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秦 岭(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 201108)
随着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自 1990 年世界第一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英国的 BREEAM(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英国建筑研究院环境评估方法)实施以来,各国也在不断地编制适合本国国情的评价标准。如美国的 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日本的 CASBEE(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for Built Environment Efficiency,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系统) 等。我国于 2006 年发布了第一部绿色建筑标准 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自此我国的绿色建筑逐步发展,截至 2018 年,全国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已达到 56%[1]。部分省市已经明确新建建筑均需满足绿色建筑一星级的要求。
第 1 版标准发布距今已十几年,在此期间我国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当年的标准框架对目前的新建建筑显得有些生硬。随着人们对于健康的关注度逐渐提升,绿色建筑不能局限于原来的节能环保,因此标准在 2014 年以及 2019 年进行了修编。每一次修编都是对原先标准的大革新,尤其是于 2019 年 8 月 1 日实施的第 3 版标准,将健康建筑的内容融入其中。
我国水资源缺乏,尤其是淡水资源,人均只有 2 200 m3,为世界人均淡水资源平均数值的 1/4[2]。因此,作为从第 1 版绿色建筑标准中就独立成章的水板块,一直是被重点关注的部分之一。在 3 个版本的标准中,水耗相关的都是常驻条文,凸显了其重要性。此部分条文也根据适用性以及新技术的出现进行了更新。
2006年、2014 年版标准的框架都是遵循“四节一环保”(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进行设置。在 2019 版标准中,框架变为了“五性”,即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和环境宜居,水板块的条文根据不同的内容被拆分到了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和环境宜居 4 个章节中。虽然条文的位置不同,但 3 版标准中水板块涉及的重点基本相同,大致可以分成水耗相关条文和水质相关条文。海绵城市部分由于更加倾向全场地环境的规划,所以此处并未纳入。GB/T 50378—201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节水章节的主要条文内容如图 1 所示。
图 1 GB 50378—2019 节水章节的主要条文内容
由图 1 可知,水耗相关的条文较多,相较于节水器具、非传统水源等直接减少用水的措施,设置水表计量更倾向于通过管理用水的方式来减少水资源浪费,本文不做详细分析。节水器具、非传统水源利用在 3 版标准中均为重点内容,且分值比重较高。因对建筑运行期间水耗情况的关注度提高,自 2014 版标准起增加了运行水耗的要求。下文对这 3 点的标准条文变化进行分析。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主要分为控制项、得分项和创新项 3 大类。控制项即为必须满足的条文,为评价中的一票否决项。2019 版标准中在所有控制项之前增加了星级前置条件,即申报某一等级的绿色建筑,需要先符合相应前置条件才可进行后续评价。
从用水源头减少水耗,采用节水器具是重要措施之一。节水器具条文在 2006 版标准中就作为控制项出现,在 2014 版中出现在控制项、得分项和创新项中,而 2019 版则调整至新增加的星级前置条件中,也是水耗相关唯一出现在前置条件的条文。控制项、得分项相比前一版要求有所提升,取消了创新项。3 版标准中条文要求如表1 所示。
表1 各版本《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节水器具条文要求
由表1 可知节水器具在绿建标准中的推广情况。2006 年市场上节水器具并不多,也缺少相应的标准作为支撑,参照标准为 GB/T 18870—2002《节水型产品技术条件与管理通则》、CJ 164—2002《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及用水器具的行业标准。其中对于节水型的产品只有最大限值或一定的用水量范围。因此,当时采用计算用水器具节水率的方法进行节水情况的判定。该计算方法在后续标准中已经删除。
2014 版标准使用期间是对节水器具推广最为重要的阶段,在控制项、得分项和创新项方面均有不同要求。2010~2012 年,不仅先前参照的 GB/T 18870—2011 进行了更新,各类用水器具也推出了相应的用水效率等级标准。如 GB 25501—2010《水嘴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级》、GB 25502—2010《坐便器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级》等,明确了用水效率 1~3 级属于节水器具,等级越高水耗越小。虽然在 CJ/T 164—2014《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中删除了 3 级节水器具的要求,但此标准在当时较超前,并且发布时间与 2014 版标准十分接近,因此绿色建筑标准中仍将 3 级节水器具纳入控制项和得分项。1 级用水效率的用水器具定为创新项,是基于已有水效标准,但能够满足 1 级要求的产品不多。1 级用水效率的用水器具一方面集中在大品牌中,另一方面也存在技术不成熟导致使用舒适度不高的情况。
