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齐拉西酮与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时间:2024-08-31

张 懿

(江西省九江市第五人民医院,江西九江332000)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在精神病领域中极为常见的疾病,此病情在青壮年时期发病率较高,患者会出现在情感、思维、认知、以及行为动作等方面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内心所想的和外界环境有明显的差异,是正常人有时候无法预料到的。其病情对社会、家人以及患者本身都具有较大的伤害,对于此种疾病,全球一直本着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目前治疗此病的方法主要还是药物控制,并且是长期的控制,整个病程都需要家人和医护人员的照料。而齐拉西酮是一种非典型的抗精神病的药物,临床上常被应用于治疗精神病症的患者[1-2]。为更好地探究齐拉西酮在治疗精神病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特选取近两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0名,其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从2010年4月至2012年3月入住我院的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中,随机抽取80名患者,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0例,其中实验组患者中男患者29例,女患者11例,年龄均22~62岁,平均年龄(35.4±3.9)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患者12例,女患者28例,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39.3±4.2)岁。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方面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首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进行统一检查,对于对照组患者而言,对其进行利培酮药物治疗,首次按照1 mg的剂量进行服用,按常规将剂量逐渐增大,按2~6 mg/d进行服用,在此之后,可以维持此剂量,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对于实验组患者而言,对其进行齐拉西酮药物治疗,初次治疗20 mg/d,Bid,逐渐增加药物,直至 80 mg/次,Bid,定期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并且进行维持治疗。治疗时间均为8周。

1.3 观察指标:通过观察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症状的改善来评定两种药物的临床疗效,并且通过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来评定两种药物的副作用。

1.4 统计学处理: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用检验计数资料,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临床治疗疗效的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经治疗后,实验组的总有效率(100.00%)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9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对照组与实验组的临床治疗疗效的比较 例(%)

2.2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经治疗8周后,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2.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87.50%),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例(%)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在国内外都较为常见的疾病,临床上表现为行为、意识、认知能力等方面的改变,现今为止,医学界对于精神分裂症状还未找出真正的病因,因此,预防此疾病就显得尤为重要,精神分裂属于一种原因不明的疾病,自从发现了致病微生物之后,人们通常愿意将各种疾病的病因都看为是一个单一的元素,可以说,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由于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许多患者是由于某种刺激或者是外界环境引起的变故等造成精神分裂症的发生,精神分裂症会给病人以及病人家属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折磨。

对于治疗精神分裂症而言,许多临床上会运用利培酮药物来治疗此疾病,利培酮是一种对精神分裂症阳性和阴性症状都具有明显治疗作用的药物,在临床具有一定的疗效。而相比利培酮,齐拉西酮则具有更好的治疗作用,此药物是一种抗精神病的药物,它的结构和吩噻嗪等抗精神类药物不同,其与餐同服具有很高的生物利用度,能够很好地缓解病人的精神分裂症症状,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从而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4-5]。

综上所述,对于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来说,应用齐拉西酮来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效果并不逊色于利培酮的治疗效果,而且服药依从性好,使患者本人和患者的家属都能够有较好的接受程度,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安全性较高。因此,值得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1] 姜亚民,常余善,徐强.阿立哌唑与齐拉西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1,17(3):227.

[2] 童建明杨正春.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7,13(1):7.

[3] 陈晔,文万军,张红娇.齐拉西酮与阿立哌唑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18(4):306-308.

[4] 郑瞻培.精神医学临床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96-197.

[5] 杨绪娜,朱峰,李乐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记忆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1):59 -62,8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