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自拟豁痰开窍方联合针灸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2024-08-31

孙宇婷

(周口市中心医院,河南 周口 466000)

脑梗死也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多种原因致使脑部供血障碍出现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造成脑组织血供减少,导致脑组织坏死的总称[1],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口角歪斜、单侧肢体无力、视物模糊等,应及时就医检查治疗。发病率占脑卒中的80%~85%[2],致残率及死亡率极高[3-5]。脑梗死后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以及血管均会受到一定程度损伤从而导致机体各方面障碍影响其正常生活。相关研究显示脑梗死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其临床效果显著,故本研究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以自拟豁痰开窍方联合针灸治疗并探讨其可能机制,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6 月至2020年6 月本院收治的84例脑梗死患为研究对象,入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两组均为42例。研究组男25例,女 17例;年龄 60~80 岁,平均年龄(70.68±5.93)岁;合并高血压11例,高血脂6例,糖尿病7例;初中以下12例,高中及中专19例,大学及以上11例。对照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61~83 岁,平均(72.10±6.04)岁;合并高血压 13例,高血脂 5例,糖尿病6例;初中以下15例,高中及中专18例,大学及以上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抗凝、降压、控血糖、调血脂、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监测生命体征等常规支持。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自拟豁痰开窍方联合针灸治疗,方药组成:当归、川芎各15g,赤芍、桃仁、九香虫、香附各12g,法半夏、陈皮、木香、石菖蒲、生姜各9g,生甘草6g,随患者症状进行加减,1d/剂,水煎服。针灸取穴:分上下肢取穴位,上肢:手三里、曲池、外关、合谷、肩髃;下肢:足三里、太冲、阳陵泉、昆仑、环跳。施针以平补平泻法进行,得气后留针30min,1 次/d。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2周。

1.3 观察指标:中医证候积分和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评估内容包括头晕目眩、口舌歪斜、偏身感觉障碍、半身不遂、言语不清或不语;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6]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该量表包括意识水平、凝视、视野、面瘫、上下肢运动、肢体共济失调、感觉、语言、构音障碍、忽视11个维度,评分范围0~42 分,评分越高提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根据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法(FMA)[7]评价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总分值为100 分,上肢评定总分66 分,下肢评定总分34 分,分值越低代表肢体运动功能越差。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根据蒙特利尔量表(MoCA)[8]评估患者认知功能,MoCA 包括记忆、语言、执行功能、主义与集中等,总分为30 分,分值越高代表精神和认知状态越好;根据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9]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满分为100 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能力越强,包括活动能力、穿衣能力、转移能力、上下楼能力、洗澡能力、大小便自我控制能力及如厕。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血浆内皮素(ET-1)、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不良反应:头晕、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数据处理:运用PSS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表示,行 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运动功能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NIHSS、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中医证候积分、NIHSS 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FMA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1。

表1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

表1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

研究组对照组t 值P 值组别 n 42 42中医证候积分 NIHSS 评分 FMA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26.58±5.97 17.32±3.19 40.11±4.10 15.21±2.07 25.99±6.14 19.48±4.60 39.36±3.64 20.18±2.19 0.446 2.501 0.887 10.688 0.656 0.014 0.378 0.000 31.25±9.31 30.89±9.26 0.178 0.859 40.74±12.72 38.32±11.18 0.926 0.357

2.2 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两组治疗前MoCA、ADL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MoCA、ADL 评分均显著升高,研究组MoCA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但 ADL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

表2 两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

组别 n MoCA 评分 ADL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42 12.33±3.15 16.79±4.30 40.61±5.52 47.13±5.25对照组 42 12.26±3.28 14.25±3.83 40.59±5.64 46.29±5.18 t 值 0.100 2.859 0.016 0.738 P 值 0.921 0.005 0.987 0.463

2.3 血清NO、ET-1、vWF 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NO、ET-1、vWF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 NO、ET-1、vWF 改善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 3。