绿色建筑标准中的节水器具条文提高洁具市场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经过各个厂家的不断创新与发展,现如今 1 级节水器具已经不再是大品牌独享。产品可选择空间增大,并解决了产品的一些使用问题。目前, 2 级、3 级节水器具已经是市场上的主流产品,在此基础上,2019 版标准将原先的得分项提前至星级前置条件。此外,水嘴、小便器、淋浴器等的水效等级标准在 2019 年也进行了更新,水量在原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提升。可以说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市场中产品标准互相推广、互相促进。
减少建筑内自来水用量的另一个主要措施就是用其他水源进行代替,比如采用中水、雨水等非传统水。因此,从 2006 版标准开始,非传统水源利用就是节水板块的重点内容之一,但由于非传统水源利用需要增加收集、处理等设备,存在一定增量,且对于场地条件有要求,因此未列入控制项。3 版标准中的条文要求如表2 所示。
表2 各版本《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非传统水源利用条文主要要求
在绿色建筑中,非传统水源回用常用的水源为建筑内的盥洗废水、场地内雨水,收集处理后用于室内冲厕以及室外绿化灌溉用水、道路冲洗等杂用水,部分设置冷却塔的项目也会用非传统水源的水进行补水。
非传统水源相关条文在 2006 版标准节水章节占了 3 条,包括用水点的要求、水源的要求以及利用率的要求,并且将提升利用率作为创新项。由此可以看出,在绿色建筑初期,主要关注点在于新技术的推广。以现在的角度看,设定的利用率数值有些激进,实际使用效果与技术和后续维护有很大关系,效果与预期存在差距。但也正是基于 2006 版标准的大力推广,目前非传统水源回用的相关产业才越发成熟、技术更加完善,不再局限于最早的设置在地库中的水处理系统。另外,还发展出了地埋式处理模块、生态处理系统等更为简便、少维护的系统,促进了非传统水源的使用。
前 2 版标准中的住宅、商办、旅馆类建筑的利用率计算的分母均为项目设计总用水量(设计阶段)或实际用水总量(运行阶段),分子为非传统水源设计使用量(设计阶段)或实际使用量(运行阶段)。若建筑的生活用水较大,仅进行室外杂用水使用则非传统水源难以通过利用率得分,使用非传统水源进行冲厕可能会出现水量不足、维护不当出现异味等情况,对可收集水量的稳定性以及物业管理的专业性要求较高。在 2006 版标准的实际使用中,标准编制组以及管理单位也发现了单纯参考利用率判定非传统水源系统使用情况有失偏颇。因此,从 2014 版开始改为采用利用率和利用措施 2 种得分方式进行判定,并根据当地是否有市政再生水供应进行比例和措施的区分。减少为了得分而建造不符合项目使用需求的大型系统的情况。2019 版标准中将所有类型的建筑的非传统水源得分条件均改为“用水点采用非传统水源的用水量占其总用水量的比例”,即相较于原来的情况将分母建筑总用水量,改为了可用非传统水源的用水点的总水量。虽然降低了得分的门槛,但可以更好地推广技术应用。另外,在近年来推广的海绵城市设计中,雨水回用系统也是重要的措施之一,非传统水源采用场地雨水回用也能够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绿色建筑评价不仅针对设计阶段,同时也针对运行期间的性能情况。因此,自 2006 版标准就分为设计和运行评价 2 个阶段, 2019 版标准改为预评价和评价。预评价对应之前的设计评价,而评价阶段则是从竣工后即可开始评价,若运行满 1 a 则可得分数更高,从而促进图纸上的绿色技术落地。但运行期间的水耗也是关注点之一,各版标准中相关要求如表3 所示。
表3 各版本《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建筑运行水耗条文主要要求
由表3 可知,在最初版本的标准中对运行阶段的水耗数据未作要求,但从 2014 版标准开始增加了此条,说明对于建筑运行水耗数据逐渐开始重视。其采用建筑实际水耗与 GB 50555—2010 《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中的节水定额进行对比的方法,虽然结果会存在一定误差,但在目前没有大数据支撑的条件下,不失为一种合适的方法。随着绿色运行建筑数量的增加,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合理计算方法,应该会使绿色建筑运行水耗的评估更为准确。
在 3 版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可以看到,不仅是整体框架还是具体条文都在与时俱进。之所以要不断进行修编,是因为在适应行业的同时也要为行业起到风向标的作用。每一次修编都会对于部分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刺激相应产业的发展与进步,同时有益于建筑的建造方与使用方。同时也可以看到,水耗相关的内容也越来越符合建筑使用需求。在强调绿色设计落地的 2019 版标准以及之后的发展中,运行期间水耗数据应该会像能耗数据一样是对建筑整体评估的重要指标,使建筑更加环境友好、人居友好。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