定资产增减核算的合理性。存货在购入核算时预算会计的费用化时间,不同单位会计处理方法也不同,有的单位购入时直接进行费用化处理,有的单位是领用时才进行费用化处理。对日常办公耗材,理解不同入账的经济科目也会不同,有的理解成办公设备维修记入维修费科目,有的理解成日常办公用品,记入了办公费。在科研收入的确认时点上,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之间存在着天生的矛盾,各高校之间、不同会计人员之间的处理方式也各不相同。

1.2.3 会计信息化水平低,软件财务管理功能单一

在高院财务管理中,报销工作是一个重要环节,工作量大,传统模式的报销工作采取人工方式处理,从粘贴、签字审批、报销,这种报账模式重复性工作较多,报销人员需要较大的精力和时间,财务审核工作繁重。一些学校尝试网上自助报销,但这种报销模式,相对来说还不够成熟,很多教师和员工并不熟悉网报的操作流程,往往花费的时间会更长,重复性工作更多。从现有的高校会计信息化软件来看,软件系统功能单一,主要还是核算软件、工资软件等模块,功能停留在账务处理,编制记账凭证、各类账簿记录查询、工资数据导入等简单的工作,不能完成相对复杂的数据处理和高校财务管理预算、分析、决策等方面的管理性任务。

1.3 内控制度的建设和运行

1.3.1 重视度不高,财务内控制度建设有待完善

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是一个学校正常运行的制度保障。单位层面内控建设主要是制定和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营造单位内控的环境基础,建立起内部控制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业务层面内控制度主要从单位具体业务内容建立的内控制度,包括基本业务和专项业务。大多数高校对财务内控制度的重视不够,未能树立良好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存在以会计内控取代财务内控的情况,内部控制机制尚存在一定的缺陷。教学和科研一般都是高校的重心而内控监督机制相对薄弱,内审机构作为内控监督的主要力量,一般都存在人手不足,精力不足的现象。内控还需要与外部监督单位相互配合,内控的评价制度有待完善。

1.3.2 业务部门制度执行水平不高

有了内部控制制度,必须严格遵守并严格执行,才能保证制度的有效运行。在高校物资采购中仍然存在采购活动不规范,事前缺乏沟通,采购过程中缺乏协调的情况。例如某个高校印刷品必须上政采云采购,但个别部门通过制作费等名义规避采购流程。实训耗材可以通过政采云购买,却借口采购时间紧迫、政采网无此类商品等,脱离监控过程到某宝网上采购。在资产管理方面对于企业捐赠的资产,因为捐赠企业无法提供发票、购销合同等资料,导致资产无法入账,脱离资产监管。未能每年一次,定期对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对账实不符资产情况及时处理。在资产报废过程中,不按有关规定处置,结果未上报同级财政主管部门。对于科研项目专业性认知不足,科研经费与报销发票的相关性判断不准,导致部分与课题无关的发票混入报销。

1.3.3 财务部门信息分散,没有共享数据平台

高校财务管理所需要的信息分散,各业务部门的应用系统大多是独立的“信息孤岛”,比如教务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及资产管理系统等。财务管理系统与各业务部门的系统数据接口不同,数据格式不统一,难以实现信息交互共享,更不可能对相关数据处理、分析,提供决策依据。目前高校大多没有自主开发财务管理软件,建立共享数据平台的能力,财务管理软件都是通过外包开发或者直接购买使用的方式来获得,高校和软件公司无法很好协商,自身的维护能力不足,运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财务信息化建设薄弱,很难与高校发展步伐一致。

2 完善高校财务管理对策

2.1 加强业财融合,全面提升预算管理水平

加强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相融合,使财务工作帮助业务工作更好的开展,要深刻理解全面预算管理内涵,结合绩效目标科学编制预算,加强预算执行力和绩效考核,要充分考虑学校长期发展战略方向,既要考虑短周期,又要长远规划。在预算编制环节,要与资产、人事、教务等各业务部门协调沟通,明确并落实业务部门在预算编制中的责任,根据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经过合理性合规性审核后的业务部门预算建议数,有效细化测算,科学编制预算。在预算批复到执行环节,要合理细化和分解预算批复指标,严格控制内部预算追加,形成校内预算分配方案,确保预算下达和有效执行。在决算与评价环节,建立预算执行情况定期分析制度和预警制度,对各业务单位预算执行率进行分析,对执行率异常单位深入查找原因,确保预算的执行和管理水平。高校审计、纪检部门应加强预算绩效监控,构建全过程闭环管理,发现预算执行与绩效目标异常问题情况,采取措施及时纠正,情况严重的,提出调整、暂缓或者停止该项目执行的建议。

2.2 加强财会业务培训、队伍建设和信息化建设

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增加了高校财务人员会计核算工作的难度,因此,高校应该经常组织财务人员学习,完善财务人员的专业工作知识体系,提高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操作能力。聘请相关专业人士为财务人员提供指导或者开展专题讲座,分析解读会计政策。加强与其他高校之间的交流,有针对性探讨财务共性问题,学习先进、成功经验。优化财会队伍建设,做好年龄分布、性别比例合理性、专业层次梯队化,使财务人员自身的综合素养和管理分析能力都能够得以提升,从而更好的推动核算水平与质量得以稳定提高。高校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通财务系统与教务、科技、人事、资产、采购等学校其他部门系统链路,建立起高校财务信息、业务信息交换平台,涵盖财务内外部全部数据。各业务系统采集的数据存储到信息交换平台上,再由平台系统细分并输出到各对应系统,实现大数据共享,为决策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信息,有效促进高校财务管理实现发展一体化。

2.3 加强资产管理、完善内控制度和监督机制

首先,需要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和内部风险防控体系,对资产管理部门的人员加强政府采购和资产管理方面专业知识和政策培训,提高实务技能。要加强采购预算编制,规范采购行为,加强政府采购力度。明确资产管理的责任主体和职责,掌握高校各类资产的特点,科学规范管理。其次,全方位完善内控制度建设,从高校特点出发,通过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建立健全内控管理制度。建立内控的组织框架和工作机制,建立起包括教学、科研、人事、资产、学生等各方面的内控制度。要使风险管控理念贯穿在整个高校的内控制度中,发挥内控制度在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的作用,帮助管理者解决实际问题。完善内控制度还需要通过设立财务预警指标来控制财务风险,建立起有效的绩效奖惩制度。同时需要完善高校财务监督机制,提升审计、监察部门履职能力,加强对财务活动的全过程监督,通过建立事前到事后的整体监督机制,使学校内部的监督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提高财务内部的透明度,使所有教职工都能够及时了解经费收支情况,参与学校财务内控的监督,使学校财务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消除廉政风险。

3 结 语

新时代下,高校财务管理已经成为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是高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