表3 两组血清 NO、ET-1、vWF 水平比较 ()

表3 两组血清 NO、ET-1、vWF 水平比较 ()

研究组对照组t 值P 值组别 n 42 42 NO(mol/L) ET-1(ng/L) vWF(%)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60.10±12.08 93.42±15.25 83.27±16.11 51.18±12.35 60.19±11.76 80.31±14.87 83.56±15.79 63.09±13.92 0.035 3.989 0.083 4.148 0.973 0.000 0.934 0.000 183.50±22.12 182.84±22.35 0.136 0.892 118.79±18.16 131.24±18.97 3.072 0.003

2.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1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28.57%(χ2=6.574,P=0.010),详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n(%)]

3 讨论

随着社会环境变化人口老龄化不断增加,脑梗死发病率逐年升高并有年轻化趋势[10]。脑梗死是因脑动脉硬化、动脉斑块形成导致血管狭窄并发生管腔闭塞,或因不稳定斑块栓子脱落致使动脉栓塞,或因斑块破裂出血于狭窄血管局部形成血栓,以上机制最终导致动脉血管支配区域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发生神经功能缺损而出现脑梗死引起认知、运动方面障碍[11],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有效治疗对于脑梗死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临床治疗主要以抗凝、抗血栓再形成、恢复侧支循环供血为主,随着中医学快速发展,脑梗死采用中医治疗取得显著成效。

中医学中将脑梗死归为“中风”范畴,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因患者年龄较大而机体衰退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内生痰浊瘀血,后经风火相煽而上窜犯于经络,留滞于虚损之脑脉,则成中风。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中医证候积分、NIHSS 和MoCA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FMA、ADL 评分比较虽无统计学意义,但研究组评分略高于对照组,提示自拟豁痰开窍方联合针灸治疗脑梗死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运动能力并可提升其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析原因可能是自拟豁痰开窍方中当归、川芎主要作用为补血、活血,赤芍、桃仁、生姜作用为活血化瘀,九香虫有开窍醒神之用,香附对血小板凝集具有抑制作用,法半夏、陈皮、生甘草具有燥湿化痰、健运脾土之效,木香主要作用为行气止痛,石菖蒲具有开窍清心、祛痰化浊之效,诸药合用其活血祛瘀、分清化浊、祛邪醒神之效加强。同时配以针灸,针刺手三里、肩髃可活血通络,促进上肢功能恢复;针刺足三里穴、曲池穴可促进脑内缺血位置血流灌注缓解脑损伤;针刺外关穴、合谷穴、阳陵泉穴可驱散外邪,具有疏通气血之功,并可调节脏腑功能,气血恢复肢体得以滋养,有利于恢复肢体功能;针刺太冲穴、昆仑穴、环跳穴可促进肢体气血循环。促进活动功能恢复。相关研究显示当发生脑梗死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以及形态并导致功能障碍发生。NO 为血管内皮舒张因子,在机体内是由一氧化氮合酶对L-精氨酸进行催化作用发生氧化后形成,因其脂溶性高特点可轻易通过细胞膜扩散,临床中可参与调节神经、血管系统。ET-1 为血管内皮收缩因子,与NO 产生协同作用调节血管舒缩功能。vWF 为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物,其水平变化反映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本研究中研究组治疗后血清NO、ET-1、vWF 水平改善情况也优于对照组,提示脑梗死患者采用自拟豁痰开窍方联合针灸治疗对其血管内皮相关表达因子有影响作用,通过改善血清NO、ET-1、vWF水平而改善患者有关临床症状。本研究还显示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自拟豁痰开窍方联合针灸治疗脑梗死安全性较高,且头晕、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随治疗或经对症处理后减轻消失,不影响整个治疗过程。

综上所述,自拟豁痰开窍方联合针灸治疗脑梗死对其神经功能、运动功能、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血管内皮功能具有显著改善作用,且具有一定安全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