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赵巧巧
(浙江省东阳市人民医院,浙江东阳322100)
高血压危象在临床上又称为高血压急症,据《中国急诊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1],急诊高血压主要包括高血压急症、高血压亚急症和高血压危象。高血压急症,是指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因各种原因而使血压急速升高,短期内血压>180/120 mm Hg,并伴有靶器官如脑、心、肾、眼底及大动脉等严重功能障碍或不可逆性损害。其发病往往较凶险,需要立刻进行救治。本文选取了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20例高血压危象患者,总结相关救治结果和并发症情况。为探讨急诊高血压危象的救治提供指导意义。
1.1 一般资料:120例高血压危象患者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29~81岁,平均55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患者。其中观察组有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29~81岁;对照组中有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29~81岁。两组患者在发病诱因、临床症状、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发病诱因有情绪激动、劳累过度、环境变化、不规则用药、气候变化、饮食不合理等方面。就诊时这些患者血压均升高到160/100 mm Hg以上,且伴有头疼、恶心、呕吐、视力改变、胸痛、胸闷、气促、腹痛、少尿、昏迷和意识改变等临床症状,根据相应的体检、化验和检查结果确诊。
1.2 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经临床评估确诊为高血压危象后迅速对患者进行急救,患者进入急诊室之后,取半卧体位,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同时监测血压、心电等指标,观察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依据患者的疾病类型给予尼卡地平、拉贝洛尔或硝酸甘油、硝普钠、肼屈嗪等降压药物。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把血压降压幅度和速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使患者的平均动脉血压逐渐趋于正常水平并在之后的1 h之内保持稳定。成功控制血压后,根据患者病情的具体情况给予快速起效的口服药或注射药物,来维持降压效果。除了以上治疗,还要注意并发症的处理。有颅内压较高,可静脉滴注20%甘露醇;抽搐患者给予静脉推注安定等。同时,还要对基础治疗给予必要的重视,努力消除各种诱因。对照组患者仅进行常规治疗,不进行任何急救措施。
1.3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经过治疗后,高血压危象症状消失或得到改善,血压得到迅速控制;有效:患者经过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血压降低但却不能降至正常值以下;无效:患者经过治疗后,体征和临床症状无改善,血压下降但伴发各种并发症和出现明显的后遗症[2]。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本文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进行χ2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经治疗后,观察组60例患者中显效51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33%;对照组60例患者中显效39例,有效6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7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45%,未出现死亡病例;对照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4.14%,死亡8例,病死率为13.33%。在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方面,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高血压危象是急诊科常见的危重疾病,主要临床症状为血压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且多伴随有脑、大动脉、眼底、心脏等重要脏器的不可逆性损伤。近年来其发病率逐渐升高[3],其发病往往急剧且凶险。如处理的不及时,可导致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严重并发症,甚至引起死亡。及时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死亡率,降低对脏器的损害。高血压危象具有发病急、病情发展快的特点,对患者进行静脉用药不仅可以对剂量进行准确的控制,而且起效快,降压效果好。在高血压危象患者发病之后的0.5~1 h之内及时进行降压处理非常关键,如未采取急救措施,则会发生较为严重的并发症[4]。本次研究中我院对收治的120例高血压危象患者进行了治疗。观察组60例患者中总有效率为98.33%;对照组60例患者中总有效率为7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4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4.14%,死亡8例,病死率为13.33%。两组比较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对高血压危象患者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可以大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高血压危象患者就医后,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迅速进行降压处理,在静脉给药时要将给药的幅度和速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解除危险之后,还要对并发症进行必要的控制,尽量降低病死率。
[1]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国急诊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J].中国急救医学,2010,30:865 -876.
[2] 李伟安.急诊高血压危象的临床诊治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5):1674 -1675.
[3] 吴兆苏.心血管系统疾病流行病学及防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15.
[4] 付享征.高血压危象64例院前急救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2008,6(2):17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